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舞蹈 > 岐山转鼓

岐山转鼓的传承谱系

岐山县文化旅游局

    传承谱系:岐山转鼓源于周秦时期,后经历代相传,在明清时期形成独特鼓谱和特有打法,清末时乡间具有一定规模的转鼓组织逐步兴起,可考证的组织者、鼓手也流传了下来。

 

    一、索王村转鼓队

索王转鼓以激越、狂放见长。鼓谱节奏明快,环环相扣,递进式发展,在高潮处嘎然收锤,余音迥空。表演形式从古代就采用边舞边打,现在经多次改进,形成了乐中有舞,舞中有乐,以快节奏为主的特点。

 

代别

(清中期后)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至第五代不详

第六代

王枝

1900

不详

不详

1914

1985年已故

王根成

1905

不详

不详

1921

1993年已故

王杰

1917

不详

不详

1930

故郡乡索王村

第七代

王治华

1941

初中

师传

1953

故郡乡索王村

王东宝

1951

初中

师传

1971

故郡乡索王村

第八代

王晓辉

1963

初中

师传

1975

故郡乡索王村

何凤梅

1964

初中

师传

1986

故郡乡索王村

王建辉

1966

初中

师传

1982

故郡乡索王村

蒲小玲

1967

初中

师传

1989

故郡乡索王村

第九代

王佳

1987

中技

师传

1993

故郡乡索王村

王昭

1988

中技

师传

1993

故郡乡索王村

王毅

1994

小学

师传

2001

故郡乡索王村

                                          

    二、冯家村转鼓队

冯家村转鼓,过去曾是光鼓槌演奏的领军鼓队。鼓曲以刚柔相济见长,改革开放以来,以适应人们生活的快节奏为出发点,大胆改进,使原有鼓谱更加明快紧凑,表演形成也改为鼓之舞之。最具特色之处,在于从古到今,一直保持一个整齐的喇叭队(即麦杆号)。

 

代别

(清中期后)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至第四代不详

第五代

冯秦玉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已故

第六代

冯安民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已故

第七代

冯英

1963

小学

师传

不详

故郡乡冯家村

第八代

冯长林

1953

初中

师传

1978

故郡乡冯家村

冯宗让

1965

初中

师传

1995

故郡乡冯家村

王毅

1994

小学

师传

2001

故郡乡索王村

 

    三、陵头转鼓队

陵头转鼓,以岐山北派锣鼓的阳刚见长,鼓点紧密,表演活泼。

 

代别

(清中期后)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至第三代不详

第四代

冯强娃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已故

第五代

冯启侠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已故

第六代

冯根武

1937

初中

师传

1957

凤鸣镇陵头村

第七代

王乃红

1975

初中

师传

2000

凤鸣镇陵头村

梅萍丽

1975

初中

师传

2001

凤鸣镇陵头村

第八代

冯晓龙

1992

初中

师传

2003

凤鸣镇陵头村

冯立

1992

初中

师传

2003

凤鸣镇陵头村

 

    四、凤鸣镇庵里锣鼓队

庵里转鼓,兼有岐山南派锣鼓的清韵和北派锣鼓的刚劲。

 

代别

(清晚期后)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至第三代不详

第四代

王世奎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已故

沈义周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已故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凤鸣镇庵里村

第五代

沈北奎

1938

小学

师传

1966

凤鸣镇庵里村

第六代

沈秀

1954

初中

师传

1985

凤鸣镇庵里村

沈芳

1958

初中

师传

1990

凤鸣镇庵里村

第七代

沈明义

1973

高中

师传

1993

凤鸣镇庵里村

第八代

张建利

1990

初中

师传

1998

凤鸣镇庵里村

                                           

    岐山转鼓的整体阵容特色:在近20余年来,完全脱出了为社火开路助威的形式,形成了阵容大、服色靓、配属齐、节奏快的特点,增强了广场表演中的可观赏性。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