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地方人物>院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张锦秋

院士类别: 工程院院士


              秋色漫长安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
                                   ●胡耀星
    曾经创造盛唐灿烂文化的古都西安,到了20世纪80年代,弘扬民族文化的壮丽乐章又开 始回荡。“秦涌魂”、“唐乐舞”、“黄土地”,冲向世界并使中外为之瞩目;大型城雕“ 丝绸之路”再现当年丝路起点之雄风;建筑师创作的大批作品,也加人到古城传统文化复兴 和再创造行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的女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的一系 列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称之为“新唐风”建筑。
    张锦秋出身于建筑世家。1954年考人清华大学建筑系。大学毕业后,被选为研究生,师 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研究古建园林,对祖国建筑遗产悉心钻研。在清华园长达12年的学习 生活,奠定了她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建设理论修养。1966年她来到了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建都 的盛唐文化发源地西安,作为报效祖国的工作基地。_
    张锦秋现为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 研究院总建筑师、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陕西省科协副主席,曾荣获陕西科技精英、陕西省劳模。建设部劳模等称号。
    改革开放给张锦秋创造了实现胸中蕴藏已久的理想——让祖国的优秀传统建筑艺术焕发 光彩——的机会。她北上五台。南下扬州、西赴敦煌、东渡扶桑,如饥似渴地速写、测绘、 摄像,收集丰富翔实的设计资料,孜孜不倦地追寻传统建筑的真谛,力求在现代建筑的设计 中体现出中国历史文化的风骨和精魂。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张锦秋将自己的思想付之于工 程设计实践,一件件优秀作品不断地在她手中诞生:大雁塔旁,曲江池畔,一组唐风浓郁的 建筑——“三唐”工程(唐华宾馆、唐艺术博物馆、唐歌舞餐厅),吸引中外宾客流连忘返 ,成为世界主导旅游宾馆之一,评为中国旅游业标志性饭店;西安乐游源上,一组仿唐建筑 空海纪念碑院和青龙寺遗址空海纪念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兴庆宫公园内樱花簇拥的汉白 玉阿倍仲麻日纪念碑,颂扬着中日人民源远流长的深厚友谊;大雁塔西北不远处,象征悠久 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巍然屹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临潼华清池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敞开了中华古文明的博大胸怀;陕西扶风法门寺总体规划及 其博物馆和寺庙建筑群,别具一格,高耸于渭北源上……这些具有鲜明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建 筑,都出自于张锦秋之手,被人们称之为“新唐风”建筑。
    张锦秋创作的“新唐风”建筑,经历了一个仿照、发展。创造的过程。早在1981年,张 锦秋为给西安青龙寺工程作业务准备,来到山西五台山,对唐代建筑进行学习和调研。五台 山的南禅寺和佛光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她通过摄 像、测量、绘制,掌握了唐代建筑一系列相关的数据。不久,一组法式严谨、唐风纯正的仿 唐建筑在西安乐游源青龙寺空海纪念碑院落成了。到1988年,在西安大雁塔曲江风景旅游区 内由中日合作建设的“三唐”工程设计中,张锦秋已开始超脱了仿古之风,更有文化寻根之 意。“三唐”是日本三井不动产株式会社投资兴建的。由于张锦秋设计的方案不但艺术风貌 领先,而且功能优越,经济实惠,利于实施,终于淘汰了日方的设计方案,取得了设计权。 在80年代中国土地上,由外方投资建设的宾馆,张锦秋是第二个争得设计权的建筑师。设计 中张锦秋将影响建筑空间布局M环境条件分解为:保护范围、控制高度、功能关系、建筑风 格、构图中心、布局手法、园林绿化和俯视效果等八个主要因素,进行了空间布局的多方案 比较和推敲。“三唐”工程百景纷呈。张锦秋在景观设计中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借景雁塔。 通过对景、框景、远借、邻借,使每组建筑都把雁塔组织到各自的主景之中。二是组织动态 景观序列。把握起景、结景和主景,使每组建筑形成各自不同的意境,做到引人人胜,雅俗 共赏。张锦秋成功了!“三唐”工程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和赞扬,张锦秋的影响越来越大,张 锦秋的名声越传越远,引起了建筑界的关注和重视。中央电视台派罗京来西安采访张锦秋并 拍摄“三唐”工程,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1992年,“三唐”工程获国家优秀设计奖 。1993年,唐华宾馆被选为世界主导旅游宾馆之一,并于1996年被载人新版《弗莱丘建筑史 》,1997年世界城市市长会议选址在唐华宾馆召开。