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天水丝路旅游一体化发展机遇和优势
责任者: 张 燕著
1.机遇
国务院新闻办2009年11月25日正式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商州、洛南、凤武、柞水)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公里。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规划期为2008~2020年。《规划》提出,在空间布局上,构筑“一核、一轴、六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①该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并列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三大重点区域,将成为西部经济新增长极。
《规划》制定了五级城镇建设体系,作为西部经济文化中心的西安被列入核心城市,被定位要“打造成一个在西北具有带动作用、引领作用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环绕其旁的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6市则被定位为次核心城市。三级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建设则围绕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通过其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合作,从而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整个经济区南北两翼的发展。
西安现在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如《规划》主要起草者之一的曹玉书所说:“西安科技资源丰富,航天航空、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条件成熟,是西北地区发展基础最好的城市。从区域发展格局看,西北地区需要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牵引作用大的核心大都市;从发展国际化大都市条件看,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好的。把西安打造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对西安既是一个明确定位,也是一个重要提升。西安拥有较西部其他地区相对较多的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科研基地,是西部地区商贸、旅游、金融以及现代物流中心,又是西部交通、信息的枢纽,具有不可比拟的核心优势。”
早在唐朝,西安就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既是世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现在的西安正处于跨越式发展时期,2008年在西部61个主要城市排名中,位置仅次于成都;西咸一体化已形成共识,并有了很好的基础。曹玉书认为,西咸一体化具有良好的客观条件,各方面也基本达成了共识,要整合利用西安和咸阳各自的优势,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流畅的经济实体,最后才能够确确实实真正实现一体化。而一体化的结晶,就是未来的国际现代化大都市。
《规划》为西安铺就了一条发展远景美好的康庄大道,能否抓住这次机遇则是实现这座古城新生的关键所在。
天水与关中的合作在旅游方面已经先行一步。
为了顺利实现国家要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成一个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文物旅游胜地的远程目标,陕甘两省文物局联手组织开展了研讨和沟通,已就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共识,并于2009年底签署了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框架性合作协议。
按照协议,甘肃省位于该区域的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大地湾遗址、大堡子山遗址、马家原战国墓地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重要文化遗产,将与陕西厚重广博的众多文化遗存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旅游胜地,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遗产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
据悉,两省文物局将携手构建以“华夏始祖”为主题的中华始祖文化长廊,塑造以周、秦文化为依托的民族文化源头形象,建设以石窟文化为主线的宗教文化长廊。同时,在区域间的文物发掘、文物维修保护、文物展览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等方面将加强合作,以提升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②
关中——天水经济区同属黄河流域,拥有相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甘肃、陕西两省文物局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欲联合打造一个立体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这一产业链将充分利用区域相通、人文历史相连、文物旅游资源丰富集中的特点,以寻根祭祖文化、秦文化、宗教文化为切入点,把文化资源整合成为多层次、多主题的文化产品。天水等城市将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
2.优势
关中和天水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文化相连,山水相依,在文物旅游合作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对天水旅游资源特点、旅游资源特征进行评价基础上,对天水市旅游资源、旅游景区的数量和质量与关中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可知天水市与关中地区旅游资源总体上均以人文类旅游资源为主,但是各市的核心旅游资源各具特色。
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19%,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生产总值约占陕西省的三分之二,是陕西省精华之地。省会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科教、金融、商贸和国际旅游中心。
西安的区位优势、城市品牌形象影响优势等等,为构建大关中旅游区创造了天然的客观条件。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秦岭山脉北边、关中平原中部。总面积997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16平方公里。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安的比较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世界级的旅游观光资源优势;国家级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势;区域级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优势。西安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内陆开放城市。
