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地方人物>院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周廉

院士类别: 工程院院士


    为有艰辛多壮志 献身超导亦风流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
                                      ●郑树军
    “超导”作为本世纪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重要科研前沿,大多数人对 此还比较陌生。其实,超导就是电阻在一定温度下突然为零的现象。超导体就是在满足一定 临界条件下具有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特性的物体。由于超导材料技术,特别是高温超导材料 技术,在许多技术领域是常规技术所无法实现、无法替代的,因此超导体便广泛应用于高能 物理、能源、运输、医疗科技、通讯系统和微电子等领域,如大家熟知的输电电缆、磁共振 人体成像仪、磁悬浮列车等。
    我国超导研究是从60年代开始起步的。周廉院士1963年从东北工学院毕业后,从事的是 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当时,对于年轻的他而言,超导也是个未知而又神秘的世界。记得爱因 斯坦曾说:“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正是人类最可贵之处,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在不断探 索中增加更多的知识。”不知是超导选择了周廉,还是周廉选择了超导,他在超导材料的研 究领域一干就是30多年。30多年的风雨兼程,30多年的苦心探索,使他既感受了创业的艰辛 和失败的苦楚,同时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路是人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
    回想当年科研创业的艰难,周廉院士总是感慨万千。l%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他 毅然放弃了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带着妻子来到秦岭山下的宝鸡,参加建设我国最大的稀有 金属材料加工科研生产基地。当时,这里是一个穷得出奇的贫瘠山沟沟,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科研条件十分有限:资料严重缺乏,仪器相当简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开始了超导 材料的一个一个攻关。
    1970年,周廉院士和他的攻关小组承担了一项国家超导重点工程紧急研制任务:受控核 聚变装置急需一批铌钛超导单芯线,线的直径为0.37毫米,线芯的直径为0.25毫米,长度 还要大于1000米。这在当时是一项艰难的试制任务,如此高要求的超导线材从未做过,任何 可以借鉴的现成资料根本没有。而他被任命为攻关组组长,肩上担子的沉重和心理压力的巨 大可以想像。为了集中精力,他说服爱人,自己拎起铺盖卷住进了实验室。他的爱人也是位 事业心很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了支持他的科研攻关,毫无怨言地默默承担了全部家务,除 了正常工作,两个孩子的生活料理和学习辅导全是她一个人。每当想起这些,他的心中就感 到愧疚。可当时,任务不等人,他带着全组二十多个人,白天做样品、搞试验,晚上查资料 找原因、计算数据、修正方案。研制初期,一个个难题横在他们面前。有人懈气灰心,但周 廉认为:科研工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逃避困难不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本色,要创出成果就 必须集中集体的力量去攻克难关。再苦再难,也决不能气馁。他带动大家集思广益,经过上 百次的测试和分析之后,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周廉大胆提出了低温多次时效形变热 处理工艺技术,使超导性能大幅度提高。线是做出来了,但还要大于1000米,线坯在拉拔过 程中的严重断裂,又成了他们必须攻克的又一大难题,一次一次地大胆假设。一次一次地测 算分析,一次一次地改进加工工艺,才最终制服了这个拦路虎。在lin多个日日夜夜里,他 们研制和工业生产的第一批250千克铌钛超导线材终于诞生了,其平均长度达5 500米,最大 长度达2万米以上,临界电流密度达到当时美、日等国先进水平。他们当时组织生产的,刃 .8吨妮钛超导线材,价值近400万元既满足了受控核聚变反应堆用超导磁体的急需,又为我 国第一台400KVA超导同步电机的研制成功做出了贡献,该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这一次科研攻关,不仅创制出了中国第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实用超导材料,也造就 了局廉迎难而上、遇强弥坚的秉性。他深感正是艰苦磨炼了自己,正是挑战增强了对超导研 究的能力和信心。
              创新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灵魂
    对于科学研究工作,周廉院士深有感触。他一直认为不仅要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之处, 更关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创见,否则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他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出国进修人员外语考试, 1979年被派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超低温研究中心及高磁场实验室进修。这对他本人,对地处 山区闭塞条件中的超导攻关群体,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与北京等大城市的其他科研机构相 比,信息对他们来说更为稀少和珍贵,不了解世界超导发展动态就如同闭门造车、坐井观天 。不要说国外不了解他们,就是让国内同行公正地评价他们的工作成绩也无从谈起。因此, 他深知到法国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尽快学到更多的本领,要证明中国的超导研究工作 绝不比别人差。