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陕西非遗保护动态
陕西红拳能否借文化底气发力
西安日报
清明节期间,一群红拳拳师前往富平为习仲勋和一代红拳大师杨杰扫墓时,阎良区高中生颜硕闻讯赶去,当场拜杨杰的长孙杨七一为师。
颜硕告诉记者,凡是传统文化的东西,他都喜欢。
这是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利用文化包装拯救红拳的一个小小收获。
文武盛地的见证者
杨杰徒弟、原省武术队著名高级教练高西安到外地总爱卖关子:西安有个钟鼓楼,鼓楼上有个大匾,上书4个大字“文武胜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唐朝时,文武状元都要到长安京城来考,全国的文武人才都汇集到长安。
正在做《陕西红拳农村传承调查及对策研究》的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硕士研究生李全海告诉记者,红拳文化历史悠久,是历史的承载者和见证者。
红拳有谚语“击皮为鼓”,红拳演练套路中有 “放炮”、“十大响”。这和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庆贺表现形式相同。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唐代盛行“角抵”、“击剑”、“唐手”。日本空手道,最早叫唐手,就是唐朝时从中国学的武术。在宋代以前,陕西是中国文化政治中心,也是武术高手云集之地,陕西红拳在交流中逐渐丰富和完善。
红拳套路的形成约在唐末宋初。据传红拳得名于华山。陈抟入华山隐居修道时,一老樵夫见陈抟善良,文弱体单,将当地一套拳术传授于他,因这套拳法取之于民间红尘之中,而且技击性强,出手见红,又称“出手一点红”,从而得名为“红拳”。
明代戚继光把红拳的一些技法作为训练士兵的必修科目,其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多处提到红拳,可见红拳在当时的影响之深,其中“披红”“推红”都是红拳至今还在沿用的招法。
2008年,红拳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照片背后的故事
红拳拳师们去富平县扫墓时,向习仲勋陵园捐献了上世纪60年代习仲勋和杨杰的合影。
谈到红拳上的历史人物, 红拳研究会秘书长、红拳传承人邵智勇滔滔不绝。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潼关人武术大师周侗向抗金英雄岳飞传授了“关中红拳”。李自成幼年酷嗜红拳,并传给商洛群众。商洛至今流传着“闯王拳”。 “关中刀客“以红拳技法作为基本练功方法。杨虎城自幼习练红拳“跑拳打手”,1936年邀请红拳拳师杨瑞轩担任陕西省国术馆馆长。抗战时期,抗日义勇军中大刀队官兵也多习练红拳。
富平红拳“神腿”杨杰,辛亥革命时,参加了西安的“反正”斗争,后又响应孙中山号召,参加反袁斗争。 解放后,先后担任陕西省体委武术指导和省武术协会副主任。1960年,74岁高龄的杨杰,应邀出席全国武术表演,受到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等领导人的赞赏和接见。在习仲勋的关心下,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记录了杨杰表演的“燕青掌”、“子拳”、“子棍”“六合枪”“春秋刀”红拳套路。为此,拳师们今年专程去富平扫墓。
“魁星势回头观望”
“开场的流星,闭场的春秋。”
扫墓之后,拳手们在富平县城广场表演了红拳。红拳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田琨文绉绉的现场讲解引起人们兴趣。
“红拳是在文化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武艺,包含有哲学、军事、艺术、医学、理学、礼仪等。”高西安告诉记者。
邵智勇说,红拳融入了儒、道、佛等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红拳拳谱、拳经、拳札、口札,利用历史、人物、环境、动物等形象生动地表达动作、技法、风格。如“粉红拳”拳谱:
