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舞蹈 > 陕南端公戏

陕南端公戏的基本内容

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1、基本情况。
    陕南端公戏,俗称“坛戏”、“对儿戏”。扎根于南郑、西乡和城固、镇巴、宁强的部分地区,流行于勉县、留坝、略阳、安康及川北、陇南地区。是由端公化妆“庆坛”跳神、唱神歌衍进而来的一个地方剧种。因其行头简易,一包袱可携,故又称为“包袱戏”。在巴山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2、具体表现形态。
    端公为人迎神、庆坛、禳灾、祛疫演唱的“跳坛戏”,以驱邪逐魔祈福还愿为表演内容。后来逐渐引进和融汇了“大筒子戏”的音乐唱腔和部分剧目,还吸取了当地丰富的山歌民谣与民间舞蹈的滋养,逐渐淘汰了一些颂神歌词与祭祀节目,至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62),端公戏已完全形成。不仅积累了自己的剧目,而且伴奏也趋于完善,表演上已有了生、旦、末、丑的行当区别。

    3、子项目说明。
    A、端公戏传承关系,端公戏虽未办过科班,但传艺都有师承关系(详见端公传承谱系)。
    B、端公戏演出剧目,多为小戏、喜剧,以反映群众日常生活、精神面貌、乡土风俗和儿女私情内容的居多。如《让课》、《请长工》、《审缸》、《十八里相送》、《刘海砍樵》、《洞宾戏牡丹》等。
    C、端公戏音乐曲调是神歌与当地情歌小调和“大筒子”戏唱腔的综合体。板路有二六(分快慢两种)、一字、四平等。
    D、陕南端公戏的表演程式,在庆坛戏中与祭祀戏关联,计有开坛戏、正戏、插戏之分别。
    E、陕南端公戏的表演有时戴面具,有时不戴面具,戴面具演出的角色为传统戏中的神鬼魔怪,有很大的趣味性。
    F、陕南端公戏现代创新作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政府主管部门支持,经过新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使之曲调不断丰富,改编、移植、整理、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