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历代诗词咏陕西>延安

  [下一记录]

塞芦子(1)

作者: 杜甫

  五城(2)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边兵尽东征(3),城内空荆杞。

  思明割怀卫(4),秀岩西未已(5)。

  回略大荒来(6),崤函盖虚尔(7)。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岐有薛大夫(8),旁制山贼起。

  近闻昆戎(9)徒,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10),胡行速如鬼。

  【评注】

  (1)这是一首反映大唐帝国由盛转衰重大历史事件的五言诗,并且与我们延安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历史背景是中国历史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作家作品同样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辉煌的丰碑之一,这样的几个重要就足以透露延安古代历史地位与历史文化的重要。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唐都长安被叛军攻陷。寄居于白水县的杜甫也携妻带子,北上陕北避乱。杜甫携家眷来到鄌州(今富县)羌村(今口乡大申号村)。随后,他又经甘泉到延安,在七里铺石崖下住宿一夜,过万花山北上,欲北赴灵武,途中不幸被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四月,杜甫潜出长安,来到凤翔,投奔已由灵武移驾凤翔的肃宗,被授予左拾遗之职。杜甫困陷长安,十分关切战事。他看到安禄山的一支主力史思明、高秀岩军队长驱西入,包围太原,威胁朔方,深为焦急。他认为延州的门户芦子关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所以建议派坚兵镇守,以韵语而代奏议。我们从这首诗的描写,可以看到饱经离乱之苦而依然忧患国家苍生的杜甫,对延安一带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仿佛是一个指挥若定的将军在这里布局谋划,把自己的战略主张陈诉给登位不久的肃宗皇帝。在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更感受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杜甫在延安期间,写下许多美好的诗篇,如《三山观水涨》《北征》《羌村三首》等,千古流传。杜甫在羌村的故居,尚有古代摩崖石刻“少陵旧游”。延安城南七里铺有杜公祠,历代多有修葺。塞:堵塞、防守。芦子:芦子关,在延安市安塞县北约一百四十里的土门山山谷。两边崖立如门,深进开阔敞亮,形似葫芦,唐代军事要镇,也是古代边塞要地。

  (2)五城:指定远(今宁夏平罗县)、丰安(今宁夏中卫县)及当时的三个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境内),都在黄河以北。这五城是唐代西北边疆重要军镇。

  (3)东征:调西北边防军东去抵御安史叛军的进攻,肃崇继位后,宰相房琯带兵收复长安而全军覆没。至德二年,肃宗任用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借用回纥兵,乘安史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这个重要机会开始战略反攻,胜利收复了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杜甫此诗,就是写于这个战略转折时期。

  (4)思明割怀卫:史思明,突厥人,安禄山部下大将。这时他割据怀州和卫州。

  (5)秀岩:高秀岩,原为唐将,后投降安禄山,为河北节度使。史思明准备趁太原精兵抽走,兵力空虚之际,联合高秀岩包围太原,攻占太原后继续西进。西未已:不断向西进犯。

  (6)回略(迴略):迂回包抄。大荒:五城镇守的大沙漠和原地带。

  (7)崤函:崤山和函谷关。自古为险要的关隘。盖:句首语气词。虚,形同虚设。尔:语气词。

  (8)岐:岐山县(今陕西凤翔县)。薛大夫:薛景先,当时是扶风郡太守兼防御史,据守扶风一带,钳制武功、岐山等山区的安禄山叛军。

  (9)昆戎:昆夷,大戎。昆夷:殷周时我国西北部族名。《诗小雅·采薇序》:“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狁之难。”后来泛指西北方少数民族。唐代李德裕《扶风马公神道碑铭》:帝欲昆夷即序,士马无哗。”犬戎:远古部族,戎人的一支,是继续生活在中国的西戎的一个部族。即畎戎,又称畎夷、犬夷、昆夷、绲夷等。《左传·闵公二年》:“虢公败犬戎于渭汭。”《史记·宋徽子世家》:“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始列为诸侯。”所以,昆戎字面意思为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这里要理解为叛军。安禄山、史思明叛军兵士基本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并且唐朝廷也依然借用回纥等部落的军事力量。战乱以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也逐渐开始了民族独立运动。

  (10)帝阍:天门,天帝的官门。借指朝廷。

出处:古文延安/白春燕编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