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传统音乐 > 户县北乡锣鼓

户县北乡锣鼓的基本内容

户县文化馆

   一、户县北乡锣鼓习俗

   1、锣鼓祈年和迎神习俗
 
   户县北乡锣鼓与古代的祈年、社祭、逐疫、庆丰收以及迎神报赛等古老习俗相伴生,历经数千年,一直沿袭至今,今天依然在北乡群众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户县北乡,村村都有世代传承的锣鼓社,这些锣鼓社规模大者有上百面锣鼓,小者也有数十面锣鼓;锣鼓社都有主事的鼓头,锣鼓头一般由有威望,并且精通锣鼓艺术的长者担任,遇到有活动,锣鼓头都能迅速组织起锣鼓队伍。北乡锣鼓一般都集中在春节期间活动,它是乡村庆丰年或禳灾逐疫的主要形式。同时,春节锣鼓往往也担当着聚拢人心,发起组织各种重大民俗活动的重要角色。村社内或村社之间耍社火、闹元宵等大型民俗活动都是从敲锣鼓开始的。户县北乡锣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迎祭城隍。北乡的五十多个自然村在历史上形成了三个城隍社,在这三个城隍社中,每年都要定期迎送,轮流祭祀城隍。在迎送城隍活动中,送神和迎神的村子都要组织规模宏大的锣鼓队伍。同时,城隍到达村子后,该城隍社的所有村子都要组织锣鼓队前去送钱粮。可以说,每年一度的迎祭城隍活动就是北乡锣鼓的盛典,其规模之宏大,表演之庄严,群众参与之广泛,在整个关中绝无仅有。
 
   2、赛鼓习俗
 
   户县北乡的很多村子在春节期间都有赛鼓的传统。如凿齿南村和凿齿西村两村,振华威、文义村和显落村三村,梧东、梧西两村,定舟村三村九社等。赛鼓活动一般先由一方到对方村子打鼓挑战,对方回应后到约定的地点进行比赛,或以固定的路线进行巡游表演比赛。赛鼓活动少则进行三天,遇到双方阵势和水平不相上下,群众热情高涨时,往往打鼓六七天仍不罢休。阵地赛鼓以凿齿南村和凿齿西村最有代表性。比赛在南村中的一片公共空地举行,比赛期间,双方都到比赛场地安营扎寨,架起大锅,搭起大灶,打鼓的人都在比赛现场的大灶吃饭,比赛昼夜不停,异常激烈。最长的一次比赛持续七天,光面粉就吃了三十多袋。巡回表演比赛以振华威、文义村和显落村三村最为有名。比赛期间,三村的锣鼓队伍在三村之间昼夜穿梭,往返不停,同时伴以对联相互讽刺挖苦,紧张激烈而有趣。
 
   3、日益泛化的锣鼓习俗
 
   在长期的锣鼓传统中,县北锣鼓逐渐演变为乡村最为重要的集体表达方式,成为群体意志的集中体现。民国时期,尤其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乡锣鼓在沿袭祈年、庆丰收和迎神报赛等古老习俗的同时,活动日益频繁,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抗日战争时期,县北乡振华威村人关麟征时任国民军陆军52军长,指挥部队参加台儿庄战役凯旋归来,乡亲敲锣打鼓到20里外的长安县斗门镇迎接。解放后,各乡镇向县城送兵、大年初一为军属拜年,敲锣打鼓几乎成为唯一的体现隆重的形式。解放初,留南村、梧村等锣鼓队多次应邀在省城敲锣鼓,鼓队庞大,气势雄威。有一年,梧村锣鼓队在省城表演,打堂鼓的山安祥老人不慎掉了鼓槌,情急之下他用大如木碗的拳头砸起了大鼓,直到表演结束,振撼了古城。多年来,户县北乡锣鼓在陕西群英会开幕式、宝鸡峡水库峻工典礼、三原城隍庙会、户县农业学大寨开幕式、陕西航空预备役大会开幕式、中国民间绘画艺术节、陕西第13届、14届运动会开幕式、草堂寺佛像坐落草堂寺大典,曲江之春大唐芙蓉园开幕式、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西安鼓楼巨鼓悬挂典礼、陕西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等多次重大活动中应邀表演,展示了传统文化魅力。同时户县北乡锣鼓多次参加全国性鼓舞大赛,其中留南村锣鼓队在江苏无锡中华鼓王大赛中获得中华鼓王称号。
 
   二、户县北乡锣鼓的鼓调和表演风格
 
   户县北乡锣鼓的主要鼓调有“凤凰三点头”、“十样景”、“一串铃”、“走鼓调”等。
 
   1、凤凰三点头
 
   “凤凰三点头”鼓调主要分布在留南村、定舟村、渭曲坊、元村、祁南村、大王东村、大王西村等村,尤以留南村最具代表性。凤凰三点头鼓调共分四个段落,第一段为 “丹凤朝阳”,第二段为“双凤展翅”,第三段为“群凤和鸣”,第四段为“凤凰三点头”。全曲结构严谨,环环紧扣,前后呼应。整个鼓调节奏明快,轻重有致,在大气沉稳中,细节变化非常丰富。
 