天水市发展旅游的优势有: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的第一个重镇。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享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天水自古为陇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物流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天水市是中国古文化发祥地,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天水拥有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故乡。古文化学者认为,华人、龙的传人的得名,源于渭河流域的伏羲文化、仰韶文化和辽宁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的器物图腾,即玫瑰花(华)和龙的图腾。这对全世界的华人都有亲合力和感召力。国家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与甘肃省在天水建设中华始祖伏羲园,作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祭祖圣地,预算总投资7.3亿元。随着伏羲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利用的深入,伏羲文化的内容从祭祖扩展到国际文化旅游及项目推介、经贸洽谈诸方面。
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是我国继西安半坡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其最早的遗存距今8000年。大地湾6项考古之最包括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中国最早的彩陶,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秦安大地湾遗址博物馆的设计于2003年已经通过专家论证。
天水是秦人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以非子为代表的秦人祖先在天水缔造了强大的秦族,孕育了秦国的诞生,为秦国东进、攻灭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从一个方圆不足五十里的都亭,经过几十代人数百年奋斗,完成了它崛起兴盛的历程,将领土扩大到岐山之西周朝的封地,进而挺进关中,并由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最终由秦始皇第一个统一全中国。天水有着非子所封秦亭等多处秦人早期活动遗址,秦文公墓、秦简及礼县秦公大墓、西犬丘、西垂宫等秦人遗迹。秦国共有四大陵园区。1987年以前,第二、第三、第四陵园区的位置陆续确定,即陕西的雍城陵区(西陵)、芷阳陵区(东陵)和秦始皇陵园。但第一陵园的位置一直是困扰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千古之谜。1993年,在陇南礼县大堡子山一带发现了秦贵族和秦公两大墓葬区,经国内外考古界、史学界专家研究考证,被确认为秦四大陵园中的第一大园,即西垂陵园。西垂陵园的发现,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冶金、铸造、礼制、陵寝制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填补了先秦文化研究的空缺。西垂陵园展示了秦国早期陵园的自然风貌,先秦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是一个秦文化旅游的新景点。
天水素有甘肃东大门之称,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三国时期曾是魏蜀相争的军事要冲,战事频仍。天水留有众多的三国古战场和轶闻典故,是研究发掘三国文化的重要地区。《三国志》《三国演义》的许多精彩描述,如六出祁山、失街亭、诸葛军垒、木门道,都可以在天水寻觅到踪影,抒发怀古之幽思,激发评今之情怀。天水的三国文化和陕西的陕南三国文化一脉相承,可以联合整体开发三国文化旅游。
天水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素有“东方雕塑馆”的美誉。石窟所在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与天水市相连的陇南地区,以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著名历史文化遗存而著称。它北通天水,南通九寨沟,东接陕西,西接安多藏区之一甘南,地处甘、川、陕战略要地。有祁山、阴平关古道、白马氐族仇池国等东汉、三国文化遗址10余处。有东汉书法三宝之一的“西狭颂”摩崖石刻。有全国最早的同谷杜甫草堂。有法镜寺、八峰崖、佛爷崖、罗汉洞、大云寺石窟艺术。有西坡琵琶崖、文县天池、康县阳坝、武都万象洞自然景观,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白马藏族的采花节与陇南高山戏、花灯戏、影子腔,堪称古老民俗与戏曲的活化石。自然景观、古文化遗址、石窟艺术、戏曲民俗,是有待开发的文化旅游项目。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天水市西北方向是定西市,而定西辖区的渭源县鸟鼠山就是陕西的“母亲河”渭河的发源地。由渭河串起来的天水与陕西关中地区历史文化相通、经贸往来频繁。在西北欠发达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丝绸之路的重镇天水等市,借渭河这条纽带联系起来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被国家赋予了拉起西北的“龙头”重任。一个是伏羲氏的故乡、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一个是古人眼中可“王天下”的“四塞之国”,甘肃天水和陕西关中地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紧密度结合在一起,共同打造西北“经济发动机”。
在旅游产业上,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旅游走廊等多条线路被列入经济区规划的精品旅游线路行列。天水人文自然旅游也被列入精品区。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经济区要加快陕甘两省高速公路网和连接中心城镇及资源富集区、通达县乡(镇)村的道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达能力,力争到2010年,实现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2010年9月,宝天高速公路将建成通车,从西安出发,只需3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天水;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通乡(村)公路全部实现水泥或沥青路面,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新建国家高速公路连霍线宝鸡——牛背、十堰——天水等线;新建平凉——天水、天水——武都等线;建设郑州——西安——兰州客运专线、西安——平凉铁路、平凉——天水铁路等以及一批铁路支线和专线,并迁建天水机场。加快陕北——陇东——关中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积极推进建设新疆——西安——广东输气管道以及兰州——天水——宝鸡天然气管道输送工程。
出处: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张 燕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