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历代诗词咏陕西>延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木兰辞(1)

作者:

  唧唧复唧唧,木兰(2)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3)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4)。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5)。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6)。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免脚扑朔,雌免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评注】

  (1)乐府《鼓角横吹曲》名,又称《木兰辞》,为北朝乐府民歌,创作于北魏时代。最早见录于南朝陈国僧人智匠的《古今乐录》。《木兰辞》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一篇优秀叙事诗,颂述了古代延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乔扮男装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在艺术创作上,《木兰辞》突破了汉代杂言体民歌的狭小篇幅,形成了独特的长篇体式,布局严谨,繁简得当,描写生动,语言丰富,对后世文学有较大影响。

  (2)木兰:北魏延安鲜卑族人,花姓,家在延安城南万花乡花塬头村。葬于村旁山上,世称“花家陵”。陵墓神道两旁分列古代巨大的石人、石马、石狮、石羊等神兽和文臣武将雕像。由于年代久远,木兰事迹广为颂扬,全国许多地方也都建有木兰祠。

  (3)可汗kè hán:又称大汗,也可简称为汗,古代北亚游牧民族柔然、高昌、突厥、吐谷浑、铁勒回纥、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一般部众对首领的尊称,鲜卑语称“可寒”,原意是“神灵”、“上天”之意。这里的可汗不是下文的天子,而是部落大头领。天子,似应指北魏孝文帝。他是一位开明的君主,废除鲜卑族特权,在本民族中积极倡导汉化,下令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禁止说鲜卑语,并将鲜卑诸姓改为汉姓。延安乃至陕北一带,即使在宋代都一直是胡汉杂居的民族交融区域,尤其在北朝(公元386年至581年)200年间,北方各种少数民族在延安都有活动,并且在之后的历史上创造过无数伟大的业绩,诞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英雄人物,丰富和发展了悠久深邃的中华文明,长远的影响着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

  (4)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延安古城历史上多有改迁,基本围绕二水三山布局,应时随地而筑堡寨,因此城分四关。

  (5)黄河边:指延水关黄河渡口,由延安乘骑旦暮可至。

  (6)燕山:即燕山山脉,在天津市蓟县,由东南绵延至海滨。一说泛指边寨。

出处:古文延安/白春燕编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