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综述

综 述

王鼎志

  古希腊哲人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长河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分为两类,一是物质文化遗产,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也是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作为现存文化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以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灿烂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保护、发展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首先,是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随处可见;

  第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等困难在各地普遍存在;

  第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开发,轻保护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保护面临挑战;

  第四,适合我国保护工作实际的整体性、有效性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文化遗产的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总之,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十分浩大且极其复杂的文化传承工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来承续不同民族、群体、地域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对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充分发挥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团结协作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秦中自古帝王州”,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四个朝代在此建都,文化积淀深邃,为世人瞩目。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产生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使陕西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区。

  陕西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省就开展了对全省民间文化的抢救、收集、保护和研究工作。从1980年以来,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省编撰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陕西卷》(十大集成)已全部出版,使许多濒临消亡的优秀民间艺术得以保存和传承。

  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省政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保护工作专家评审委员会和保护中心,并着力在建立名录体系、传承人命名、遗产普查、重点项目保护和重大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2006年5月,省文化厅印发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陕文社[2006]22号),根据文化部的部署,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同年8月,省文化厅在西安举办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11月,省文化厅委托省艺术馆在陇县开展了为期一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工作。省艺术馆会同宝鸡市群艺馆、陇县文化馆抽调专业干部10余名组成普查工作队,对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普查。这次实地普查范围涉及全县7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41%。被普查的人数218人,普查项目18个,征集作品268件,绘制地图3幅,拍摄照片3660张,影像资料23盘,采集43盘成品录像文件,撰写普查日记57000字,撰写项目调查、艺人调查6万余字。

  2007年3月,为了进一步推动普查工作,省文化厅向全省转发了《陕西省艺术馆关于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试点工作情况报告》。与此同时,我们一方面紧紧抓住普查培训不放松,着力教给基层干部操作层面的技巧和知识。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指导基层普查工作。从06年8月至07年6月底,对10个地市进行了全部培训,培训干部600余人。截至目前,全省完成了300多个项目的资料整理工作,已有1.6万名艺人登记在册。

  加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我省24个项目名列其中。去年5月,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45个项目入选。同时,省文化厅在收到的90个申报国家级项目中,推荐了78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部公示的名单中有26项入选。

  命名传承人,积极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

  2007年7月,经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审核,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厅印发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对传承人应具备的条件、认定评审的程序、传承人的待遇和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成为今后做好传承人工作的基本的政策依据。随后,经过逐级申报,共收到131个项目的传承参评人材料361件。去年12月,省厅召开了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会议,通过评审、公示、复评、联席会审批等程序,评选出8个大类、113个项目的167人作为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些传承人中,包括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人)和第二批代表性传承人(24人),共31人。并从今年开始实施传承人的补助政策,鼓励支持他们开展各种传习活动,着眼于长远,逐步建立和完善传承人传习制度,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

  近年来,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是社会潮流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挑战,也是在新历史条件下文化工作的新课题。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文献检索等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归类与管理,提高检索效率和利用率,实现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以数字化的各种信息为内容,以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为支撑,以智能图文音像检索技术为手段的信息服务形态,达到记录、保存、传承、传播、利用、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就是围绕上述内容,目前共建内容164项,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动态性,我们的数据库后期将会根据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不断继续增添新项。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就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操作习惯,从不同地域和品目中逐级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阅读、学习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内容(包括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介绍,电子文本、照片、影音、多媒体资料等)是整个“非遗”数据库的基础,也是数据库建设的根本。“非遗”项目的保存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这些数据必须是既可扩展又可修补的,以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处理。我们可以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类来对数据库进行多级目录的设置,以方便用户的浏览。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项目类别来分,则可分为1、民间文学 2、民间音乐 3、民间舞蹈 4、传统戏剧 5、曲艺 6、杂技与竞技 7、民间美术 8、传统手工技艺 9、传统医药 10、民俗,共计十个目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的一个最显著和便于读者浏览使用的特点是电子地图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该图是对数据库搜索引擎的一个补充和辅助,同时又可以独立存在以发挥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想搜一个地方剧种,不知道戏剧名称,大概知道一点其中的内容,怎么搜呢?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在地图上确定地域,从该地方的项目分类中搜索,然后就在民间戏剧这个目录下面找,这样就很大程度地缩小了检索的范围,从而方便用户检索该剧种信息;另一个就是直接在搜索引擎里搜地域名称加项目分类,例如用“陕西省延安市 戏剧”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在检索出的条目里面看一下内容,也能够很快找到相关资料。电子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做得非常细,将每个项目的地域范围落实到市、县,甚至更细。每张市、县的地图放大后将各乡镇的资源分布也放进去,将每张小地图整合而成一张市、县地图,各市、县整合成省,各省整合至全国,就像我们使用网络地图一样,能从一个省的全貌地图一直深入到该省某个城市的一条街道上。搜索引擎与电子版资源分布图搭配使用,将会大大地提高用户搜索资料的命中率,节省用户检索时间,同时减轻搜索引擎服务器的运行负担,从而能同时为更多用户提供时时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繁琐的、规模和影响深远的、长久的工作,其海量的信息资料,对保存和再现的具体操作有着较高的要求,涉及的人员方方面面,不仅要技术的,而且要专业的,不仅要文化领域、艺术领域的,而且要计算机领域、信息领域等等各行业的专家学者。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加速,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记录、保存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是势在必行的工作。我们本着对人类共同精神财富高度负责的态度,按照文化部和国家中心制定的方案和要求,克服各种困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这一惠及后世子孙的文化工程建设好、宣传好、利用好、传承好,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作者简介

  王鼎志,男,研究生学历。1950年生于八百里秦川的沣惠河畔。1971年参加工作,走过了工作、学习,再工作、再学习的往复过程。先后任过县文教局长、政府办主任、宣传部长、政府常务副县长、市委党校副校长、市文化文物局局长,现任陕西省艺术馆馆长。期间曾就读于安康师范学校、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委党校。从政之余,勤于笔耕,曾在国内有关报刊上发表过文化、经济、政论等文章多篇。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