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地方人物>院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魏子卿

院士类别: 工程院院士


              布同天地间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子卿
                                    ●吴显兵
    从美国的航天城休斯顿往西不远,有一座美丽的小城奥斯町。第四届国际卫星大地测量 会议在这里举行。在约翰逊会堂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测量专家各抒己见,进行着学术交流。 会上,一位东方学者第五次登上了演讲台。他仪表端庄,表情沉静,语言流畅,侃侃而谈, 宣读完论文后,台下响起了一阵阵掌声。这位引人注目的演讲者就是正在美国从事研究的访 问学者魏子卿。他演讲的5篇论文中,有两篇是本人的研究成果,有1篇是与同行合写的,另 外两篇是代国内同行宣读的。这些论文涉及GPS定位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浓 厚兴趣。魏子卿先后5次登台,成了会议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会议休息时间,与会专家向 他索要技术资料。事后多日,会议的主持者见到他说,你在会议上5次登台演讲,给我们留 下难忘的印象。
    古城西安大雁塔往北不远,坐落着一个仅有一百多人的研究所。1995年的一天。这里正 准备举行新院士当选宣布仪式,人们奔走相告,竞相来到会议室。主持人宣布:“经过严格 评审,魏子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与会者都把敬慕的目光投 向表情沉静的魏子卿。当选院士,这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崇高荣誉!是社会和学术界对一 个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劳动的肯定!此时此刻,魏子卿非常明白:当选院士是荣誉,更是责 任。他站起来平静地说:“感谢党的培养,感谢领导的关心,感谢同事的帮助,过去做了的 事已经过去,今后任重而道远。自己的目标是:多为国家做点事。”
    “多为国家做点事”,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就像魏子卿做人的品格。“多为国家做点 事”,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多为国家做点事”,表露出魏子卿对国家对人 民对事业的真情实意和强烈的责任心!
    人生苦短。“多为国家做点事”,就要争分夺秒,不懈地去攀登测绘科技的新高峰。回 眸过去,他想起了许多许多。…··
    1984年春天,已是副研究员的魏子卿作为访问学者来到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致力于 卫星大地测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全球定位系统(GPS)。GPS是美国实施的耗资仅次于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巨大工程。这项工程就是要向太空发射24颗卫星,处在太空不同位置 的这些卫星形成一张真正的太空网,人们在地球的任何一点都能同时看到四颗以上的卫星。 计算机利用这张网解算出地面点坐标,就能够进行实时定向。定位。在海湾战争中,作战地 域是缺少方位物的茫茫沙漠,美军士兵正是使用GPS接收机,利用GPS技术,解决了定位。定 向问题。GPS设计者的初衷是为了导航定位,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测绘工作者却把GPS定位 技术移植到测量领域。利用GPS定位技术进行卫星大地测量,建立高精度的空间大地网。这 种网与常规大地测量相比,优越性很大。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的魏子卿渴望着掌握GPS定位这 项高技术。
    与魏子卿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工作狂”。在他的眼里,研究工作就像一块磁石 ,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了工作,他可以不吃饭,可以不睡觉。在国外进修期间,他经常半 夜一两点才从学校计算中心回去。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是在计算中心度过的。他一头钻进计 算中心,如痴如迷地调试软件,投人试验。他有好多观光机会,也有周游美国的机会,但都 放弃了。他很珍视在美国的学习机会,他没有心思去领略异国的风土人情,他知道在美国的 研究时间是有限的,必须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出更多的成果。为了研究的方 便,他从生活费中节约出1000美元买了一台计算机,而平时代步的却是用12美元买来的一辆 旧自行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多的潜心研究验证,他研制成功新的GPS定位软件, 依据实际数据验证了单差、双差和三差不同方式解算出的结果具有等价性的结论。