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张锦秋“新唐风”建筑设计的一座里程碑。陕西历史博物馆被国家列 为“七五”重点工程之一,文物设计收藏容量 30万件,接待观众容量 4 000人/日。在保 护文物和陈列文物的同时,兼有文化休息、学术交流、科普活动和科学研究的设施和作用, 要求达到国际水平。在国家下达的设计任务书中,明确要求陕西历史博物馆成为“陕西悠久 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设计方案从一开始就围绕着“象征”一词进行 的,通过不断遴选和评议,最后确定以宫殿形式象征陕西的历史和文化。当然,陕博不能套 用某个宫殿形式。张锦秋通过剖析中国宫殿布局手法,从而把握了中国传统宫殿空间构图的 真谛,决定走相对集中、院落布局的路子。在空间构图上确定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 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章法。陕博共有9个单体形象,具有不同的比例尺度,使之处于统一 的构图之中,有一种和谐的韵律感,突出盛唐博大、辉煌、蓬勃向上的风格。特别值得一提 的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色彩构思,与北京明清故宫的黄色琉璃瓦、红色墙面截然不同,崇素 色为上,白色面砖墙面,汉白玉栏板,瓦灰色花岗石勒脚,台阶、柱子、石灯,浅灰色喷砂 飞檐斗拱,深灰色琉璃。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在四周绿化环境的衬托下,整个 建筑庄重、典雅。宁静。并有石造建筑的雕塑感,的确达到了那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高雅 境界。凡是参观过陕博的人,无论是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众口一词发出 赞叹。当年的新加坡总统黄金辉对陕博建筑风格非常赞赏,美国一代表团也留言说:“这里 的建筑如此美丽。优雅,它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陈香梅女士参观后赋诗称赞:“唐朝 宫殿汉朝风,钟鸣鼎食气势雄。丝绸路上车千乘,长安文史古今称。”张锦秋对陕博创作的 初衷要达到“建筑形式要体现浓郁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精神”,要“使建筑 更新颖、淳厚、雅俗共赏’。事实证明,张锦秋的创作意图较完美地实现了,陕西历史博物 馆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和好评,1993年获中国建筑学会首届建筑创作奖,1993年国家优秀设 计奖,1996年被国际建协出版的《’96国际获奖作品集》列为优秀作品,1996年被载人世界 著名的《弗莱丘建筑史》。
    张锦秋坦言,她之所以突出唐风,一则希望在西安保持盛唐文化的延续性;另一方面, 在她看来唐代建筑的建筑逻辑与现代建筑的逻辑有着更多的相近之处,它的格调比明清以降 的建筑格调更高。汉唐气象,确实让人神往。
    张锦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建筑设计专家、实际上她并不把自己的创作局限在某种固定的 模式上,而是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西安市中心的钟鼓楼广场是一项通过城 市设计实现的综合性的古迹保护与旧城更新工程。这个工程突出以钟、鼓楼为代表的传统风 格,联系两者的商业建筑采用陕西传统商业建筑的特征,使古建与新建构成统一的基调,使 其历史内涵和地方特色能量得以充分释放,因为它们维系着连绵的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超越 时空的连续感。1998年5月来自全国16个大中城市的代表参观钟鼓楼广场后赞叹不已。在中 建总公司的评优会上,评委们称赞钟鼓楼广场设计是大手笔,一致通过评为一等奖。张锦秋 设计的其他工程,如敦煌国际大酒店、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美术馆、咸阳505科技大楼、 曲江皇家花园别墅、西安凯爱国际大厦、慈恩寺规划、玄类纪念院、西安财干培训中心等, 无不闪现她的艺术才华之光,并且大都在各级设计评比中获奖。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张锦秋还积极探索,笔耕不辍,著有《从传统走向未来》一书,总 结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阐述自己对建筑创作的理论观点。她的文笔流畅,对建筑创作有许多独 特的见解和追求。张锦秋认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在 它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不继承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不可想像的。如今,她在清华大学讲 学,亲自带研究生,把自己的经验和学识传授给莘莘学子。同时,她仍在为创作具有民族文 化、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中国现代建筑而耕耘。
    春华秋实。由于建筑创作的成就,张锦秋被选人《世界名人辞典》,获“世界华人艺术 家”荣誉证书,应邀担任“三峡大坝建筑工程”和“国家剧院”设计竞赛的评委。应邀在国 内外专业会议上发表学术讲演。在鲜花、荣誉和掌声中,张锦秋更加兢兢业业,决心把毕生 精力献给建筑设计事业。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