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陕西非遗保护动态

华山申遗17年未果 陕西申遗路还要走多久?

新华网

    从拥有第一批“世界遗产”至今,已经过去了20年,目前我国已有38处世界遗产,数目上居世界第三位。国内各省世界遗产从一到二,山西走了4年,河南走了6年,四川走了8年,而拥有周秦汉唐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陕西,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处被孤零零地写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

    “华山不列入世界遗产对华山和世界都是一个损失。”    

    7月21日,利用暑假来华山旅游的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学生陈景中如此表达他对华山至今没有进入世界遗产的遗憾。陈景中的学科背景让他对历届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都有所了解。“华山这么久没能进入世界遗产名单,确实让人感到无法理解,论名气、论自然条件华山都没有问题,虽然现在申遗条件越来越苛刻,但华山还是实至名归的,可能还是许多工作没有做到位吧。”

    功夫在诗外,这位年轻的文物保护研究生提出的疑问,也正是陕西申遗20年没有结果带来的疑问,其实不仅仅是华山,我们还可以拿出来许多与华山齐名,甚至比华山还更有名、更具有价值的自然文化遗存来,比如秦岭、西安城墙、西安碑林、丝绸之路、黄河壶口瀑布、法门寺地宫、汉阳陵,为什么我们拥有这么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可20多年来,就始终没能在世界遗产名录里再填上一笔呢?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甜头

    1987年,陕西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山东泰山、长城、北京故宫一起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当时已经拥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称号的兵马俑几乎是被扯着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里的,在相关的程序走过后,基本没有费太多的事就进入了。“当时的兵马俑很有轰动效应,尤其在国际上被许多国家的元首和首脑推崇,所以进入世界遗产是实至名归的。”一位兵马俑博物馆老工作人员回忆当年申遗的情况时说。

    尽管兵马俑的名气已经很大,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后,还是引起了轰动效应。“国内的反应还不是很大,但是在国际上大家都认世界遗产这个金字招牌,因为什么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类只是概念上的,但成为世界遗产后,它就有了一些标准,比如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个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一种现存的或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特殊的见证等,这样就把兵马俑具象化,他们觉得有观赏和研究的价值。”这位工作人员如此分析世界遗产当时给兵马俑带来的国际影响力。

    这种国际效应,很快就被省内一些著名旅游景点所羡慕并开始效仿。

    1992年,奇险天下第一山的华山,以其冠盖天下的名气、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古建筑群、石刻、大量宗教文物等,第一个打起了陕西省内申遗的大旗。当时华山的申遗雄心勃勃,志在必得,而且在旁人看来,华山也确实具有申报的条件和优势。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喊出申遗口号的华山,10多年来,还徘徊在世界遗产的名录之外。而当年风闻华山申遗,专程前来学习取经的四川峨眉山,1996年就已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

    7月21日,在位于华阴市的华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办公室,主任吴剑峰婉拒了采访要求,对于华山多年申遗为何迟迟不能通过的原因只字不谈,只是说正在准备阶段,很快就会有结果。很明显,今年6月底山西五台山的申遗成功和嵩山脱离五岳单独申请文化景观的失败,让这位华山申遗办主任倍感压力。    

    1987年至今,陕西人并非没有顾及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秦俑的孤独,这些年来,除华山外,我省多家文物保护单位都曾试图申遗,但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遗项目的要求逐年提高,申遗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些项目大都无果而终。

    或许是不能忍受华山申遗十几年的反反复复,2007年,丝绸之路(陕西段)跨国联合申遗被很快提上了议事日程。丝绸之路的跨国申遗,主要包括古丝绸之路起点中国和路经的中亚五国,其中中国有陕西、河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六省市自治区。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又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将包括大雁塔、小雁塔、法门寺地宫、清真寺、大明宫、汉长安城、明德门遗址、唐天坛遗址等建筑和遗址打包申遗。尽管这个动议已经得到了多国的响应,并且也得到了世遗专家的肯定,但是为了慎重起见,同时因为很多工作还做得不到位,丝绸之路的联合申遗最快也得到3年以后才能看到结果,这也意味着陕西世界遗产从一到二的跨越,至少还得再等3年。    

