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文学 > 宝塔山的传说

宝塔山的传说的基本内容

延安市宝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文学的源头是从口语开始的,最早的神话传说,上古的歌谣都是我们古代先人的口头创作,并一代一代口口相传。后来产生了文字,文字使“文学”的一部分成为可视的“文学”传承。但口语的遗存也并没有断绝,和知识界并存的“民间”,一直保存着口头文学的传统,口语在表述人们思想感情方面有着“文字书写”永远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

   宝塔山的传说就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它包括:宝塔辉映万佛洞、“嘉岭山”与范仲淹、宝塔的传说(之一)、宝塔的传说(之二)。
  
宝塔辉映万佛洞
  
   人说宝塔像人的眼睛,它眨巴地闪着亮光,犹如海上的灯塔;人说万佛洞是人的灵魂,它是古代劳动群众智慧的结晶。
  
   我要说的,就是中外驰名的延安宝塔和清凉山上的万佛洞的故事。
  
   “唐塔宋寺”这是大家都晓得的。不用问,延安宝塔和万佛洞也是这个时候修建的。修在什么年间,谁也不大清楚。人都说,当时新上任的延安府的王知府,因看到这块地方山清水秀,决定要修宝塔和万佛洞,便传令给肤施县一个姓呼的县令。
  
   谁知,那时匠人少,工程大,用料多,他们在农村招收不下这么多的人,便硬性抽劳,摊派苦役,闹得乡间人心不安,鸡犬不宁。呼县令眼睁睁看到缺人少料,时月有限,心急似火。
  
   有一天,呼县令亲自出马,和差役赶到离肤施半百里程的延水湾村,绳拿索绑,集物结人,送往延安去服苦役,恰在这个村镇上碰到一户人家,说是祖孙三代都是做泥、瓦、石、木工的,是这上下川里的高手匠人,人称能工巧匠。呼县令一听,乐哈哈地一笑,向差役使了个眼色说:“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走,咱们进去看看。”说罢,便跨进家门,硬要这能工巧匠到肤施去耍手艺。
  
   他走进屋内,见一雪白胡子老汉,便说:“老头子,听说你的泥瓦手艺挺不错,请你到府里去亮一亮手艺,建造宝塔和万洞,收拾一下吧!”
  
   老汉捋捋白胡须,摇摇头说:“年龄不饶人啊!我老不中用了。”
  
   呼县令见他战战兢兢,步履艰难的样子,便说:“你老不中用了,就叫你儿子去吧,这差事轮到你头上了,非出不可。”
  
   老汉指指炕头,只见炕上躺着一个骨瘦如柴的中年人,他移动了一下躯体,干咳了几声,强挣扎起身子,艰难的说:“修建宝塔,本应出力效劳,无奈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我拉着个病身子实在出不去,还请老爷高抬贵手啊!”
  
   呼县令一听,眼睛瞪得像两颗鸡蛋,一吹胡子,说道:“不行!种地纳粮,支差使役,这是皇规,谁也不能例外。”说着,叫差人拿绳索绑,拉去服役。
  
   这时从窑里走出两个人。个大的是姐姐,名叫巧巧,不过十七八岁,小的是弟弟,名叫能能。他们向差人夸海口说:“住手,这一点小活路,还使得兴师动众。”
  
   呼县令有点小看人,翘翘胡须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痛,说了个容易!”
  
   姐弟二人抢着说:“有我姐弟去,料然无妨。”
  
   呼县令问:“这话可当真?”
  
   “当真。”
  
   “是实?”
  
   “是实。”
  
   呼县令撂着八字步向前移移,他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打量了一下这姐弟俩,只见他二人年轻体壮,才貌非凡。但却疑惑地指指窑洞问:“这青石细面子窑洞难道是你们修的?”
  
   “是我们修的。”
  
   县令仔细看看这接口石窑:“窑洞还修得精致细密,只是……”他又不放心地说:“只是我看不会太结实。”
  
   “怎见得?”能能问。
  
   呼县令打趣地说:“我怕你们是在说大话呢!”
  
   能能站在一旁,不服气地说:“什么大话小话,咱不是吹牛,干脆些说,你们要多长时间修起,我姐弟俩包了。”
  
   县令说:“好,好。”顺便举起一个指头,府台计划修一百年,你们看是多还是少?
  