    魏子卿在美国进修期间,有机会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85年在华盛顿参加了第一次 GPS国际会议,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当时GPS仍在兴起阶段,他在会议上宣读的关 于GPS软件的研究报告,引起了一片掌声。会下一位自报姓名的加拿大华侨,伸出大拇指说 :“你给中国人争了光!”是的,魏子卿在“高手”云集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有见解的报告, 的确为中国人争了光。当天晚上一位厂商给他打电话,商谈软件交易,被他婉言谢绝。他想 到的是,要把自己的成果奉献给自己的祖国。
    魏子卿是一个干事非常投人的人,参加国际会议也不例外。在奥斯酊会议结束的那天中 午,准备起程的国内同行问他:“老魏,往家有什么捎带吗?”这时,他才突然想起爱人从 国内托人带来的小包还没有打开呢。会议期间,他实在太忙了,为了讲好5篇论文,他反复 阅读,认真准备,几乎天天忙到深夜。演讲者要在15分钟里把一篇论文的精华介绍出来,就 需要对论文(特别是代人宣读的论文)融会贯通,抓住要领,语言则要求简明。为适应会议 的要求,达到好的效果,魏子卿在短短的时间里,对论文进行提炼,写出演讲稿。他从来就 是这样,把工作放在第一位,非常认真,把工作标准定在第一流水平上。
    魏子卿没有留恋国外的优越生活,于1986年满载而归。回国后,他便全身心地投人到建 立我国的GPS大地网的事业中。一直从事大地测量研究的他,对我国测绘工作的情况非常熟 悉,对如何发展我国的GPS定位技术有深刻的看法,他想:国外Gi网已经比较普及,开始代 替常规大地网,在我国GPS网的普及还必须有一个过程。他认为,我国建立GPS网必须结合自 己国情,近期GW网要发展,地面网的作用还要发挥。我国的Ge网要与现有的天文大地网和高 程异常网建立密切联系,以便加强和改造它们。因此我国的GPS网在规模上。结构上和布测 方法上不能照搬国外的一套,应该创造出自己的特色来。
    魏子卿细心地谋划着。他酝酿着一个关于建立我国Gi网的方案。他想,国外的GPS网大 都是局部性的短这网,而我国的GPS网应该先建立全国规模的站间距离为几百千米乃至上千 千米的长边网,然后根据需要布设长边网控制下的短边网。根据这一出发点,他反复推敲着 布网方案。在第二年春意盎然的日子里,他提出了关于建立全国规模的GPS大地网和测轨网 的意见。他的意见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全国规模的GPS网被正式列人研究课题。夏 天,他的课题组在西安。郑州和上海进行了GPS定位试验观测,验证建立长边网的可行性。 实践证明,建立长边网的创议是正确的。
    建立全国规模的GPS网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进行严密论证。魏子卿作为工程的总设计 师,不但提出了总体设计思路,而且考虑到了方案的各个细节,并经过细致周到地检核。测 算和试验,使之不断完善。1988年11月,他向评审会提交了关于布设我国GPS大地网的论证 报告,对建立Gi网的意义及可行性、GPS网的设计原则和布网方案、布设GPS网的技术要求、 GPS网平差、GPS网和大地网的联合平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1991年5月,布测GPS一级网的工作全面展开。测量员奔赴设在东西南北中各地的44个测 站施测。在南海岛屿的高脚屋上,在世界屋脊的雪山之巅,在北国林海的深处,在繁华喧嚣 的闹市,在某些军事基地……再次留下了测量员的足迹。经过一年的布测,第一次获得了全 国范围的GPS测量数据。
    叨年代初,GPS一级大地网在我国大地上建立起来了。这一空前的工程标志着我国卫星 大地测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开创性的成果标志着中国的测绘科学工作者在赶超世界 先进水平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项成果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 等奖。
    魏子卿算得上一个事业有成的学者。如果追溯他成功的原因,他自己的话大概是最好的 脚注。他说:“在我的科研生涯里,干过计算机,干过物理测距,干过大气折光,最后落脚 到卫星大地测量。哪一方面都没有干得很满意,总是有遗憾。但是平心而论,无论哪一方面 都是尽心尽力去干的。能干到这个份儿上,也确实经过了一番奋斗。从未松懈大概也是取得 一点成绩的主要原因。”这里,魏子卿道出了成绩背后的缘由:尽心尽力,从未松懈。
    尽心尽力,即竭尽智慧和能力。从未松懈,即始终如一地拉紧进取之弦。这不正是开拓 者勤奋刻苦、迎难而上、楔而不舍、脚踏实地精神的真正诠解吗?毫无疑问,尽心尽力,从 未松懈,是一个开拓者永远前进的动力源泉,也是一个开拓者能够获取丰硕成果的重要保障 ,更是一个开拓者书写辉煌人生的必要条件。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