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舞蹈 > 小场子

小场子的基本内容(图)

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

 

 

 

    小场子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以抒情叙事见长。年节、喜庆或昔时的庙会娱人娱神都能见到它。在不到一平米的方桌上,一丑一旦和着轻柔欢快的锣鼓伴奏,载歌载舞,或倾吐儿女恋情或敷演故事传说;说、唱、逗、捧、蹦、跺、颤、扭,无不起落有致,绘形绘色。值得提及的是元宵灯节小场子演出时的情景,在村镇场坝或农家小院,八仙桌周围四盏明亮的大纱灯挂在四竿翠竹顶端,由人高高举起,稍尖还留着青翠的竹叶,既能照明又是装饰。其夕,月光如水竹影婆娑,轻歌曼舞灯火通明,此情此景常使观众如痴如醉。庙会和事主家的灯场是小场子活动的主要场合。

    小场子演出程式是:闹台打毕之后丑角上场,说一段诙谐风趣的“溜白”,唱花鼓请“阴坡”(旦角),旦角上桌后二人在锣鼓伴奏中走“圆场”、“三缠腰”、“三见面”、“三碰头”等舞蹈组合,然后二人对唱“拜场花鼓”,意为问候观众拜请同行关照的谦和之辞。接下来又在花鼓长板锣鼓中走“拐子撒金钱”、“绞花剪”、“半片月”等动作组合,根据事主情况唱几段即兴花鼓就转入“正戏”,按唱本的要求演唱八岔戏小调或花鼓调,主要是以说唱为主,仅在锣鼓间奏中做些即兴舞蹈,结束时照例有一段“落场花鼓”给观众作以交待,最后随着长板锣鼓做与开始相似的舞蹈组合,小场子演唱不动丝弦,伴舞托腔全凭打击乐伴奏。

    表演必须在方桌上进行,这种老式方桌大者边长不过二尺八寸,小者只有二尺四寸,可称“方寸之地”。在这样的桌面上,两个人不但要说唱,还要蹦、跺、颤、扭,是十分不易的。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山区农家场地狭小的环境,照顾观众防止拥挤;另一方面如果艺人功底欠佳,技艺不高,恐怕也不会擅作此举的。1959年,名艺人李志连、张广明在安康为中央文化部钱俊瑞副部长做汇报演出,曾将桌子的一半位置放块大石头,他们二人在另一半空间里照演不误,方寸之地的小舞台在艺人的脚下变成了广阔的天地,技艺之高超令人惊叹不已。

    常唱的曲目有《大反情》(又名上竺山)、《小反情》、《要嫁妆》、《站花墙》、《蔡鸣凤辞店》、《东楼记》、《西楼记》、《吴三宝游春》、《韩湘子渡林英》、《白扇记》等二十余本,也演唱一些花鼓小调如《十条手巾》、《五更》、《长工苦》、《十对花》等,这些唱本绝大多数是描述男女爱情故事、民间传说和劳动生活中的轶闻趣事。

    演员的服饰各地都大同小异,丑角有俊扮,也有在鼻梁处抹块“豆腐干”的丑扮,短衣便服。旦角为花旦装束,使用的道具都是右手持彩扇,左手拿手帕。而丑角的道具则是区别风格特点和师承关系的重要标志。如本区流水、大河镇一带的丑角,手上的道具就是腰带,一招一式要大带;五里镇一带的丑角手持折扇,有的还持大蒲扇上场舞动。

    道具独特、影响较大的当数恒口镇以李志连为代表的一些丑角艺人,他们手拿去顶镶边的草帽圈,演唱时这种草帽圈拿在手里做虚拟道具使用,舞蹈时挽成各种帽花戴在头上作为头饰起美化作用,更多的时候是挽成各种形象的帽花戴在头上,诙谐逗趣,为活跃舞台气氛塑造人物服务。三十多种花样转身即变,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引起观众极大兴趣和轰动,专家发表文章赞李志连为“耍草帽花的魔术大师”。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