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天水一体化发展文化旅游的对策
责任者: 张 燕著
关中——天水经济区同属黄河流域,这里的人民同饮一条河(渭河)、同有一座山(秦岭)、同走一条路(陇海路)、同过一座桥(欧亚大陆桥)、同有一种文化(秦文化)、同唱一种曲(秦腔)。相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为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地缘的纽带,经济的联系,文化的渊源,使得关中与天水地区历史性地将“手”握在了一起。这个区应该着眼大范围规划、大区域合作,着力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产业,产业促进发展,积极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设立,将西安、咸阳、宝鸡、天水坐拥秦岭、拥有同一渊源的这几座城市重新连起,往昔的丝绸之路重镇再次联手,破茧发展。充分利用区域相通,人文历史相连,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以寻根祭祖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以中华文明之源为主体形象,共同联手,把文化的资源变成文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1.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树立大文物观念,密切文化旅游合作。
完善政府文化旅游部门、文博单位、旅游企业与关中地区的交流合作机制,完成区域文物旅游事业发展的合作框架,建立和完善旅游文化区域合作的运行保障机构,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实施旅游企业集群战略、品牌战略,构建区域快速旅游交通网络,突出沿线城市旅游文化合作,联合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把经济区内独特的文物资源有效整合利用,打造立体旅游产业链,建成中国旅游的“黄金走廊”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丝绸之路”,突出西安的带动作用。联合开发建设七条旅游精品线:
一是建设以“华夏始祖”为主题的寻根祭祖远古文化长廊,开辟中华民族血脉寻根之旅。进行产业共享、互补、延伸和挖掘,打造出一个以西安黄帝陵、半坡遗址博物馆、宝鸡炎帝陵、北首岭遗址博物馆、天水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遗址博物馆为依托,建设“三皇故里”寻根祭祖远古文化长廊。
二是以周秦文化为主题建设周秦文化长廊,开发民族文化探源之旅。以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宝鸡凤翔雍城遗址、先秦陵园博物馆、石鼓园、青铜器博物院、天水马家原、放马滩、秦亭、礼县西垂陵园及其毛家坪、董家坪、张家川等秦人墓地为主线的秦文化长廊。
三是以汉代遗存为主的汉文化长廊。以天水汉忠烈侯纪信、飞将军李广、戍边名将赵充国、宝鸡扶风马援墓、班固墓、咸阳茂陵、汉阳陵、西安汉长安城遗址为主线的汉文化长廊。
四是以三国古迹为主线的三国文化长廊。以宝鸡岐山五丈原诸葛亮庙、汉中勉县武侯祠、天水关、街亭古战场等三国古迹为主线的三国文化长廊。
五是沟通关中——天水的古代道路系统,周代已见雏形,汉代形成丝绸之路,沿线有非常多的馆驿。当今重要文化遗产景点就在古丝绸之路和沿线馆驿的旁边,将文化遗产景点与文化遗产线路结合起来,有重点的挖掘、恢复和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开设以西安大唐文化群、咸阳乾陵、昭陵、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大象山、水帘洞等为重点,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的唐文化长廊。
六是以宗教文化为主题建设佛教文化、道教文化长廊。以陕西扶风法门寺、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大兴善寺、青龙寺、兴教寺、麟游九成宫遗址、天水麦积山石窟为资源的佛教文化旅游线;以天水玉泉观和平凉崆峒山、宝鸡陇县龙门洞、宝鸡市区金台观、关中地区慈善寺石窟、西安周至的楼观台、户县的重阳宫、陕西耀县的药王山等为主线的道教文化长廊。随着天宝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西安、宝鸡、天水三个纵向长度不过三百公里的城市,完全可以对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打造一条宗教旅游长廊。
七是利用秦岭西去天水的自然生态资源建设生态景观走廊。利用东岔、桃花坪、散岔、党川、甘泉等五个高速公路出口及附近的空间位置,以陇山、关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天然林保护区域为依托,以天宝高速公路、天陇公路为通道,打造宝鸡至天水南北两条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线。南线:实现陇山林区众多的景区景点同太白山生态景区对接,形成宝鸡进入天水的一条神奇的生态景观走廊。北线:宝鸡陇县和天水市张家川县联手建设关山森林草原旅游线,形成富有穆斯林民族特色的森林草原牧场旅游新景观。
2.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
“一核”:即西安(咸阳)大都市,是经济区的核心,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一轴”:即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为节点,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三辐射”:即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托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加强与辐射区域的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经济区南北两翼发展。以包茂高速公路、西包铁路为轴线,向北辐射带动陕北延安、榆林等地区发展;以福银高速公路、宝鸡至平凉、天水至平凉等高速公路和西安至银川铁路为轴线,向西北辐射带动陇东平凉、庆阳等地区发展;以沪陕、西康、西汉等高速公路和宝成、西康、宁西铁路为依托,向南辐射带动陕南汉中、安康和甘肃陇南等地区发展。
3.建议国家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文物旅游重大项目立项投资、信贷、土地核准和备案等方面给予支持,出台扶持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4.加强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
在对关中天水文物旅游资源共同发掘建设思路进行探讨的同时,还要对具体项目进行文化策划,对文物旅游产品的主题和宣传口号等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创意;要推动区域内6城市定期或轮流召开天水关中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就区域文化的共融性、差异性开展研究,交流研究成果,为两地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交流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强化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项目合作。
以天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宅子及民俗博物馆、宝鸡西府民俗博物馆、岐山民俗村、扶风城隍庙民俗博物馆、西安民俗博物馆、渭南韩城韩家村等民俗文化展示为主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项目的合作。
6.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建议国家对经济区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投资、信贷、土地、核准和备案等方面,给予关中——天水经济区必要的支持;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增强公共财政支持城市建设的能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化进程,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议国家出台扶持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国内外客商投资,促进区域内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7.借助西安旅游市场拉动天水旅游发展。
创新宣传营销方式,继续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主攻西安、宝鸡等关中市场及兰州、定西、陇南等省内市场,借机积极开拓华东、华南旅游市场,兼顾海外市场。加强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与营销,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规范景区的管理体制等相关措施。统一促销,一致对外,实现营销的一体化、立体化、信息化。
陕甘两省历史一脉同传,文化根源相近,关中和天水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文物旅游合作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出处: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张 燕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