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隋泰陵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沿西宝公路出咸阳市区,过茂陵、贵妃墓、后稷教稼台、姜嫄祠、苏武墓、报本寺,再西行杨陵区,便到了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泰陵。当地俗称“杨家陵”。
隋文帝杨坚,又名那罗延,弘农华阴(今华阴县)人,汉太尉杨震八代孙,杨忠之子,母吕氏,北朝西魏时生于尼姑庵里,并由一个尼姑抚养长大。弘农杨氏是西魏北周统治集团中关陇士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相当的地位和势力。周武帝时,杨坚初封大兴郡公,后袭父爵为隋国公,任大将军、隋州刺史,曾随武帝灭北齐,因善战为帝所器重。他的夫人是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他的女儿又是周宣帝的天元皇后。杨坚等大臣迫使周宣帝于大成元年(579年)传位于皇太子,即杨坚的外孙宇文衍,史称静帝,年仅7岁。杨坚以皇太后父任丞相,封隋王,总揽北周军国大权。相州(今河南安阳)等地总管起兵反对,都被杨坚平定,接着他大杀北周宗室,废除宣帝苛政,恢复佛、道二教,民心归顺。大定元年(581年)废静帝,建国号隋,改元开皇,筑新城于龙首山(今西安旧城北),号大兴城。开皇五年受菩萨戒。
咸阳西望隋泰陵,文帝功过自分明。隋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时期的一位创业皇帝。在位6年,灭梁攻陈,结束了自东晋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全国的统一,为各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开设义仓,积谷备荒;政治上废周六官,确立汉魏三省制,简化地方行政机构为州、县两级。其它如规定地方佐吏任期三年,不得连任,并定期考核;令工商不得为官;禁公廨钱(官府置公廨钱,出借收息);建立府兵制;颁行《开皇律》等。这些整顿和改革,既强化了中央集权,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人多殷富”的短暂繁荣景象。
文帝服用节俭,治世严明,常于殿上杖杀贪官。但晚年多猜忌,妄杀功臣,大筑宫殿,出征高丽,劳民伤财,仁寿四年被太子杨广刺杀于仁寿宫大宝殿(今麟游县西天台山上),年63岁,谥文皇帝,庙号高祖,葬泰陵。
泰陵在杨陵区五泉乡王上村东北约400米的三畴原上,是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合葬墓。封土夯筑,覆斗形,规模与汉阳陵相似,底部边长160—166米,顶部38—48米,高27.4米。陵园占地九顷余,比汉陵茔域大两顷多。围墙四面中段与陵相对有门庭建筑,四角有阙楼遗址。陵庙在陵园东南1.25公里原下台地上。
泰陵陵园及陵庙遗址内有大量砖、瓦当、屋脊等陶建材遗物。铺地方砖纹饰有莲花、菱形网纹两种。莲花方砖中央浮雕莲花图案,角隅饰蔓草,四边阴刻联珠纹;菱形网格方砖一侧为网格纹,另一侧素面。板瓦、筒瓦轮制,外素面,内多为粗布纹。瓦当有单(双)瓣莲花、兽面、云纹和菩萨等图案,做工精细,图像生动。有一块直径13厘米的瓦当,周饰弦纹和联珠纹,中心为双手合十、跏趺菩萨,非常奇特。陶建材中以莲花、菩萨等佛教题材为装饰,可知当时泰陵陵园及寝庙建筑浓厚的宗教色彩。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