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传统戏剧 > 东路碗碗腔皮影
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的传承谱系
渭南市皮影协会
一、渭南振华皮影社——班首肖振华
肖振华,男,1933年生。渭南市临渭区官底乡肖家村人。肖家村,当地人都叫“皮影村”,从清未至民国,这村出了许多皮影艺人。特别是前首,知名的就有杜生林,杜升初、肖敬文、肖振华等。在群众中享有声望,盛名远扬。人常说“名师出高徒”这的确不假,振华八岁而孤,虽品学兼优,考进高小,但家中孤儿寡母,无钱上学,只好走父亲的路子,跟师爷去学艺。肖振华聪名好学,他在14岁那年学好了“前首”,但师爷说“你父亲14岁就上台演戏,太年轻,伤了中气,你切莫急,先在后台打上几年碗碗再说吧”!隔了两年多,他跟本地老艺人冯新才、刘升才参加了蒲城皮影戏班,他在蒲城唱红了,出名了。50年春回家盖房,师爷辞世了,他遂领了戏班,在毗连数十里,连着半月数十天的售票演出,观众络绎不绝。51年秋冬,他带领班社去兰洲,在南门外“屯戏场”演出,一本《忠义侠》竟连演八晚,观众仍连声称赞。一直演到52年初夏,受甘肃省文化局邀请,在甘肃人民大厦为外宾多次演出,甘肃文化局还为他们奖了头道幕和横额。并要求他们将户口迁去。收为国营皮影社,因多数艺人不同意,这年夏天回陕。到西安又加入了“德庆皮影社”并为多国来陕访问的友人在西安人民大厦为其演出,1953年夏,在老母催促下,便回到家乡。
其后,走上了农村基层干部的道路,在兴修水利时,他尽管是高级社的主任,仍以皮影戏演出为工地群众助兴,活跃水利工地群众生活。65年社教后,他又重操旧业。肖振华的演唱当地群众有个顺口溜说“南师的碗碗王师的线,振华的唱腔听不厌,蒲富临渭四大县,八十老翁都想看。他的名字记不下,只知他叫肖家娃。”肖振华唱戏字满腔圆,声声入耳,调高一筹,生动泼辣 ,感情真挚,毫无做作之嫌。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文化程度 |
传承方式 |
学艺时间 |
居住地址 | ||
第一代 |
杜生林 |
男 |
不详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渭南官底乡肖家村 | ||
第二化 |
杜升初 |
男 |
1879年8月 |
秀才 |
家传 |
1905年 |
渭南官底乡肖家村 | ||
党振江 |
男 |
不详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渭南官底乡党家村 | |||
冯新才 |
男 |
不详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蒲城县荆姚镇 | |||
周神寿 |
男 |
不详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临潼相桥镇 | |||
张自祥 |
男 |
不详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渭南下吉镇 | |||
第三代 |
肖景文 |
男 |
不详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渭南官底肖前村 | ||
刘升初 |
男 |
不详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渭南官底楼王村 | |||
杨随娃 |
男 |
不详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渭南田市苏武村 | |||
胡双牛 |
男 |
不详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临潼田市镇 | |||
王保 |
男 |
不详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渭南凭信燕家村 | |||
第四代 |
肖振华 |
男 |
1933年 |
小学 |
师传 |
1941年 |
渭南官底肖前村 | ||
左春智 |
男 |
1932年 |
小学 |
师传 |
1956年 |
渭南官底左东村 | |||
党天林 |
男 |
1918年 |
小学 |
师传 |
1946年 |
渭南官底肖前村 | |||
曹彦 |
男 |
1930年 |
初中 |
师传 |
1961年 |
渭南周家乡秦寨村 | |||
第五代 |
