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曲艺 >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的历史渊源

榆林市文化文物局

    秦汉时期,榆林已是陕北政治文化中心。由于历代羌、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的迁徒频仍,榆林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榆林府志》载:自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建立卫城,大量移民充边,榆林便成为我国九边重镇之一,常年屯驻重兵。据清《御批通鉴辑览》载: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秋七月,明武宗朱厚照巡边时,在榆居住三月有余,纳延绥总兵戴钦的女儿为妃,还大征女乐,在城内太乙神宫(即今“凯歌楼”)每日歌舞弹唱。这是关于榆林城歌舞、曲艺历史的最早记录。另据明万历年《延绥镇志》载:明代榆林城“食禄之家子弟,多好放鹰、走狗、弹丝吹竹之事。”可见作为九边重镇的榆林,当时的说唱艺术已十分盛兴。

    又据《榆林府志》记载: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由江南来的谭吉璁(字舟石,浙江嘉兴人),任榆林堡同知,来榆时带子家眷、使女、歌伎和乐器,闲暇时,常演唱以求乐。据《榆林府志》中记载,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后,榆林城内“文艺甚繁”,经常是“夜半曲声听满城”,凯歌楼上时有“羌笛吹新词,秦筝弄急弦”。其盛况可见一斑。至此,江南传来的说唱艺术与榆林原有的由元、明小令而来伴以丝竹俗 曲的融合,以及结合当地方言语音,遂使榆林 小 曲 在 康 熙 年间 得以产生。 嘉庆年间 ,李殿魁为千总,在供职期间,继承父艺,能奏会唱,并对当时传唱的小曲进行搜集、整理,撰写成最早的《榆林清唱小曲》一书,与道光末年同李芳等三个儿子出衙演出,使榆林小曲逐渐传至民间。此后,同治年间湘军入陕镇压回民起义获胜后,有数万人留在西北,其中随军军伎班留在榆林,而随之而来的湘南祁阳等地曲艺融会于榆林小曲中,并使榆林小曲进一步在民间得到普及。

    清末民初 ( 1909-1914 ) 在民间,学唱小曲一时成风,小曲走向兴盛时期。从事演唱、演奏的艺人,是市民阶层中的小手工业者,如银匠、钟表匠、皮匠、鞋匠、木匠等。此后,民国时期由于战乱, 小曲一度几乎绝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榆林县工人俱乐部举办了小曲演唱培训班,培养了40多名男女学员。   1956年小曲演唱班赴省参加会演,1957年进京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至文革前出现了兴盛时期。以后小曲经历了“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修篡集成的抢救、复苏期,以及实施"民保工程"的弘扬、振兴期。1985年榆林县政协成立了小曲研究小组(现改为榆林市榆林小曲研究会),编篡了《榆林小曲专辑》,组建了半专业性的演唱队, 并培训学员,组织演出活动等 。 对小曲的抢救、保护、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使小曲的影响逐步扩大,引得北京、上海、台湾、西安等地专家学者纷纷前来采访  ,  并在影、视中频频出现,与古城南塔、北台、倚街六楼、红石峡摩 崖石刻等名胜古迹一同汇成榆林亮丽的风景线。现在小曲提升为市级管理,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