   凤凰三点头的表演队伍以鼓和铙为主体,头尾各置一面大堂鼓分别领军和殿后,同时配大锣四面、小锣两面,马号两把、梆子两到四副、夹板四到八副。各种乐器演奏和谐,形成自然的配器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音色对比和强弱对比。
 
   以留南村为代表的“凤凰三点头”锣鼓在长期的巡游表演中,形成了独特的行进表演方式和风格。在行进中,各种乐器有其相对固定的位置、功能和表演方法。鼓手在中间一字长蛇纵贯前后,成为整个表演队伍的主心骨。鼓手以八字步法左摇右摆打鼓前行,顶肚挺胸、仰首朝天、不快不慢,心平气和,自信稳健,长长的鼓阵,稳健的步伐,演奏起来,整齐统一,步伐一致,前呼后应。鼓手的表演决定队伍的行进速度和音乐节奏,其从容自在奠定了整个鼓队沉稳大气的艺术风格。
 
   铙分列两侧,侧身移步,与鼓紧密配合。其表演奔放自由,整齐划一,如波浪翻滚,如浪花激荡。铙钹的表演花样繁复,有单手转钹,双手转钹,高空飞钹和黄龙缠身等。铙钹表演虽然花样繁多,但进无论在音响上,还是在形体动作上,都与鼓极其地呼应和融合。
 
   堂鼓过去置于牛车上,被乡人成为牛拉鼓;现在多用机动车辆拉载,车厢四角插有旗杆刁斗,刁斗书“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既现代又传统。堂鼓以其深沉的低音和重拍击打方式对整个鼓队起着稳定节奏的作用。堂鼓一前一后位置显赫,代表着整个鼓队的风采和气势,留南的堂鼓手多由有力气的青壮年专人担当。其气势磅波的力量和轻盈的槌花表演呈现出粗犷与细腻的完美结合。
 
   大锣在锣鼓队前后各置两面,皆挂于龙凤锣架上,一般是龙架两副,凤架两副,其龙凤雕刻栩栩如生,并随锣声摇摆跳动,活灵活现,情趣盎然。铜锣作为低音铜器,对整个鼓队起着稳定节奏的作用,其重拍击打成为鼓队的根音,其表演或雍容华贵,或率性自在。小锣多提于手上,能获得更大的表演自由,自然奔放。
 
   梆子和夹板各四副,走在锣鼓队的前面。打梆子和敲夹板的八人都扮成戏剧中丑角模样,两两面目相对,配合表演。在明快的节奏中,两个人一分一合,边打边舞,互相逗趣,诙谐幽默,极富戏剧性和舞蹈性。梆子是户县北乡锣鼓中独有的打击乐器,也成为留南锣鼓的显著特色。梆子和夹板在表演上的风趣活泼与粗犷雄浑的锣鼓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它们作为色彩乐器也给整个锣鼓队平添了一种清新独特的音色。
 
   “凤凰三点头”锣鼓在行进表演中,都在队伍的前面设有旌旗仪仗。过去的旌旗为龙凤旗,现在多为红、黄、兰各色彩旗。仪仗彩旗少则七、八十面,多则上百面。在表演中,彩旗迎风招展,五彩缤纷;鼓声铿锵激越,振奋人心。整个队伍气势恢弘、场面壮观、震撼人心。
 
   2、十样景
 
   “十样景”是户县北乡的另一个重要鼓调。它主要分布在梧村、凿齿村和孝义坊等十几个村子。其中以梧村和孝义坊两村最具代表性。十样景鼓调节奏明快而富于变化,音乐结构严谨而宏大。其鼓调共分为十环,依次为:凤凰单展翅、鹦哥上架、狮子滚绣球、黑狗跳墙、黑驴滚蛇、二龙戏珠、喜鹊啄食、孔雀开屏、龙虎斗、大圣翻跟头。这些名称或拟声,或摹形,或表意,生动地概括了这一鼓调丰富多彩的音乐特性和表演特征。十样景锣鼓现在的乐器有鼓、铙、锣、号、梆子、夹板等。锣鼓队组成一般是一面鼓配两副铙,其规模根据村子大小决定,最少都在二十面鼓,四十副铙。锣一般是四面,马号两个或四个,梆子四副,夹板四副。据梧村和孝义坊的老人讲,过去在鼓队中有笙、萧、笛子、胡胡等文乐器。十样景为场地表演锣鼓,鼓皆置于鼓架。鼓手和其他演奏人员基本都是原地不动进行表演,可称为纯音乐锣鼓。十样景在鼓的敲击上,极富变化,非常复杂。它在鼓面敲击中,加入丰富多彩的鼓槌碰击和鼓边敲打,时而鼓槌打鼓边,时而鼓槌互相撞击,时而在手上来回颠倒,时而抛空,花样层出不穷。在繁复交错的鼓面鼓边敲击和鼓槌碰击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音色变化和节奏变化。在十环鼓调中,环环不同,环环都有新花样。而铙、锣、号、梆子等乐器与鼓的配合天衣无缝,水乳交融。形成了音色丰富,节奏明快,细腻文雅的音乐风格。
  
   梧村、孝义坊等村都是城隍社里的村子,由于接城隍时要在村际之间进行锣鼓巡游表演,这些村子还世代流传着《一绺串》《走鼓》等行进鼓调。它们与《十样景》共同构成了这些村子丰富多彩的鼓文化传统。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