惠真慧 |
女 |
1953年 |
初中 |
师传 |
1969年 |
渭南官底惠丰村 | ||
田改英 |
女 |
1953年 |
初中 |
师传 |
1969年 |
渭南下吉镇西关 |
二、乐天皮影——班首石景亭
石景亭,男,1944年出生,中学文化,主要重事碗碗腔皮影的演唱及二弦演奏,系渭南市皮影协会副主席,住临渭区信义乡石家村。
石景亭受其父及村上碗碗腔皮影艺人的熏陶感染,自幼喜爱皮影戏,1962年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同时开始学艺先跟本村石妙娃学二弦一年多后便开始和老艺人李映恺,李世杰父子搭班演戏,一方面拉二弦 ,一方面学演唱。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演了近一年。1968年开始学唱样板戏,由县上发了一套现代戏的影人,石景亭以演唱为主,并在李映恺民艺皮影社的基础上成立了信义皮影队以演唱样板戏和现代戏为主。传统戏恢复上演后,又跟李家父子唱传统戏。其后又到西安德庆皮影社搭班唱戏多年,且成了德庆皮影社的台柱子。石景亭除与李映恺父子成为师徒关系跟上学戏,搭班唱戏之外,还先后与其他名老艺人搭班唱戏,像谢德龙、徐发朝等。1988年,他由德庆皮影社回到渭南,便以他为首组建了乐天皮影社。他的五音俱全。又肯向老艺人虚心请教,演唱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得到群众普遍好评。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文化程度 |
传承方式 |
学艺时间 |
居住地址 |
第一代 |
权奎生 |
男 |
不详 |
不详 |
师传 |
1920年 |
临渭辛市乡权家 |
第二代 |
李映恺 |
男 |
1905年 |
小学 |
师传 |
不详 |
临渭区信义乡上太庄 |
刘升财 |
男 |
不详 |
小学 |
师传 |
不详 |
官底楼王村 | |
冯新材 |
男 |
不详 |
小学 |
师传 |
不详 |
蒲城荆姚 | |
田林彦 |
男 |
不详 |
小学 |
师传 |
不详 |
临渭信义田家村 | |
张万胜 |
男 |
不详 |
小学 |
师传 |
不详 |
临渭区信义上太庄 | |
第三代 |
李世杰 |
男 |
1934年 |
小学 |
父传 |
1942年 |
临渭区信义上太庄 |
权福荣 |
男 |
1903年 |
小学 |
父传 |
1915年 |
临渭区辛市权家 | |
李录荣 |
男 |
1913年 |
小学 |
师传 |
1925年 |
临渭区信义镇 | |
苏广运 |
男 |
1921年 |
小学 |
师传 |
1937年 |
渭南田市苏武村 | |
第四代 |
石景亭 |
男 |
1944年 |
初中 |
师传 |
1962年 |
渭南信义石家村 |
石志杰 |
男 |
1947年 |
小学 |
师传 |
1962年 |
临渭区闫村乡张家 | |
张田娃 |
男 |
1950年 |
初中 |
师传 |
1959年 |
临渭区闫村乡张家 | |
张胜谋 |
男 |
1955年 |
初中 |
师传 |
1970年 |
临渭区官底肖前村 | |
史景龙 |
男 |
1952年 |
初中 |
师传 |
1968年 |
临渭龙背北史村 | |
雷保民 |
男 |
1955年 |
初中 |
师传 |
1973年 |
临渭龙背北史村 | |
田美玲 |
男 |
1946年 |
初中 |
师传 |
1969年 |
临渭下吉镇西关 | |
田广斌 |
男 |
1940年 |
初中 |
师传 |
1958年 |
临渭下吉梁张村 | |
周丙宏 |
男 |
1949年 |
初中 |
师传 |
1959年 |
临渭故市周曹村 |
三、华艺皮影社——班首吕崇德
吕崇德,男,生于1944年,初中文化,主要重事碗碗腔皮影戏的演唱及月琴的演奏,系渭南市皮影协会副主席。家住华县大明乡吕家塬村。
吕崇德,1962年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因该村碗碗腔皮影艺人较多,当地又经常演出皮影戏,受其影响便喜爱上了碗碗腔皮影戏,遂跟名老艺人潘京乐学艺由于肯吃苦,聪明好学进步很快。学了一年多后,便可登台演出。又与郝丙黎,余新稳等老艺人同台演出,不断实践不断使自己充实提高。1986年全县皮影调演在演《十王庙》一剧获得了一等奖,随后便为来访的美国民间艺术团,进行了接待演出。