   “一百年?”能能与巧巧都笑了,“人生不过百年,照你这样说,我们这一辈子都完不成;府台和县令儿子手里也修不起。”
  
   呼县令以试探的口气说:“那你们说得用多长时间?”
  
   能能随意举起一个指头。
  
   呼县令眨着老鼠眼爬在跟前细细瞅了瞅,见是一个指头,便说:“可是十年?”
  
   “不是的。”能能看巧巧姐姐,向县令说:“你往小的说。”
  
   县令高兴地说:“不用我猜,那一定是一年了。”
  
   巧巧又看看能能弟弟说:“再往下的说。”
  
   差役惊奇地说:“十天?”
  
   “不。”能能和巧巧说,“我们要用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日子。”
  
   “啊!那就是一天了。”呼县令肯定地说道。
  
   巧巧斜视了县令一眼说:“一夜功夫,保证完成。怎么样?你想不到吧!”
  
   “一夜?一夜?嗨嗨。”呼县令似乎不相信地说,“一夜,怕你们用嘴吹也吹不成吧!虽然人叫你们是能能巧巧,再能再巧,我看也能巧不到这步天地哟!”
  
   能能和巧巧胸有成竹地说:“没有金刚钻,就不敢揽你这瓷器活。我们说话算数,这工我们包揽了,到时候,你验收好了。”
  
   “真的?”呼县令问。
  
   “当然是真的。不过你们得答应我们三件事。”
  
   呼县令问:“我问你首一件?”
  
   巧巧说:“这首一件嘛,要把强拉硬绑的父老兄弟众位乡亲们都放回去。”
  
   “这个你们修我立马就办。”呼县令问道, “第二件呢?”
  
   能能上前说:缓免肤施三年皇粮。
  
   “待我上报府台,从今年起减粮就是了。我再问你这第三件呢?”
  
   “第三件嘛,要你和府台亲自点工送料;夫人亲自送饭。不知县令意下如何?”
  
   呼县令勉强笑笑说:“这也不难办到,修建肤施城池宝塔,黎民百姓有责,何况我们这父母官呢?”说着,他走上前来,要和这姐弟俩击掌为定。
  
   能能说:“这有何难,我代姐姐击了,击掌为证,永不反悔。”
  
   “好好好,这三个条件,我一一应允,但你们若一夜修不起来,可休怪我老爷无情啊!”
  
   “你要怎么样?”能能逼问。
  
   “你们也得允我三件事。”
  
   “哪三件事?”
  
   呼县令说:“首一件,将你能能永远压在塔下。”
  
   巧巧问道:“我问你这第二件?”
  
   “拉你抵府作亲为奴。”
  
   巧巧说:“你的好梦怕作不长,这两件我们都答应不下了。”
  
   能能在一旁抢着说:“我们要问你这第三件?”
  
   “若工程有误,我要使你们倾家荡产,我要把你们户灭九族!”

   能能默默地想:好狠心啊!他和姐姐交替了一下脸色后说:“这些我们都答应了。”

   巧巧说:“一言为定。”

   “不许反悔。”呼县令说。

   能能说:“君子一言。”

   差役说:“驷马难追”。

   呼县令说:“日月为证”
 
   能能和巧巧说:“各忙西东。”

   说明,天已过午,赶到府上,时已黄昏,月上树梢。呼县令告知府台,府台通知家小,忙于应付,但却不见能能和巧巧动静。急得县令嘉岭山上爬一趟,清凉山上走一遭。那府台县令的夫人,也只得亲手烧水做饭,还挑着桶担,喘着粗气,往山上送哩!

   大约已过夜半,鼓打一更。能能和巧巧吃饱喝足,美美睡了一觉,才上得山来。

   能能在嘉岭山上,亲自动手修建九级宝塔。

   巧巧登清凉山岩,亲自雕凿万佛洞。

   这时府台和县令还不放心地前来亲自巡察,他们走进十字街,钟鼓楼,出了东城门,趟过延河水,来到工地。只见月色朦胧,地上撒满银灰色,崖崖洼洼,到处是人山人海。他们爬上嘉岭山,嘉岭山上运砖砌石,车轮滚滚,发出一片吱吱咯咯的响声。他们来到清凉山上,只觉得凉风飕飕,穴洞阴森,在辉煌的灯光中,雕石凿洞,镌刻的锤声叮叮当当响个不停。

