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陕西非遗保护动态
丝路申遗的“陕西行动”
三秦都市报
新闻提示
丝绸之路穿越两千年时空,横跨亚欧非数十国,是一条不同文明和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之路,也是沟通亚洲、欧洲、非洲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动脉。9月3日,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情况发布会”上传来消息,今年10月,丝路申遗将迎来“国际大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将对申报的项目现场考察,评选结果明年公布。
种种迹象表明,“丝路申遗”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如果顺利过关,作为文物资源大省的陕西将改变仅有“秦陵及兵马俑坑”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的遗憾,“丝绸之路”也将成为推动陕西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和历史机遇。
7处遗产点个个分量重
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丝绸之路已从最初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演变为一条东西方文明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在这条文化线路上,遗留下了大量璀璨夺目的珍贵文化遗产。我省本次被列入申报名单的七处遗产点,就是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见证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贸往来、文化交融、科技交流,在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文化价值。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是西汉帝国的都城宫殿遗址,是丝绸之路最早的东方起点,揭示了丝路发展初期西汉帝国的都城城市文化特征和文明发展水平,见证了西汉帝国对丝路开创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是7-10世纪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都城的宫城遗址,见证了东方农耕文明发展鼎盛时期帝国的文明水平及其礼制文化特征,见证了唐帝国对丝绸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动。
大雁塔是8世纪为保存玄奘法师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一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东传入中原地区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其所在的大慈恩寺由唐代皇室敕令修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由玄奘法师主持,是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是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佐证了佛教自印度东传的历史,也见证了佛教在唐代长安的流行。小雁塔始建于8世纪初并完好保存至今,其密檐砖塔的建筑形式是佛塔这一佛教建筑传入中原地区早期的珍贵例证。
兴教寺塔是佛教传播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新罗弟子圆测的舍利墓塔,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其所在的兴教寺为佛教唯识宗重镇,兴教寺三塔即为唯识宗的三位祖师墓塔,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彬县大佛寺石窟建于7—10世纪,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
张骞墓是公元前2世纪汉帝国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墓葬,与丝绸之路开辟这一东西文化交流的重大世界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
为保护古遗址“二环路”改线绕行
长期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我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保护汉长安城遗址完整性,我省始终没有在汉长安城遗址范围内规划安排大型建设工程和城市建设工程。上世纪90年代,规划建设的西安二环路北段原设计横穿汉长安城遗址,省、市政府果断决策调整方案避开汉长安城遗址区。”陕西省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副巡视员、陕西省丝绸之路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周魁英说,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展示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更好地展示、传播历史文化,西安市政府通过了《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环境整治,再现了历史上未央宫遗址的宏伟布局,取得了巨大的保护成果,得到了区域内绝大部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大明宫遗址通过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实现了对遗址的整体保护和展示,遗址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备,环境得到美化,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为了保护张骞墓,城固县政府对97户居民重新安置,极大地改善了张骞墓的保护环境。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彬县政府对大佛寺石窟广场进行了改造和绿化美化,并将影响大佛寺石窟保护的312国道改线,保障了遗产的安全。
为了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申报工作,我省先后组织完成了并上报了申遗文本,编制了各申遗点的保护管理规划,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批准并由当地政府公布实施。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申遗工程方案,积极组织各申遗点实施了环境整治工程、陈列展示工程、基础设施工程、遗产监测和档案建设等申遗必需的各项工程准备工作,并完成了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工程、南城墙西段城墙遗址保护工程、东宫墙、北宫墙保护展示工程,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张骞墓本体及附属文物保护、大佛寺石窟明镜台台面加固维修工程等重点文物本体保护工程。此外,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省文物局承办的“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部分专题陈列”已经完成陈列布展工作。
周魁英表示,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些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了有效保护,既是对我们中华文化遗产的热爱、尊重和保护,也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的贡献。
申遗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程
今年10月份,世界遗产专家将对我省申遗点进行现场考察评估,评估结论对于我省各遗产点能否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做好申遗迎检工作,省文物局多次组织各申遗点所在地政府和申遗点负责同志等赴国家文物局汇报,咨询世界遗产专家考察流程和重点;邀请国家文物局领导和申遗专家来陕现场指导我省申遗迎检工作;进行方案指导评审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申遗工作的开展。
