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美术 > 黄陵面花

黄陵面花的基本内容(图)

黄陵县文体事业局

 

 

 

 

    黄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地,祭祀文化久远而深厚,加之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从而为民间民俗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和背景。

    黄陵面花也称“花供”、“供”、“罐罐”、“油饽饽”、“喜斗子”、“油馍”、“硬盘”、“茧”等名称,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叫法和说法,在黄陵及其周边县区,农历腊月二十三上“供”家家都要蒸“供”、蒸“枣山”供奉在灶前,敬神祈祷、祈求平安,当地有俗语“腊月二十三送灶爷上青天”、“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平安”就是这么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蒸“供”还愿,就是上年喜添子女,因当时的生存条件太差,害怕子女夭折,就借“供”把孩子寄在灶前,祈求子女平安健康,当年又蒸“供”还愿;月尽(农历腊月三十)家家的男人要带着妇女蒸制的“供”来到祖先的坟墓前,供献请灵,供献结束后把“供”掰开一半埋在坟头,其余的带回让自家的孩子食用,用此来教育孩子不忘祖先恩德赏赐,当天晚上还要将事前蒸制的十个供(有莲花、菊花、牡丹等带有吉祥寓意图案)供在祖先神位之前,予祈承蒙祖先庇佑连年有余,富贵吉祥;同时过年时还要为孩子蒸老虎馍、兔馍、馄饨(蛇头鱼尾),为老人蒸油馍,油包包,晚上把老虎馍放在窗台,孩子枕头两边、脚底,用来消灾避邪,兔寓意孩子机敏灵活,可爱可亲;油馍寓意老人健康长寿,全家安康,这种习俗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过年的“供”还用来敬天神、地神、土神、门神。农历正月十五元霄节,各村各户还要蒸制插花供,用竹蓖子,高梁皮等作为主杆,配以绿色纸缠绕,捏制出各色花卉,如牡丹、菊花、莲花、十二生肖、吉祥动物等花型,插在主杆上,再把主杆插在大圆馍上蒸制出笼便成为插花供,到时还要垒灯山,敬月神,敬风伯雨师、八蚱虫螂,以祈求风调雨顺,无害虫吃田,

    保佑今年五谷丰登;还要蒸菜花供十二或二十四个,垒在灯山上,这时便有缺子女的人去抢“供”,抢到手的今年必然能生个胖小子,来年由该家女人亲自蒸十个“供”到时还愿,生下小子的人敬献的“供”抢的人自然特别多,以借其吉利,如此反复,年年流传;同时村中各家妇女还要蒸制四个荞面灯送到灯棚,主事的人在里面添油点灯,然后给还一个灯,以寓示这家人光明一片,兴旺发达。

    清明时节,来自天南海北上下的人都纷纷赶到黄帝陵前祭祀祖先,这时当地面花能人纷纷显露身手,按照公祭的最高标准捏制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面花作品,其中有“二龙戏珠”、“鱼戏莲花”、“凤凰戏牡丹”、“百花争艳”、“狮子滚绣球”等上乘之作,由年轻姑娘抬着缓缓前行,引来无数惊奇的目光;在公祭活动结束后,农村妇女也纷纷拿出自己蒸制的“罐罐馍”来到黄帝陵前敬献还愿祈祷。清明时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扫墓节,当地人都要蒸罐罐馍,而这时的罐罐馍必须带腰带,就是在圆馍上缠上三条搓成的带状面条,周围再饰以指尖大小的小鸟等动物,圆馍顶子上捏制出牛头、猪头、虎头、盘蛇以及麦垛、各种粮食、花卉等。由本家人带到祖先陵前供献,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阴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当地人称织女为巧姑姑,七月七日前夕各村十六岁左右的少女在家要泡制巧芽芽,捏制十个插花“供”,七夕当天由村里最巧的妇女端一盆水,少女们拿着各自捏制的花供和泡制的巧芽芽,相拥来到村子中央,然后把插花供供在台子上祭祀织女,也同时让全村人观赏评比。然后少女将巧芽芽往水里抛,如果出现剪子形状,便引来一片掌声,预示该少女心灵手巧;如果出现镰刀形状,该女孩便有些心灰意冷,这一习俗说明每个少女都希望自己多才多艺,心灵手巧。八月十五当地还有敬月神的习俗,同时也蒸制花供。孩子出生后过满月,家里人因喜添子女而奔走相告,自家和亲戚都要蒸制老虎、兔子十到二十个,寓意孩子虎虎生威,灵巧活泼,过百岁,过第一个生日,也同样如此,结婚时蒸制的花馍称“硬盘”,主要是男女双方家里蒸制,里面包上核桃、枣、盐、麸子,核桃取生儿子的意思,枣取早生贵子的谐音,盐同咸取新媳妇温柔贤惠之意,麸子取新媳妇进门全家“福”之意,硬盘要在过门之后第二天早上由新媳妇亲手掰开,当地有顺口溜,“掰开硬盘是核桃,子女能跟一笼笼。掰开硬盘是红枣,早添贵子到我家。掰开硬盘是咸盐,媳妇贤惠日子好,掰开硬盘是麸子,新媳妇进门全家福”,掰开的硬盘也一定要新媳妇吃。有的地方,可蒸一个大馍,有轮盘大小,上面有各色动物花卉图案,里面包上核桃、枣、麸子等。同时按照黄陵风俗习惯,结婚时的新房也要放花馍,窗沿上要放两个虎馍,床上或炕头也要放置虎馍和兔馍,并用红头绳扎住。老人过寿时要蒸寿桃。老人去世后吃杠子馍,取抬埋之意,专事专用,并在灵位前献饭,蒸莲花馍6个到8个,到陵地里要掰开,取分离之意。

    黄陵面花在当地民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公祭民祭黄帝时必不可少的祭品,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黄陵人民淳朴善良的优良传统和对先人的无比感戴之情,同时他也具有很深的文化根源和历史根源,是人们不忘先人功劳,祈予平安的现实表现手段,这种传统习俗贯穿古今、弥久不衰。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