    兵马俑不得不继续孤独地守候。

    申遗为什么变得这么难

    世遗名号的效应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从6月26日至7月16日,仅仅3周,刚刚跻身世界遗产行列的五台山就接待中外游客近2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五台山的这一变化再次凸显了世界遗产的名号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和五台山同处山西省的平遥古城,199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1998年的旅游收入就从上年的18万元人民币猛增至500万元人民币,之后几乎每年都获得成倍增长。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表明,类似现象在中国众多世界遗产身上,无一例外都发生过。

    成为世界遗产,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样的故事不停地在中国上演。这个屡经复制的神话,带来的效应就是全国各地纷起的申遗大军。

    华山申遗办一位工作人员直言不讳地说,从目前的申遗情况来看,全国越来越多的项目申报世界遗产,但每年代表我国接受世界遗产大会申遗的只有两个名额。虽然这个世纪刚刚开始不久,但中国的“申遗”队伍已经“排”到下一个世纪去了。

    与不断加长的预备名单相比,景区为申遗付出的时间和投入也越来越多。安阳殷墟申遗投入2.3亿元,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了5年时间才终于上榜;“开平碉楼与村落”准备了6年时间,投入了1.36个亿;“南方喀斯特地貌”中的云南石林,自1990年就开始不遗余力地整改并申报。而我们的近邻山西五台山,从提出申遗到最后成功花费了5年时间,光景区整治搬迁等费用就花了8个亿的资金。    

    今年6月参加了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坦言:当前,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申报项目的保护、管理状况、环境景观、法规体系、游客管理,特别是价值认证、真实性、完整性方面,都提出更严格、细致的要求。而且,现在明确了要向尚没有世界遗产的国家倾斜,向数量较小的遗产类型倾斜。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数目众多珍贵遗产的国家来说,显然是个不利的消息。    

    越来越严苛的申遗条件,高昂的申遗时间和资金成本,使得各地在提出申遗的时候,更显慎重。

    这就是陕西申遗面临的大环境,使得陕西申遗的路也越来越艰难。    

    如果说这些外在条件都是客观原因的话,一些主观上的原因,恐怕才是陕西申遗20年,却无所建树的内在病因。

    申遗无果的症结所在

    “重视不够是我们申遗有始无终,没有结果的主要原因。”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徐卫民分析说:“我国在刚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时,我省从上到下的普遍观念是,景点一旦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对景点的开发便会受到阻碍,不能充分发挥其旅游价值,经济效益会受到影响。当有了平遥古城的例子之后,才突然醒悟过来,但这个时候申办的难度已经开始加大。”    

    重视更多地来自官方,就像前面所说的对于一个景点来说,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资金成本是不现实的,但这方面我们很显然做得不够。我们看到的报道中,当2004年位于山西忻州的五台山提出申遗的想法后,当年2月,山西省建设厅即以《关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报告》呈报于建设部,获得了建设部的支持。200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设立了五台山申遗领导组,组长由省长亲自挂帅,明确要求申遗工作由省建设厅牵头,连续3年,历届副组长分别由分管建设的副省长担任。而迄今为止,申遗办公室或者申遗小组这样的组织,在陕西的官方机构里面从未见到。

    对于每一个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申报之前都要有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前来考察,一方面考察项目本身的情况,另一方面考察当地民众对项目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五台山申遗过程中提出的口号是“一场申遗,全省集力”。

    而华山申遗17年了,即便是在华阴市范围内,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华山申遗的情况进展到了什么程度?

    五台山申遗中,山西举全省之力,5年投入近10亿元。    

    华山申遗17年,除了常设的一个申遗办公室外,投入了多少申遗资金?我们省、市的相关部门又为之做过哪些努力?全省对华山申遗的认知度有多高?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需具备真实性、整体性两个要素,而我省大多数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烙上了人工和现代的痕迹,致使项目本身在真实性和整体性方面达不到要求。诸如华山上面巨大的缆车钢架以及太多的人工景点;还有过于繁华的大雁塔北广场与大慈恩寺佛教圣地的清净颇不相符。当时就有专家指出,保护文物是以保护文物主体为目标,当然也要保护文化氛围的原汁原味,周边环境的保护要和文物相得益彰,切不可破坏文物本身的真实性和整体性。这些令专家们心痛不已的缺憾,都将成为我省申遗中难以补救的硬伤。

    尽管申遗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但从更长远的意义上来说,申遗还是为了使文物和自然遗存得到更好的保护,正像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所说的,不能因为申遗脚步的放慢而影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也是陕西申遗途中的应有之义。

    下一个世界遗产,陕西还要“等”多久?(贺小巍)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