“目前,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建筑设计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我省申遗文本、申遗工程方案编制和申遗保护管理规划修编工作;文物保护展示及陈列展览工程不断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卓有成效;丝绸之路档案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我国各省区丝路申遗点档案和相关资料的录入工作;各遗产点已经初步建立了遗产区环境、气象、地质、水文、旅游接待等专项监测体系,制定了监测标准,确定了监测内容,完善了监测数据,监测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据周魁英介绍,今年5月,我省承办了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技术研讨会”,组织我省各申遗点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和遗产保护机构有关人员参加接受迎检专项的培训和指导。7月23~26日,国家文物局按照世界遗产的规范要求对我省申遗工作进行全面考察评估预检工作。预验检查专家组从接待、工作汇报、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管理保障等方面逐项逐条进行认真检查,并实地考察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等申遗点,专家对我省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申遗工作作为千秋功业对陕西、中国和历史都是一项负责任的工程,完成好这项任务功德无量;文物环境整治取得了重大突破,申遗点文物所处的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使文物本身的价值得到凸显;申遗成为惠及千万百姓的民心工程,申遗工作与百姓福祉紧密相连,涉及申遗的百姓生活和生活环境已经或正在发生新的改善。”在7月30日省政府组织召开的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检查督导会议上,副省长白阿莹表示,这次申遗涉及国际社会和国内多个省份,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陕西与其它省份共同开展的工作,要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认识申遗工作的重大意义。申遗工作也是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一项重要工程,要事事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谋利益,切实把这项工程做好让老百姓受益。
延伸阅读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四步走
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规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程序有四步。
第一,申报的遗产要提前一年进入中国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丝绸之路申遗项目早在2007年已进入预备名单。第二,申报的责任主体是遗产所在地的政府部门,由遗产所在地政府组织完成遗产的专项法规颁布、遗产保护管理规划、遗产保护、环境整治、协调利益相关者工作后,组织撰写申报文本于每年二月前递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2013年2月,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联合将申遗文本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三,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接收文本后,将委托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本年度对申报的遗产进行评估,撰写评估报告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今年10月份,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派出国际专家来我省现场考察评估丝路申遗工作。第四,根据咨询机构的评估意见,在第二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投票决定申报遗产是否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路申遗项目将在明年五六月份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投票表决。三秦都市报汉唐网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办
丝绸之路穿越两千年时空,横跨亚欧非数十国,是一条不同文明和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之路,也是沟通亚洲、欧洲、非洲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动脉。9月3日,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情况发布会”上传来消息,今年10月,丝路申遗将迎来“国际大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将对申报的项目现场考察,评选结果明年公布。
种种迹象表明,“丝路申遗”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如果顺利过关,作为文物资源大省的陕西将改变仅有“秦陵及兵马俑坑”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的遗憾,“丝绸之路”也将成为推动陕西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和历史机遇。
7处遗产点个个分量重
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丝绸之路已从最初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演变为一条东西方文明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在这条文化线路上,遗留下了大量璀璨夺目的珍贵文化遗产。我省本次被列入申报名单的七处遗产点,就是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见证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贸往来、文化交融、科技交流,在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文化价值。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是西汉帝国的都城宫殿遗址,是丝绸之路最早的东方起点,揭示了丝路发展初期西汉帝国的都城城市文化特征和文明发展水平,见证了西汉帝国对丝路开创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是7-10世纪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都城的宫城遗址,见证了东方农耕文明发展鼎盛时期帝国的文明水平及其礼制文化特征,见证了唐帝国对丝绸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动。
大雁塔是8世纪为保存玄奘法师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一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东传入中原地区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其所在的大慈恩寺由唐代皇室敕令修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由玄奘法师主持,是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是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佐证了佛教自印度东传的历史,也见证了佛教在唐代长安的流行。小雁塔始建于8世纪初并完好保存至今,其密檐砖塔的建筑形式是佛塔这一佛教建筑传入中原地区早期的珍贵例证。
兴教寺塔是佛教传播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新罗弟子圆测的舍利墓塔,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其所在的兴教寺为佛教唯识宗重镇,兴教寺三塔即为唯识宗的三位祖师墓塔,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彬县大佛寺石窟建于7—10世纪,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
张骞墓是公元前2世纪汉帝国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墓葬,与丝绸之路开辟这一东西文化交流的重大世界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
为保护古遗址“二环路”改线绕行