   只见,鼓打一更时:

   九级宝塔初铺塔基,

   清凉山上方开石洞。

   鼓打二更时:

   嘉岭山上立塔柱,

   清凉山上雕佛身。

   还不到三更时分,府台领呼县赶到清凉山上,见巧巧雕的石佛,广奇古怪,一尊一个样,一行一行排在石岩两旁,好像神笔彩画的一样,巧夺天工,惊奇的喊:“巧巧、巧巧。”

   巧巧正忙着雕佛像,见府台、县令来问,没好气地说:“你叫魂呢,还是怎么的?有啥就说吧!”

   呼县令酸溜溜地眨眨眼, 胡子一翘说:“你雕了几尊佛像啦?”

   巧巧斜瞥了一眼,一边忙活,一边说:“凿了九千九百还挂零,你们这县令,府台大老爷,又不是不识数,你们数数不就知道了嘛!”
   府台说:“是呀。”忙吩咐呼县令,“呼知县你给我数数看。”

   县令看看府台,真个拨起指头数了起来。可是这糊涂浆子官,不知是心急,还是该在府台众人面前丢丑败兴,怎么也数不清。他从前头数到后头,从上头数到下头,一回多,一回少,真急得府台骂他是“大草包”,只好转到嘉岭山。

   他们上到嘉岭山上问能能:“时间不多了,你现在修了几层啦?”

   能能正忙着,没好气地说:“人长眼睛又不是为出气的,你一看便知。”

   宝塔结构明显,层次不多,比较容易数。呼县令眨眨鼠眼,扫视一下,心中默默数着层次:“一层、二层、三层、四层……哎呀,七层了!”

   府台一吓,不觉心中一愣,暗暗敬佩。便问身旁人:“现在几更了?”

   呼县令急忙回答说:“二更。”

   “二更?还来得及。”他向县令说,“咱们再到别外看看。”便慢慢悠悠地往山下延河边走,边问手下差役:“天什么时间亮哩?”

   差役说:“老爷健忘,鼓打五更,鸡叫三遍”

   “啊!”府台用手捶捶脑门心,向县令说道:“你看我象在做梦,看样子我是输定了。”

   呼县令说:“不会,不会。”他把头摇得像个拨郎鼓,“更夫是吃咱们的饭,穿咱的衣,为咱打更,现在咱就会更夫打三更,我们不就胜利了吗?”

   差役毕竟没有利令智昏,忙说:“这怕不行呀,刚打过二更,鼓声未消,怎能打三更呢?”

   “那就让鸡叫三遍呗”府台说。

   “金鸡报晓,古有时辰,岂能按人们想法。不到时间,你打死它,它也不叫鸣;到了时间,你不让它叫也堵不住它的嘴呀!”

   呼县令看看府台,抖了抖圆翅帽子,说道:“活人还能叫尿憋死。”说着凑到府台耳边,叽咕了几句什么,谁也没听清楚。可是没走一阵路,便登上城楼,伸长脖子,学着老公鸡、小公鸡“喔、喔、喔”地对叫起来,鸣过以后,还用手在腿上拍打几下,很象雄鸡的拍翅声。

   能能和巧巧正聚精会神地修塔雕佛,猛烈听到雄鸡高唱,不由心中一震,抬头仰望夜空,只见月刚偏西,启明星还没升上来,按时间,天色还早哩,怎么鸡已高叫三遍。不管三七十一,也顾不得观天数星星,只是各自关心着自己的活路。

   能能抬头一看,只见九级宝塔才筑了八层,着急得无法子想,在地上来回乱转,见金塔边一个烧水做饭锅被县老爷的夫人烧得吱吱直响,心里便有了主意。

   夫人见人过来,便笑嘻嘻地说:“能能,你喝水吗?我给你端。”

   能能不吭声。
 
   府台夫人问:“能能,你吃饭吗?我给你舀。”

   能能心烦意乱地一句也不想听,刚想往过走,却被锅灶拌了一跤,他爬起来揉揉腿,便捞起那不烧水做饭锅,顺手抛上塔巅,铁锅不偏不倚,端端倒扣在塔尖飞上做了个顶,不多不少刚九层。

