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以后的长安与丝绸之路

责任者: 张 燕著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开始衰落,西藏吐蕃越过昆仑山北进,侵占了西域的大部。由于中国北方地区战火连年,丝绸、瓷器的产量不断下降;商人唯求自保不愿远行;我国海上交通事业的发展,等等,都促使曾经对长安的繁荣起过巨大促进作用的丝绸之路,逐渐开始衰落。

    唐末,军政大权落入各地藩镇手中,而朝廷大官与宦官之间又屡次发生夺权斗争,皇帝则完全成为傀儡。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图谋诛杀宦官,密召掌握重兵的朱温(全忠)入长安。宦官韩全诲等劫持昭宗李晔去凤翔(陕西省凤翔县)投奔割据一方的李茂贞。第二年,朱全忠率兵围困凤翔达半年之久,城中粮尽,开始吃人肉和狗肉。李茂贞被迫杀了韩全诲等20多名宦官,向朱全忠求和。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拥昭宗还长安,并大杀宦官。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又杀了宰相崔胤,胁迫昭宗迁都洛阳。临出发前,强迫城内居民一道东迁,命令拆毁全部公私建筑物,将木料编成木筏,顺渭水、黄河漂往洛阳。宏伟壮丽的长安城,一旦之间,变成了废墟。

    公元907年,朱全忠废掉了唐哀宗李柷,自立为帝(梁太祖),国号梁。他改汴州为开封府,作为首都所在地;废除西京,改京兆府为大安府,军为佑国军。从此,长安失去了首都的地位。唐代之后的各个封建王朝都没有再把都城设在长安。其所以如此,一是朱全忠已将长安城破坏无遗;二是洛阳一带处于全国比较适中的位置;三是江南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四是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的逐渐衰落等因素导致长安失去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从此再无缘于首都之尊。

    唐代中叶以后,我国的造船和航海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浙江的明州(宁波)、福建的泉州、江苏的扬州、广东的广州等城市,已成为我国与亚、非、欧各地人民往来交通的重要口岸。唐德宗时的宰相贾耽,能在《皇华四达记》中详细记述由电国的广州乘船出海,绕过中南半岛,经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印度半岛、巴基斯坦,一直到达波斯湾沿岸各地的里程、日数和沿途简要的地理、风物等情况①,这就是当时海上交通发达的反映。古代文献记载在广州停泊的有“南海舶”“昆仑舶”“狮子国舶”“婆罗门舶”“西域舶”“波斯舶”等数十种名称的船,是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正是从唐代开始,中国设置了“市舶使”(又名“押蕃舶使”)这一专门管理与海上外商贸易的官职。

    唐末以后,西部地区的发展错失了良机,草原、绿洲被接连不断的战火摧毁,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受到致命的打击,唐以后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因而相对稳定的南方对外贸易明显增加,带动了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成都和泉州也因此逐渐成为南方经济大城。有了比较平稳安全的大船,有了比较丰富的航海经验,旅途的辛苦较小,费用也较当时的陆路交通少,丝绸之路上的货运大量为海运所代替,丝绸之路的衰落成了必然的趋势。

出处: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张 燕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