从走进试验室大门那一刻起,他深深地被那里的试验设施和装备条件吸引住 了,这是国内实验室根本不能相比的。他想,应当正视差距,应该紧紧抓住这样优越的条件 ,除了完成导师分给的科研任务之外,更要充分利用国外的实验条件继续进行国内的超导材 料研究工作。这个想法得到了国内同志们的支持,他们给他寄去共同研制出来的样品,由他 在国外做热处理试验及高场性能研究,再把测试数据和新的思路反馈回来。要—一进行认真 测试、反复比较国内国外的超导材料,是一项繁复而又枯燥的工作,但是科学研究来不得半 点的马虎,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迎接挑战,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当时周廉院士 住的是最简陋的公寓,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身体状况很不好,毕竟已是年近不惑的人了。 白天,他要辛苦地为导师的课题工作,只有晚上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多少个夜晚,是一个人 在静静的实验大楼里熬过的,有时血压高了就靠吃药撑着,胃饿疼了就啃两口凉面包。在法 国的两年零两个月中,他就是凭着这样一股拼劲,这样一种不服气的志气,先后完成了四项 课题,撰写出了6篇论文和报告,参加了三次国际重大学术会议。1981年6月,他赴德国参加 国际超导磁体会议,在大会上口头报道了他在法国研究的多芯铌三锡超导线材在高场下的临 界电流密度性能,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强烈关注。会后美国超导权威人士经过与国际上其他同 类材料的性能比较,撰文指出:“中国的铌三锡多芯复合线,完全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铌三 锡多芯复合线材相提并论。”1982年9月,国际应用超导会议在美国召开,他再一次报道了 宝鸡的铌钛超导多芯复合线材研究结果,临界电流密度性能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记录。国际 超导界权威人士评价:-一这个研究结果“开创了高临界电流密度铌钛研究的新纪元。”一 次又一次攻关,一个又一个新成果,使中国的超导材料研究当之无愧地脐身于世界超导技术 先进行列,他也因此被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出国留学人员”称号。
    随着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他深感在当前世界科技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发展中国 的超导事业尤其要注重创新。要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路子。只有在高新技术和产业方面加 快技术创新,才能真正体现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价值,才能使中国超导在国际上占 有一席之地。
              时间是获取一切的万能钥匙
    对于时间,周廉院士感悟良多。他认为,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国际超导赛场千帆竞发, 丢了时间,就丢掉了国际竞争的“人场券”。一个超导科研工作者的生命力就在永不停歇、 永不自满的忘我拼搏中。
    近年来,不少关心他的朋友都劝他说:“老周啊,你现在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整天还 拼个啥?要劳逸结合,注重身体。”可他以为,一个人的成就越大,压力就越大,自己就越 要珍爱时间,就越要多干一些事情,多出成果。否则,就愧对党和人民的肯定,就愧对荣誉 。因此。这么多年来,他养成了一种习惯,不能闲着。他觉得时间是一把万能钥匙,只要有 时间,什么事都可以做成。但是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只要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节约了时间,就会使一个人的生命更加有效和得到延长。因此每年每月每天,他都很有计划 性,工作日程表排得满满的,白天快节奏地处理事务,晚上加班搞科研,天天如此,节假日 也不例外,就连出差也是乘夜间火车,以便能在旅途中构思和写作论文、大会报告。作为中 方的负责人、他先后领导和参加了与法国、日本、德国、美国和波兰等国的多项超导合作研 究;作为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他参与了国家超导攻关规划制定、实施的指导 工作;作为西北院承担的国家超导攻关项目和其他重点项目的负责人,他领导并参与了多项 国家重大科技攻关、863高技术和国家攀登计划研究项目,在超导基础研究、工艺技术及实 用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30年是弹指一挥间。但在一门学科的产生发展中,30年则是十分 重要的,在一个人的一生中,30年就是大半生。30多年来。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着周廉院士, 那就是:凡事只要干就要把它干好,并且要干出一流的成绩,一个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快慰莫 过于在拼搏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对于成功的秘诀,周院士说自己不是什么天才,之所以能 够成功,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是国家重视科技 、发展科技的好时代造就了自己。周院士坚信:自己所从事的超导事业,和任何新生事物一 样,开始很幼小,在许多人的培育下,它会以无限的活力成长,最后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 周廉院士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超导形成一个造福国家和人民的产业,能够成为 一股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逆水行舟靠力撑,当年跋涉宝鸡城。笑将羊圈拟军营。超导此时光宇宙,登攀他日论 英雄,中华学子好威风。”一位朋友所赠的这首《调寄(烷溪沙)》,也许就是他30余载科 海人生的生动写照。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