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舞蹈 > 陕南端公戏

陕南端公戏的历史渊源

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傩戏是由傩、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它是被人们遗忘的我国古老的傩文化的载体。作为这种古老文化的遗存。它以独特的方式,一直在民间传承保存到现在,成为我国傩文化的“活化石”。

    中国的傩,种类繁多,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民间傩,又称“百姓傩”,是流行于民间的傩,春秋时叫“乡人傩”;二是宫廷傩,是在宫廷中进行的傩,亦称“大傩”、“国傩”;三是军傩,是古代部队里的傩,剧目多为战争题材的历史演义戏;四是寺院傩,它是活动于寺院的傩,藏族的傩仪叫“羌姆”,即“跳神”。寺院傩与藏戏有渊源关系。傩戏在陕南的称呼即“端公戏”,俗称“耍坛”。“坛戏”、“对儿戏”。扎根于南郑、西乡和城固、镇巴、宁强的部分地区,流行于勉县、留坝、略阳、安康及川北、陇南地区。是由端公化妆“庆坛”跳神、唱神歌衍进而来的一个地方剧种。因其行头简易,一包袱可携,故又称为“包袱戏”。在巴山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端公跳神、庆坛在汉中地区历史遥远。《汉书》、《宋书》、《地理志》中都有“汉中之人,……好祀鬼神”的记载。《续陕西通史稿》转引的《宪政调查报告书》中说:“愚民有病,初不延医而延巫,俗云端公,即古新称担弓者也。喧阗一夜,祈祷无效,始进而谋诸医”。正是这种巫觋之风,为端公戏的出现奠定了艺术根基和群众基础。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