   巧巧也把排排座座的小石佛一清点,是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尚差一尊,才称得上“万佛洞”。便急忙拿起自己的擦粉盒,打开盖子,往里“呸呸”吐了口唾沫,用手捏捏,用力一摔,撒在佛洞的石窑里,有眉有眼,如刀雕塑的一般,正好是一方尊。

   当府台,县令赶到清凉山,只见悬崖石壁的石头上,凿成了长方形的巨大石窟。窟内的石壁上又整整齐齐排列着大小不同,神态各异的浮雕佛像,有坐有立,有的托腮,有的侧头,有的讲经说法,有的生象骑狮,有的闭目深思,有的捧手含笑……不多不少,整整一万个,他们越过延河,爬上嘉岭山,迎面只见宝塔高耸入云,岿然屹立,身高百尺,共有九层,纯是楼阁式的六角砖塔,塔边还建有阶梯,南北开有两个拱门。他们十分满意,府台便提起羊毫笔,亲书了“高超碧落”四个大字嵌于门楣。

   宝塔与万佛两想辉照,留其千古。

   据说后人称技艺高超的师傅是能工巧匠,就从这里开始的。各州府县的宝塔顶多是鸡蛋圆,像倒扣的一个铁锅,也是从这里传来的。现在塑像多用石膏粉打磨,也是从那个时候传下来的。
  
“嘉岭山”与范仲淹
  
   相传,北宋时期,朝廷委派老将韩琦按抚陕西。韩琦是个很有见识的官员,他极力保举素有文韬武略的范仲淹戍边永兴军兼知州事(此州指延州,即延安旧称),掌管军事、行政大权。
  
   那时,由于宋廷乱臣贼子元昊起兵反宋,在宁夏称帝,国号大夏。他曾统兵几十万,不断侵犯延州,使北方经济遭受很大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灾难。许多人为逃活命,背井离乡,流落异地。致使这一带土地大片荒芜,村落沦为野丘,一幅凄凉景象。
  
   范仲淹来到这里,看到这种情形,着急的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因此,他亲自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生活之疾苦,安抚百姓之心,号召流散外地的乡民归田。他为了防御外敌,范仲淹便组织青壮乡丁与驻军一起,日夜习武练兵,并加固城寨,那时人人磨刀,个个习武,逆贼元昊听说,也害怕起来,好久不敢冒然侵犯。人们曾作歌称颂:“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在这段安乐岁月里,鸡儿叫,狗儿咬,羊撒欢,牛吃草。家家飘出笑声,户户浮起炊烟。一派太平盛世的新景象。
  
   一天,有人来府报告,说是宝塔脚下,有一块岩壁夜里突然金光闪闪,一会儿消失,过一会儿又重现。于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宝塔里的“金人”显圣,夜放金光,必有财神降临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更多的人则说是范仲淹的恩德和功绩感动了神仙。日后,范仲淹会驾光升天,成为神人等等。范仲淹听后,便抚掌大笑起来,说:“逆贼元昊反叛朝廷,鱼肉百姓,罪恶多端,神仙怎不显灵惩罚他?如今却靠着万众团结一心的力量,就使元昊畏惧,不敢骚扰。看来,神仙是不会显灵的,而我千万民众,才是当之无愧的神仙啊!”
  
   第二天,范仲淹随人来到宝塔脚下的石壁前,果见一段表面光滑,高达丈余的岩石,他沉思好久,忽然眉头一皱,喜形于色。便令人搭梯、范仲淹登在梯杂上,挥毫泼墨,写下了“嘉岭山”三个大字。字迹遒劲刚健,博得众人称赞。有一文仕胆怯地问:“范老爷,您为何称之嘉岭山也?”范仲淹气宇轩昂、意味深长地说:“嘉也,美好之意;岭也,山脉之灵。就是说我华夏民族如同巍峨壮观的山岭,而我等军民如顶天立地的巨人。永远镇守边塞,保卫这大好河山!”
  
