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曲艺 > 西府曲子

西府曲子的历史渊源

宝鸡市群众艺术馆

    西府曲子的起源,传说源于凤翔“雍邑”。据凤翔曲子世家清末举人郑筱斋(1847—1928)讲,雍城秦曲是秦穆公宫廷中的一种“宫曲词”。分“正宫调”、“小宫调”两种。正宫调由乐工、词工演唱;小宫调由歌童、舞女演唱。

    秦献公迁都栎阳(今临潼一带)后,发还雍藉部分歌童舞女还乡,使“小宫调”流入雍地民间。后秦孝公由栎阳迁都咸阳后,发还雍藉部分词工、乐工,使“正宫调”流入雍地民间,才形成了民间曲子座唱。

    另有清·王敬一编录清曲《羽衣新谱》(五卷)223首时,曾言:‘后稷时就产生了这种古曲古调,故御名“有邰” ’。“有邰”是五帝时期的古国名。后稷有邰氏曰、姜嫄生后稷,封于邰(今武功旧县城南),但此说无其他史料所证。

    汉时,清曲已在关中西部流行。汉《乐府》收集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中就有部分清曲被收录。汉代郊庙祭祀活动,为清曲演唱开拓了很大的空间。

    隋唐时,曲子演唱更为昌盛,《新唐书·礼乐志》云“隋初有清曲,其音清而健雅……玄宗善音律,选乐部三百人教于梨园,为弦竹之戏”。宋·王灼《碧鸡漫志》云: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指宋代)渐兴,至唐始盛,今之繁声瑶秦,殆不可数。古歌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

    从以上两段记述中,可知汉代古歌、古《乐府》,在历经三国南北朝后,到隋代有了新的兴起。唐玄宗选乐部三百人教于梨园,使曲子进入宫廷,可知唐时曲子更为昌盛。王灼是宋代人,所指今之曲子渐兴,从中还可窥出历经唐五代衰落的曲子,到宋代又开始渐渐兴起。

    明初,有凤翔秀才薛敬轩(号天兴散人)编有清曲版本《羽衣新谱》五卷本,收录曲目246个。从有关资料可知明永乐年间,凤翔秧歌班子曾赴甘肃马营夷城(今甘肃高台县红岩乡沙河村马营岗子)演出后留当地。其时,清曲已由宝鸡西、北部流入甘肃天水、平凉等地。明·正德五年(1510),有武功状元康海、户县王九思先后以刘瑾案罢官归里,每相聚氵片 东户杜之间,他们自设曲子家班,参照古乐清调,整理旧曲,创作时曲,整理出《氵片 东乐府》等词曲本。康海还组织曲子演唱活动,传武功旧城有“乐伎巷”是康海与乐工活动之地。康海曾于城隍庙报赛唱曲“数日间乐工集千人”粗犷畅达的“康王曲”和“康王腔”对后来曲子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明·嘉靖三年(1524)刊印的《二太史乐府联壁》(康海、王九思)收录散曲260多篇。后有康海的外孙张炼,曾任湖南按察司佥事,他归田浒西氵片 东,承外祖康海遗凤,设曲子家班奏曲演唱,并著有《双溪乐府》,收录散曲230首。他们的编写演唱活动,使武功、周至、户县一带的曲子活动已出现了新的昌盛,其唱调已由单调的说唱,发展为叙事联曲体。

    清代初期,西府曲子随移民流入甘肃敦煌,使曲子演唱的地区更为广阔。在宝鸡东部武功、周至、咸阳户县的曲子座唱仍然昌盛,王敬一所编《羽衣新谱》共五卷,录曲目223个。所载曲目、曲词、曲调与今座唱者,大体相同。

    清代后期,西府曲子由座唱形式开始发展为社火广场游演的小戏曲。清·同治年间,位于宝鸡县西部山区(今陈仓区)赤沙、凤阁岭等地,流行有社火“笑谈”一类杂戏,其中有《卖油》、《卖妹》、《女贤良》、《香山还愿》、《出五关》、《李三娘研磨》等小戏,均以“西府曲子”曲调、曲词演唱,其表演以生活动作或社火戏剧动作进行套用,从而使板凳曲子进入戏曲行列。

    清末民初,有眉县孙家原曲子班、岐山县马江乡曲子班、宝鸡市渭河南益门镇曲子班、凤翔县铁家庄曲子会、西北村曲子会、先后将《三娘教子》、《两亲家打架》、《保柱背磨盘》、《二组娃害病》、《壮元祭塔》、《刘海打柴》、《张连卖布》、《安安送米》、《拾玉镯》、《捡柴》、《牧羊》、《借醋》等曲子座唱搬上戏剧舞台。

    建国后,宝鸡市、县专业剧团,先后将西府清曲《借年》、平弦曲子《母女亲事》、《瓜园欢歌》、曲子戏《赎女婿》、《画纱灯》等戏,正式搬上戏曲舞台,参加省市会演、调演,使曲子戏成为戏曲艺宛中的新品种。

    西府曲子虽搬上戏剧舞台,但终因联曲体音乐的限制不能突破,其构成大型戏剧的难度较大,因此,难以广泛流行,被发展较快眉户所取代。但座唱曲子仍广泛流行于神社庙会、婚丧嫁娶、过寿满月、盖房驱邪、还愿讨平安等各种礼仪习俗活动之中。

    文革时期,旧曲子演唱被禁止。改革开放后开始得到恢复,但又受到经济大潮冲击,观众欣赏观念的改变,因此,流行千余年的曲子演唱受到很大的冷落,后继无人。1983年,陕西省文化厅组织艺术研究所有关专业人员,曾对西府曲子的曲目、曲词进行了收录,1985年中国曲协专门在凤翔召开西府曲子研讨会,对西府曲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到本世纪初,各地曲子班都已濒临消亡状态,亟待进行扶持保护。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