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陵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礼泉县北12公里的武将山,与东北6公里的九嵕山互相对峙,海拔虽不如九嵕山高,却也显得很雄伟。峰顶像竖起的佛指,陡直挺立。山南面有一条南北走向、北高南低的土梁,称石马岭。唐肃宗李亨建陵地宫就在武将山南面的半山腰上,神道朱雀门在鱼脊状的石马岭上。西有乾、靖陵,东有昭、贞、崇陵,建陵如同镶嵌在这一东西链条上的一颗翠绿色宝珠。
李亨又名李嗣升、李浚、李玙、李绍,玄宗第三子,母亲杨氏,生于711年。初封陕王,后封忠王,任朔方大使,单于大都护。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立为太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玄宗逃往四川,李亨留守关中,征讨叛军。旋辗转至灵武(今宁夏灵武南),被众臣推举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为收复失地,李亨亲率大军南下至彭原(今甘肃庆阳西南),任郭子仪为副元帅。至德二年(757年)正月,郭子仪在香积寺以北、沣水以东地区拉开战场,歼灭叛军8万余,稳定了局势,李亨回到长安。十月郭子仪又收复东都洛阳。
李亨入长安后,大赦天下,立张氏为皇后,子李豫为皇太子,上尊号“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皇帝生前上尊号始自高宗李治,李亨尊号在唐皇中字数最多。在位期间,由于宠信宦官,委以重任,因而宦官进一步专权,加上饥荒,百姓无法活命,不断起义反抗。宝应元年(762年)李亨病重,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皇后等人,拥立太子为帝(代宗),李亨闻讯惊忧而死,年51岁。谥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庙号肃宗,葬建陵。
建陵遵制依山为陵。陵园是不等边的梯形。四个角阙相距:东1524米,西1373米,南1080米,北879米。阙址高20—30米,边长12—14米。朱雀门神道北有献殿遗址。陵园西南角2200米处又有一长110米、宽70米的建筑遗址,可能是《长安志》中记载的下宫位置。
建陵石刻与泰陵相同,分为两组:一组是门狮,分布在陵园四门外,各有1对,面向外半蹲;另一组是神道石刻,分布在神道两侧,南北成排,东西成对,面向内侧,自南而北,依次为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石人。由于石马岭两侧及南面都是深沟巨壑,交通不便,建陵石刻保存基本完好。
建陵西南2公里处有郭子仪墓冢,高约7米,墓前有毕沅书写的石碑。这也是建陵仅有的一座陪葬墓。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