粉红拳起势高强,斜叉步赛过天王。
醉一势随风摆柳,孙行者大闹天宫,
魁星势回头观望,铁罗汉就地打拱。
霸王并开两张弓,刘备勒马望江东。
连三腿人人兼爱,太祖粉红震关中。
四八锤拳谱则以动物表现:
龙起龙纵千江水,猛虎打豹虎翻身。
梨花闪绽猫扑鼠、花豹打兔鹰抓鸡。
饿马盘槽龙探爪、燕子浮水倒噙泥。
红拳单式动作也常运用人物、动物、植物等隐喻的方式表达动作的名称、技法,例如:海底捞月、燕子噙泥、张飞擂鼓、兔子蹬鹰等。
不仅红拳本身含有文化,它还成为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的重要支柱。过去,在农村过庙会,社火、高跷、舞狮、秦腔武生,其演员几乎都是习练红拳之人,表演中的步法,身法无不来之于红拳套路,红拳文化元素使这些艺术内容得到丰富、水平得到提高。
未曾习武先明德
高西安带徒弟有个特点,先教徒弟认“武”字。他告诉徒弟,“武”字拆开是“止戈”,学红拳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制止武力,不要一学拳就想打人。
红拳老师注重武德教育,传徒授艺时,先要考察其品德,再观其行方可教之。红拳文化武礼独具特色。邵智勇说, 红拳拳手练武必先行礼,出场首先敬天敬地敬朋友。武礼可分为:站礼、拱手礼、口礼三种。在红拳极为讲究的徒手或器械对抗竞赛中,拳手都是按照点到为止的原则以决胜负,这是红拳的礼,也是对选手的保护。
红拳融入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在这种武德、武礼思维的引导和训练下,形成具备仁、义、信、勇、礼的有道德、有操守的红拳人。 拳谚有“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这也是红拳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不懂陕西方言学不好
邵智勇告诉记者,红拳源于陕西,拳谱、拳经、拳札、口札中有大量陕西方言就是证据之一。不懂陕西方言,学不好红拳。如红拳中有“闪阐腾挪”技法。其中的“阐”,陕西方言音cān ,意把纠缠在一起的东西解开。外地人常写做“展”,意思就不准确了。红拳下三路(膝、胫、足)的攻击腿法有:“拦马槛子腿、拨腿、蒲篮腿(扫腿),也明显来自陕西方言。
明代王圻著《续文献通考》所载“西家拳”惯用拳势“雀地龙”、“裙拦”等,均出自关中方言。“雀地龙”中的“雀”应是“却”,陕西方言意为躲藏。如果写成“雀”,就无法理解其意思。因为过去拳师传艺都是口传,外地人听不懂陕西方言,不解其意,将“却地龙”写成了“雀地龙”。
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有撑、补、揭、抹、捅、斩等,均出自陕西红拳方言,红拳拳谱至今还在沿用。如“鬼蹴脚抢人先着”一句中“蹴”字,是陕西人常说的“蹴下”的蹴字。
陕西人文化性格化身
“红拳不仅源自陕西,而且是陕西地拳的主要拳种,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邵智勇说,陕西人充满阳刚之气,性格朴实豪放,红拳就是其缩影,有着周人的文雅,秦人的粗犷,汉人的豪迈,唐人的包容。陕西红拳柔里带刚,体现了秦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涵。 从红拳炮锤拳谱就可以品读陕西人耿直、刚毅的个性:
托天掌、震地雷,
拉索踩船紧跟随。
头排抹,二排卸,
三排放炮四排蹩(纵跳的意思),
一抹一卸辘轳鳖。
红拳拳师常会根据土地身体状况教其拳术,身壮力大者练炮锤拳,身材瘦小者练粉红拳。
周至楼观拳师王镇邦精通红拳里的梅花拳。他说,红拳里分士卒、大将等不同拳术,他7岁开始学拳,学的是大将需掌握的拳术,练50公斤锁子石,轮100公斤大刀,胯下功夫强,因大将要骑马。
宣传陕西的一张名片
在富平县城广场表演时,西安体院大学生张洁的小红拳引来观众阵阵掌声。张洁早在2003年全国传统武术大赛上就获得过冠军,当场外地拳手就送她“小红拳”雅号,在今年3月举行的香港第八届国际武术节上她又荣获两枚金牌。