长期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我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保护汉长安城遗址完整性,我省始终没有在汉长安城遗址范围内规划安排大型建设工程和城市建设工程。上世纪90年代,规划建设的西安二环路北段原设计横穿汉长安城遗址,省、市政府果断决策调整方案避开汉长安城遗址区。”陕西省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副巡视员、陕西省丝绸之路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周魁英说,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展示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更好地展示、传播历史文化,西安市政府通过了《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环境整治,再现了历史上未央宫遗址的宏伟布局,取得了巨大的保护成果,得到了区域内绝大部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大明宫遗址通过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实现了对遗址的整体保护和展示,遗址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备,环境得到美化,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为了保护张骞墓,城固县政府对97户居民重新安置,极大地改善了张骞墓的保护环境。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彬县政府对大佛寺石窟广场进行了改造和绿化美化,并将影响大佛寺石窟保护的312国道改线,保障了遗产的安全。
为了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申报工作,我省先后组织完成了并上报了申遗文本,编制了各申遗点的保护管理规划,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批准并由当地政府公布实施。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申遗工程方案,积极组织各申遗点实施了环境整治工程、陈列展示工程、基础设施工程、遗产监测和档案建设等申遗必需的各项工程准备工作,并完成了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工程、南城墙西段城墙遗址保护工程、东宫墙、北宫墙保护展示工程,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张骞墓本体及附属文物保护、大佛寺石窟明镜台台面加固维修工程等重点文物本体保护工程。此外,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省文物局承办的“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部分专题陈列”已经完成陈列布展工作。
周魁英表示,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些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了有效保护,既是对我们中华文化遗产的热爱、尊重和保护,也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的贡献。
申遗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程
今年10月份,世界遗产专家将对我省申遗点进行现场考察评估,评估结论对于我省各遗产点能否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做好申遗迎检工作,省文物局多次组织各申遗点所在地政府和申遗点负责同志等赴国家文物局汇报,咨询世界遗产专家考察流程和重点;邀请国家文物局领导和申遗专家来陕现场指导我省申遗迎检工作;进行方案指导评审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申遗工作的开展。
“目前,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建筑设计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我省申遗文本、申遗工程方案编制和申遗保护管理规划修编工作;文物保护展示及陈列展览工程不断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卓有成效;丝绸之路档案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我国各省区丝路申遗点档案和相关资料的录入工作;各遗产点已经初步建立了遗产区环境、气象、地质、水文、旅游接待等专项监测体系,制定了监测标准,确定了监测内容,完善了监测数据,监测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据周魁英介绍,今年5月,我省承办了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技术研讨会”,组织我省各申遗点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和遗产保护机构有关人员参加接受迎检专项的培训和指导。7月23~26日,国家文物局按照世界遗产的规范要求对我省申遗工作进行全面考察评估预检工作。预验检查专家组从接待、工作汇报、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管理保障等方面逐项逐条进行认真检查,并实地考察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等申遗点,专家对我省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申遗工作作为千秋功业对陕西、中国和历史都是一项负责任的工程,完成好这项任务功德无量;文物环境整治取得了重大突破,申遗点文物所处的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使文物本身的价值得到凸显;申遗成为惠及千万百姓的民心工程,申遗工作与百姓福祉紧密相连,涉及申遗的百姓生活和生活环境已经或正在发生新的改善。”在7月30日省政府组织召开的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检查督导会议上,副省长白阿莹表示,这次申遗涉及国际社会和国内多个省份,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陕西与其它省份共同开展的工作,要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认识申遗工作的重大意义。申遗工作也是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一项重要工程,要事事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谋利益,切实把这项工程做好让老百姓受益。
延伸阅读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四步走
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规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程序有四步。
第一,申报的遗产要提前一年进入中国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丝绸之路申遗项目早在2007年已进入预备名单。第二,申报的责任主体是遗产所在地的政府部门,由遗产所在地政府组织完成遗产的专项法规颁布、遗产保护管理规划、遗产保护、环境整治、协调利益相关者工作后,组织撰写申报文本于每年二月前递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2013年2月,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联合将申遗文本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三,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接收文本后,将委托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本年度对申报的遗产进行评估,撰写评估报告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今年10月份,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派出国际专家来我省现场考察评估丝路申遗工作。第四,根据咨询机构的评估意见,在第二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投票决定申报遗产是否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路申遗项目将在明年五六月份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投票表决。三秦都市报汉唐网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