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音乐 > 商洛民歌

商洛民歌的主要价值

柞水县剧团

    商洛民歌,构词风趣幽默,旋律婉转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丰富民族音乐宝库,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商洛民歌世代相承,源远流长。是历史的活化石。有的民歌,其源可以追溯到《诗经》。秦始皇时,四位博士官隐居商山,史称“商山四皓”,他们的《采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已经传唱了了两千多年。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贬官商州,作山歌《畲田词》,有5首选入《宋诗全集》,“畲田”习俗今天仍有流行,其名改作“做神福”,实为民歌赛台。清代乡土诗人王时叙,著有《商州山歌》专集,全面记述了商洛的山水风光和民俗风情。明末清初,广东移民迁商洛,称为“客家人”,他们传唱的《绣汗巾》,字里行间记载着客家人北迁时的景况。
    [插唱“一绣广东城……”

    2、商洛民歌形式灵活,传唱广泛,具有较强的文化空间。每年春节期间,各县城乡都组织花灯、社火、旱船、舞狮“闹元宵”,演唱民歌助兴,时间长达十天半月。家喻户晓的孝歌,不仅成为风俗歌曲,也是宗教和仪式歌曲。除洛南县外,其他6县区的广大农村,但凡老人去世,都要举行唱孝歌,少则一夜,多达三五夜,聚集亲友,“以歌唱哀亡者”。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民歌已成为各旅游景点不可或缺的文化项目。商南县金丝峡,将民歌与流行歌曲同时向游客演唱,游客多欣赏当地民歌。

    3、商洛民歌内涵丰富,生活气息浓郁,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以贾平凹为骨干的“商洛作家群”,其很多作品,都以民歌民俗中汲取营养。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商洛花鼓戏,更是吸收商洛民歌中的小调、孝歌而成长壮大的。其最初在中南海怀仁堂向国家领袖汇报演出的《夫妻观灯》,则是由民歌剧改编的。商南县剧团编演的民歌剧《桃花运》、《爷孙赶驴》先后在省地会演中获奖。业余作者吴全喜,根据贾平凹小说《鸡窝洼人家》改编的山歌剧,在全国首届农村戏剧调演中获奖。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