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美术 > 定边剪纸艺术

定边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

定边县文体事业局

    定边县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属黄沙流域“河套文化”及“仰韶文化”范畴。夏禹时,属雍州,为古羌族后裔羌,氐民族的游牧徙居地。殷商时期,定边为鬼方之地,是商朝在北方的劲敌,《易经?既济》中有“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的记载。西周至战国时期,定边先后为荤粥,猃狁等戎狄部落所踞,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郡县制,定边为北地郡马岭县所辖。汉时匈奴南侵,朝廷大量移民戎边,定边一带为汉族和匈奴、羌等民族杂居地。定边境内先后成为汉族和鲜卑、羯、氐、羌、柔然、吐蕃、突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场所,他们和游牧狩猎、文化传播、交通互市或金戈铁马、兵戎相见,各民族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史诗般的话剧。

    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剪纸本原精神之源,定边周边地区是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交汇处,从当地出土的网格纹、锯齿纹等彩陶纹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们于剪纸镂空装饰效果,通过这里古代匈奴、鲜卑、蒙古等马背民族留下的剪纸艺术,还有宁夏贺兰山岩画凝炼厚重的影绘表现方式,都可以寻觅到定边剪纸从远古到今天演变传统轨迹。

    定边北部与内蒙古交界,这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流与融合的通道。定边就位于这样一个文化融会的区域,在丰富的历史积淀之中,其民间艺术也得到了繁荣与发展,其中剪纸以它别具草原与中原双重特点,丰富历史文化内涵而著称与世,形成了中国剪纸界独具魅力的一支奇葩。

    定边剪纸中的不少造型与古生物形态十分相近、与原始岩画比较,也能感到二者的相似。定边民间美术的传统形象,像虎、牛、蛇、晰蝎、鹰、鹿、羊等,在远古岩画中已有出现。

    将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先秦彩陶、拉手娃娃、人面鱼、陶猪、鸟鱼葫芦瓶、人首鱼瓶和秦汉画像石、画像砖比较,定边的传统剪纸艺术都和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安边镇已故作者刘秀英的剪纸“五道娃娃”与青海出土彩陶“舞蹈娃”相类似,她剪的娃娃手拉手,双腿交叉,作舞蹈状,剪好贴在门头上,为了避邪,它们二者对比同是一致;定边县已故作者郭棉桂的“娃娃鱼”剪纸与先秦彩陶“人面鱼”同出一辙。在定边,蛇和蛙的剪纸作品多不胜数,这是因为蛇和蛙是黄帝族的图腾。

    龙凤虎在定边民间美术,特别是在传统的剪纸艺术品中,所占比重较大。龙凤虎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时诞生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最终演变成龙凤形象和神化的虎。在定边传统剪纸中,有“龙生九子”、“三爪龙”、“四爪龙”、“五爪龙”、“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双凤和鸣”、“龙凤呈祥”等。关于虎,杨和森先生认为“夏、周王室源出远古羌戎,以虎为原生图腾”。“夏王室崇拜远古羌戎伏義虎文化,所建历法仍以虎(寅)月为岁首”。“周室的发祥,崛起到顶盛,都以古羌戎的活动中心陕甘高原为其摇篮和大东营”。

    剪纸艺术发展到唐宋时代,已经在民间普及。从有关记载看,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彭衙行》中写到:“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可见剪纸艺术已应用各个方面。到宋代民间剪纸的应用范围很广: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做窗花、有的巫师用剪纸“龙虎旗”驱邪、有的把剪纸用于工艺装饰(宋代的吉州窑,用剪纸花样在瓷器上贴印烧制,使吉州瓷器独具特色),还有用剪纸装饰灯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走马灯(内装剪纸形象)对普及剪纸的作用。宋代,每年正月十五的“灯市”活动很热闹,民间剪纸就是通过走马灯的形式开始走出家门进入社会的,在六七十年代,定边县正月十五灯展中,也常有走马灯,灯内用硬纸板,做一个圆形风扇,中间做一个小眼,用白麻纸把风扇糊成一圆桶状,把剪纸(马)贴在麻纸圆桶之上,上下贴,灯笼底部竖立一根高梁杆,顶部插一根针,把纸糊的圆桶放在上面,灯笼底部放上麻油灯或蜡烛,使热冷空气对流,灯芯旋转。使人看上去像万马奔腾,十分好看,它就保留了宋代风格。

    到了明代剪纸艺术更加成熟,因定边是边关重要军事要塞,驻军多是南方人,他们携带家眷,家眷把剪纸艺术也带到了定边。这样,南方的剪纸和本地的剪纸艺术互相融合、就形成了独特的“三边剪纸”(定边、安边、靖边)因此“定边剪纸”既不同于南方剪纸的写实、又不同于延绥剪纸的粗狂。到了清代,民国剪纸艺术达到了顶峰,剪纸普及到家家户户。

    定边地处革命老区,有着灿烂的文化传统和民间风俗,以定边剪纸为代表的“三边剪纸”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1942年“5?23”文艺座谈会以后,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美术家力群、陈叔亮、张仃、古元、夏风等,深入到“三边”向群众学习民间剪纸,并且创作出一大批反映解放区人民生产、战斗、生活的新窗花,它推动了群众性剪纸的创作和发展,使传统民间剪纸发生了革命的变化,新剪纸在“三边”诞生了。

    1946年,陈叔亮编的《窗花》封面骆驼,就是定边剪纸,在上海出版。同年美术家江丰和诗人艾青在张家口印了《陕北民间剪纸》,这是我国出版的最早的剪纸集。1949年,江丰和艾青在《陕北民间剪纸》的基础上增选了一部分新剪纸,改名为《西北剪纸集》,在上海出版。这些剪纸集,不仅为研究剪纸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引起了我国美术界重视和对剪纸艺术的收集和研究。

    建国后,定边剪纸的艺术价值更受到重视,剪纸的艺术劳动得到尊重,剪纸创作空前繁荣。因受文革期间的影响,定边剪纸艺术一段受到萎缩,无人敢剪、无人敢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辛勤辅导下,定边剪纸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并逐渐走向市场,走出家门,1984年定边剪纸在榆林市展出,1985年在陕西省美术家画廊展出,艾青、江丰、古元等为展览题了词,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剪纸艺术上了互联网,先后在香港、省内外多次进行展出,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1993年定边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