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舞蹈 > 小场子

小场子的保护计划

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

    目前已投入资金情况:

    2003年,区政府财政拨款3万元。从2004年起,每年预算拨专款3—5万元用于普查、保护民间艺术——小场子。同年,区委、区政府决定由组织单位贷款,新建以“小场子”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活动场地,从而解决了活动阵地问题。扶持、保护小场子的力度逐年加大。

    一、主要保护内容
    为保护汉滨区的小场子,使这一民间艺术能在汉滨区这块土地上传承下去。制定了十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区文广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负责管理、组织实施,由汉滨区文化馆负责具体落实,保护计划要点如下:
    (一)静态保护
    1、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的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小场子的历史沿革,区域分布的范围以及民间的自乐班、社组成,唱词、服饰、道具和演出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等全部状况。
    2、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实物、图片、照片及音像资料进行复制后展示。
    3、组织专人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在抓好小场子的基础理论工作研究的同时,切实抓好小场子经过数年发展,演变后的创新体系(演艺、唱腔、唱词、道具、服饰等)的研究,及时将这些研究成果采取以音、像、影、文字等多种形式予以出版、推介。
    4、对“小场子”民间舞蹈中所涉及的独特舞蹈动作,如:“三缠腰”、“三对面”、“三碰头”等成式舞蹈动作进行整理、出版,尤其对民间老艺人李志连草帽图的34种变法进行深入探研、创新并录象保存。
    5、对“小场子”中歌唱与伴奏部分进行收集、整理、出版。
    (二)动态保护
    1、建立6个乡镇(五里、恒口、河西、花园、大同、建民)为“小场子”文化生态旅游保护重点单位,并对12个自乐 (社、团、队)108名老艺人实行重点保护,同时成立“小场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成覆盖全区的一个“小场子”活动网。
    2、发展汉滨区民间(小场子)艺术百人演出队伍。
    3、在职中、艺校开展民间艺术普及教学,不断培养文艺新人,同时挖掘、培养本土人才,动员热爱“小场子”的农村男女青年投身到这一民间艺术中,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场子”的传承难题。
    4、以区文化馆为基地,以“小场子”为主要内容,每年定期邀请民间老艺人、艺术院校的专家进行授课、培训,从人才、演技水平等多方面提高其艺术水准。
    5、让这些非物质文化和广大群众零距离接触。在农村与当地群众的婚、丧、嫁、娶相结合,配合农村的节令(如二月二、三月三庙会等)广泛开展演出活动;在市内文化一条街或“农家乐”进行表演,让“小场子”进社区、到工地、居民小区、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军营等场所进行表演。以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让广大群众先参与进来。
    6、文化主管部门重点抓业务指导,并根据当地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适时开展一些全民性活动。
    7、将“小场子”纳入区委、区政府每年举行的民间艺术节 (元宵节)进行展演、评奖。同时把“小场子”作为每年举办一届盛大的“中国汉水龙舟文化节”保留节目。以此检阅和促进小场子的传承、发展。
    8、组织班(社、团、队)到相邻的湖北、四川、延安、榆林、西安等省、市、地区做专题推介演出。
    9、积极参加中、省、市及埠外赛事活动。广泛开辟小场子的演出市场。
    10、把生活困难的民间艺人纳入当地“低保”范围。

    二、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2003年7月、2004年3月,汉滨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打造汉滨文化品牌”专题会议,并召开各乡、镇、办事处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会议,专题进行了安排布署,并与各级各相关部门签定了“保护小场子”民间艺术工作责任书。
    2、2004年2月,区政府出台了《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五年规划》、成立了汉滨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汉滨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工作原则、资金投入等工作做了全面布署。
    3、2004年3月,汉滨区委、区政府确定将每年“黄洋河之春”、“汉江之夏”、“香溪之秋”、“元宵灯节”等四项大的群众文化活动,确定为民间艺术的展示推介,把“小场子”等民间艺术做为活动的重要艺术品牌来打造。
    4、在恒口镇成立了以弘扬“小场子”为主的民间艺术团——“百花艺术团”,使小场子这一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不断地发展、完善。
    5、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我区组织专业人员对“小场子”的流传、渊源、形成、主要艺人等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现资料保存基本完好。将已成集的小场子相关资料出版。
    6、近年来,为不断弘扬、发展这一地方民间艺术,我区专业剧团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加工、深化、提高这一古老艺术,在服装、道具上不断改进、完善;在形成上由原来的一桌二人变成多桌、多人同台演出,大大增加了小场子表演的观赏性。并利用龙舟节等地方艺术节进行公演,同时,利用电视、媒体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使该项艺术逐步深入人心。

    三、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2006年保护措施:全面搜集、普查资料、成果,编写相关适用的培训教材,建立民间艺术机构,确立6个乡、镇为试点乡镇。
    2007年保护措施:将整理普查、搜集的资料,试点、试行、培训。发展演员。组建以镇为中心区的活动基地和活动保护小组,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演出活动。
    2008年保护措施:组建百人民间艺术团,开展以小场子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艺术演出活动,扩大其影响。
    2009年保护措施:被命名的乡、镇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组织专业人员对小场子再度进行深入研究。
    2010年保护措施:建立汉滨区民间艺术团,将境内、外的业余团体进行全方位策划,包装成真正的汉滨艺术发展实体,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市场。使小场子走上健康的传承、发展之路。
    2006——2010年预期目标
    (1)整理、完善以普查资料为主的静态保护基础工作。
    (2)开展命名、保护、普及、培训工作。
    (3)在保护人才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培养,发现、传承人才的工作力度和对汉滨小场子原生态的保护力度。
    (4)撰写、出版《汉滨小场子》各种资料,适时结集出版。
    (5)参加全国赛事活动,并走出国门。
    (6)形成产业艺术链。

    四、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区政府、区文广局,列入重点保护的乡(镇)分别成立汉滨区民间舞蹈(小场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且有专家指导。
    2、设立以局分管副局长为负责人的小场子普查工作组(已开始工作)。
    3、设立培训教材编写组(抽调专业教师、文学、摄影、摄像专业人员23人组成编写组),并负责培训、辅导工作。
    4、依照区政府颁布的《文化工作五年发展纲要》进行奖惩兑现。
    5、实行市场运作,广泛招商引资(在区政府网站、市文化网站发布)发展该项产业。
    6、凡被命名保护的各乡、镇每年分别筹资1—2万元以上的保护经费。
    7、提请地方人大常委会出台《民间艺术保护决议》。

    五、建立机制 
    在实施五年保护计划中,要重点建立五大保护机制,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这五大机制是:
    1、以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中“定位”,工作决策时“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干部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
    2、现有的“小场子”班社,新建班社人员及专家学者步调一致,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保护机制。
    4、品牌效应与日常演出相结合,以打造品牌带动一般的演出活动开展机制。
    5、发展“小场子”艺术与开发“小场子”产业相结合,并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发展“小场子”表演艺术为目的的艺术市场运营机制。

    六、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
    依汉滨区现行财政体制,由区政府直接将保护经费列入预算,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即:全区命名保护的6个乡、镇,每个乡、镇预算保护经费1— 2万元以上,共10万元。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