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曲艺 > 眉县曲子

眉县曲子的历史渊源

眉县文化馆

   眉户戏也叫“曲子戏”、“迷胡戏”、“弦子戏”,是陕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曲牌联奏体。在陕西关中最为流行。眉户曲子,源远流长,《辞海》上说它是“我国古代起源于民间的歌曲”,古代称“清曲调”。“眉户戏”最早流行于秦岭太白山麓的眉县和户县一带,这里自古盛行小调、情调、樵歌、牧歌、童谣、孝歌等。眉户曲子就是在这些民间歌谣的基础上,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乐师加工而成的。据《武功志》记载:明朝正德年间,陕西武功状元康海因刘瑾案受株连,被削职为民。他从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蓄优伶,制乐府、谐声容,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人称“康家班社”。他与户县王九思一起收集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曲艺,编撰曲子小戏,共创“慷慨悲壮、喉啭音声、有阳刚之美、有阴柔之情”的“康王腔”,扶植周至张于朋、王兰卿组建张家班。康海的曲子小戏首批传到北与武功隔河相望、东和周至接壤的眉县青化乡风池村,从此曲子戏便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清光绪年间,眉县风池村举人王光斗在本村主持成立风池村曲子会,并由他本人任会长;民国十八年陕西关中大旱,王光斗本家兄弟王德盛等艺人到陕南汉中、安康一带逃难,以唱曲子戏为生,从而使风池村曲子幸免失传。眉户从明朝正德年间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从现有的风池村眉户传承谱系来看,经清光绪年间的王光斗、清末的王德盛、民国的王玉民到现今的王牛儿、王清一,至少也有六代人100多年的历史。眉县风池村眉户历尽沧桑,在新中国成立后,眉户也迎来了春天,后来发展到全县,全县几乎每个乡都有业余的眉户剧团。1953年风池曲子在眉县人民政府举办的民间戏曲调研中获优胜奖。1958年,眉县人民剧团演员刘志渊创作的现代眉户剧《红旗炊烟》在陕西省青年演员文艺汇演中,我县青年演员闫秋云、纪桂芳等荣获一等奖,1992年,眉县文化馆干部汪玉全创作,武张军谱曲的新编眉户剧《乌骨鸡外转》,在宝鸡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民间戏曲调演中获一等奖。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