邵智勇告诉记者,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从1995年以来, 先后组队参加全国传统武术大赛、世界传统武术节、香港国际武术节、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并组织红拳传人赴京拍摄“中华武术展现工程红拳系列”教学片。红拳被“武林大会”连续三届评为“最佳技法奖”、“最佳拳种奖”。这些达到了宣传陕西的作用。
在周至红拳传人王镇邦家中,有块外国人送的牌匾“武林宗师”。1998年,应意大利徒弟强保罗之邀,王镇邦前往意大利交流武术 ,使陕西红拳名扬欧洲。2005年元月,在王镇邦70周岁之际,强保罗专程从意大利飞到中国,再次邀请王镇邦前往意大利,王镇邦谢绝,强保罗便留下了这块牌匾。
“陕西不光有兵马俑等文物古迹,还有响当当的红拳。这也是咱陕西的一张名片。”田琨说。
邵智勇告诉记者,河南“少林功夫表演团”,曾应邀出访20余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再次赴法国巡回演出30余场。他们不仅带来上亿元的演出收入,而且宣传了河南。这一经验值得我们陕西借鉴。
“陕西人的广播体操”濒临失传
有一种说法,由于关中拳过去耍的红火,所以被称为红拳。在五六十年代红拳在陕西省十分普及,号称陕西人的广播体操,然而如今它面临严重的断代危机。
王镇邦告诉记者,现在由于受经济驱动,少有人学拳,都跟他学过红拳的两个儿子,现在都不再练拳。也有不少人要学,但不想练基本功,一来就要学绝招。这种人,他不敢教,他绝不教不了解的人,不能培养犯罪分子。
富平杨三权说,过去富平有一两千人练红拳,还有县体委组织的武术队,这20多年来,练红拳的人越来越少,过去学过拳的,如今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坚持练,青少年学红拳的只有几十人。
“我们同学中喜欢学红拳的人多,但是一是没有老师教,二是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学。” 颜硕告诉记者。
年过花甲的红拳拳师王金成说,目前能保留下来的套路有70%,稀有兵器套路失传的多。
邵智勇十分担忧,健在的70岁以上的拳师,由于当地年轻人出外打工,只剩下老弱妇孺,无徒可教。一些红拳的练功器械,也已散落不齐。掌握红拳古老拳法、技击要领的老拳师,随着年龄的增大,动作做不到位,影响传承,更严重的是,有的因年事已高不再授徒,有的则已谢世,如不及时发掘,有人亡艺绝之忧。
需要文化包装吗
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一直想振兴红拳,要让红拳“重拳”出击。最近他们制定了红拳五年计划,其中有:整理出版红拳系列丛书;挖掘、整理红拳历史资料;每年举办一次红拳文化遗产交流大会和学术研讨会;建立红拳文化遗产展览馆;在2015年前力争举办一届中国红拳文化论坛和全国红拳文化交流大会等。他们要全面对红拳进行文化包装。
红拳需要文化包装吗?
“少林功夫就是靠文化做大的。”邵智勇说。
“许多人有个错误的观点,认为练拳的人都是粗人,没有文化。”热爱红拳的王镇邦的女儿王天玲告诉记者。
邵智勇认为,练拳可以增加文化知识,尤其是红拳,蕴含着中国华夏文化的精髓。必须让人们从文化上认识红拳。“今年大唐西市春节庙会展示民俗文化,没有叫咱红拳。”邵智勇遗憾地说。
从小学红拳的张洁,不仅上了大学,而且今年又考上了研究生。
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研究生李全海本科是学植物专业的,因为热爱红拳,考研究生时,改为武术专业。2007年获武林大会红拳亚军,2009年获武林大会红拳季军,去年参加香港第七届国际武术节,红拳套路和器械两项均获冠军。
阎良颜硕就是看到本报的报道,和红拳研究会联系上的。他说,只要是好拳,有助于人一生。
富平县华朱乡顺阳中学体育教师陈继盈听了红拳的宣传后表示,他回去就利用体育课给学生们教研究会精编的红拳13式。
邵智勇对红拳的未来抱有信心,他说, 红拳刀、枪、棍、棒都有,内容丰富多彩,跆拳道能发展,红拳更能发展,因为红拳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气。(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