近年来先后赴德国参加柏林世界皮影艺术节,赴法国参加中法友好年活动,为2002年全国特奥会等演出。去年参加了中日合拍的丝绸之路电视剧的拍摄。05年在渭南建市10周年皮影调演活动中获一等奖。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文化 |
传承 |
学艺时间 |
居住地址 |
第一代 |
刘德娃 |
男 |
1900年 |
小学 |
不详 |
不详 |
华县瓜寺坡门前 |
第二代 |
潘京乐 |
男 |
1929年 |
小学 |
师传 |
1942 |
华县高塘潘家塬 |
康志英 |
男 |
1920年 |
小学 |
师传 |
1935 |
华县下庙姜田村 | |
刘武 |
男 |
1918年 |
小学 |
师传 |
1933 |
华县杏林过村 | |
刘维信 |
男 |
1924年 |
小学 |
师传 |
1940 |
华县赤水安门前 | |
吕师道 |
男 |
1932年 |
小学 |
师传 |
1948 |
华县大明吕家塬 | |
第三代 |
吕崇德 |
男 |
1944年 |
初中 |
师传 |
1964 |
华县大明吕家塬 |
郝丙黎 |
男 |
1923年 |
小学 |
师传 |
1938 |
华县高塘圣山 | |
余新稳 |
男 |
1921年 |
小学 |
师传 |
1938 |
华县新庄魏三庄 | |
刘兴文 |
男 |
1947年 |
高中 |
师传 |
1966 |
华县大明刘家塬 | |
刘正娃 |
男 |
1941年 |
初中 |
师传 |
1963 |
华县大明吕家塬 | |
刘广民 |
男 |
1946年 |
初中 |
师传 |
1963 |
华县大明吕家塬 | |
刘正宏 |
男 |
1946年 |
初中 |
师传 |
1960 |
华县大明吕家塬 | |
刘 华 |
男 |
1943年 |
艺校 |
师传 |
1958 |
华县大明吕家塬 |
四、华县振华皮影社——班首姜建合
姜建合,男,1968年5月出生,小学文化,家住华县下庙镇姜田村,1981年跟随名老艺人 学艺,因其父爱好皮影戏又在其李俊民班社跑外交姜建合受其熏陶和感染,自幼也对碗碗腔皮影戏情有独钟,故就在李俊民戏班,除跟李学演唱外还学演奏月琴及其它角色。他天资聪颖刻苦勤学,进步很快,两年下来便把师傅所传技艺基本学会。
1983年回到家中置办戏箱自己成立了振华皮影社。他在传统演唱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音韵悠雅、字正腔圆、激情奔放的演唱特点。现为渭南市政协委员、渭南市皮影协会副主席,多年来曾为许多国外友人进行过演出,还两次应邀赴德国巡回演出,2003年被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专题片,在八套和十二套节目中播出。2004年二月应邀参加了郑洲市第三届中原古庙会的演唱受到好评。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文化 |
传承方式 |
学艺时间 |
居住地址 | |
第一代 |
李根 |
男 |
不详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华县高塘平里 | |
第二代 |
要俊民 |
男 |
19911 |
高小 |
师传 |
不详 |
华县高塘铁里 | |
闫旭荣 |
男 |
1920 |
高小 |
师传 |
不详 |
华县大明闫家塬 | ||
郝景才 |
男 |
1932 |
高小 |
师传 |
不详 |
华县高塘平里 | ||
郝照斌 |
男 |
1935 |
高小 |
师传 |
不详 |
华县高塘平里 | ||
杨宏 |
男 |
1942 |
高小 |
师传 |
1963 |
华县高塘平里 | ||
第三代 |
姜建合 |
男 |
1968 |
小学 |
师传 |
1981 |
华县下庙姜田村 | |
候新民 |
男 |
1966 |
初中 |
师传 |
1979 |
华县高塘马家村 | ||
杨新录 |
男 |
1963 |
初中 |
师传 |
1980 |
华县大明三义村 | ||
刘正娃 |
男 |
1943 |
高小 |
师传 |
1963 |
华县大明吕家塬 | ||
刘建平 |
男 |
1963 |
高小 |
师传 |
1980 |
华县大明刘家塬 |
皮影雕刻基本上先看看别人雕刻,师傅并不固定,也有固定的但并不多。所以就不像演唱那样有传承谱系了。东路皮影据我们了解基本情况是:
除此之外,还有些是自己照着老皮影的样子自己摸索着进行的,如雕刻名老艺人陈增礼、李五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