   后来,石匠师傅便用凿子一点一点将“嘉岭山”三个大字凿刻在岩壁上。
  
   千百年来,那三个大字虽经风风雨雨的冲刷,但字迹尤为清晰,使后人为感慨与敬慕。


宝塔的传说(之一)

   延安的宝塔,虽经历了千百年风雨的侵袭,却依旧巍然耸立于嘉岭山上,如巨人般顶天立地,似青龙俯瞰全城。据说关于宝塔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在大唐天宝年间,延安(那时叫肤施县)是南北上下的交通要塞。这里依山傍水,柳暗花明,别有景致,商贩来往歇宿,百货源源不绝,乡民安居乐业,市景十分繁华。
   不想一日,这里闹起水灾,是由两条恶龙互相争斗酿成的祸根。
   一条是盘距西川的黄龙,体大力猛,生性残暴;一条是独霸南川的青龙,体瘦力怯,却凶狠贪婪。两条恶龙厮杀起来,各不相让,一时兴风作浪,搅渴天昏地暗。淹毁田地民房,食伤人畜生命,人民的灾难日趋加重。此后,地里的庄稼不是因水灾冲个精光,就是遇旱灾颗粒无收。乡民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一日,正当午时。晴天突然一声霹雳,顿时山摇地动,靠近市景的一座山头,如刀平削一般,出现一块平坦的地方。原来,恶龙和妖魔的胡作非为。被玉皇大帝知道了,龙颜大努,派了众神仙下凡,个个变成力大无比,智慧过人的能工巧匠。烧砖采石,要在这里修建一座“镇邪塔”。于是,四散乡民闻之,无不欢欣鼓舞,纷纷前来帮助。
   后来,在打好的地基中间,放置了一尊金人像,修建起的九级塔身,四侧各开四个天窗。为啥塔高九层?据说是按这一带风俗而筑,九层表示九九重阳,是预祝年年丰收的象征;四侧天窗呢?是说这位“镇邪金人”,昼夜能透过天窗,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以便施展神力祛邪。后因其塔藏有此无价之宝,故称之为“宝塔”。
   自修建起这座宝塔,果然,灾患平息,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乡民过上好日子,市景又渐渐热闹起来。难怪人们作歌称颂:“九月里九重阳,谷子糜子收上场……”这首歌谣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着,是不是远古流传下来的,谁也说不清楚。
   后来,听说那条黄龙和那条青龙被“金人”神力所缚,决心痛改前非,变得温顺善良。替人们浇灌田地,供人畜食用饮水,永远为乡民服务,这就是今天流自延安西川混浊的西河和来自南川清清的南河。
   宝塔,今天仍然带着神秘莫测的色彩,耸立在人们的心中。因为,她有着神秘的经历和动人的传说。

  
宝塔山的传说(之二)
  
   插入云宵的延安宝塔,像一位魁伟的巨人,日夜镇守在嘉岭山上,鸟瞰着延安全城;巍峨雄壮的嘉岭山又似一条卧牛,躺在延河之滨,拒挡着二水的二冲撞。每当朝霞夕阳斜射在水面上的时候,紫雾升腾,二水缭绕,塔的倩影,松柏的英姿,倒映在东流的河水里,就像一张深秘的画幅,唤起人们许多古老的遐想......原来,这座驰名中外的山叫却称作为——“卧牛山”。
  
   相传,在很久以前,西河和南河的交界处,是一片宽阔的水潭,河床的两边泥沙堆积,绿草茵茵,蜂蝶飞舞,是一块很好的牧场。每天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有一条健壮的健壮的红毛键牛来这里吃草饮水,这时只要有人从这里经过,或者孩儿们在这里玩耍、嬉水,就被它一口吞没。天长日久,人们恨透了这条牛,可又拿它不住,就聚众结社,每天从早到黑跪拜在清凉寺的弥勒佛跟前,祈求它铲除民间祸患,保佑黎民百姓万事如意,再不遭受残害。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但这条牛还是如此逞凶,每天总要吞没两三个人。人们想,这样长期下去,迟早都要死入牛口,与其白白送死,倒不如与它死战。一天,太阳就要落山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都集中在一起,拿着木棒、铁棍,来到河边,站在河床两岸,等呀等。果然不一会儿,那头肥大的红毛牛瞪着小瓷碗一样大的金眼,沿着河床岸边的草丛走来。站着那么多的人,谁都没看清那牛身到底有多大。脖颈已经插进人群了,还不见后半身儿,拖着地面的大肚子不住地晃动,脖肋下的垂肉在左右摇摆,挺直头颅,扬高尖角,继续向人群走来,人们举起棍棒就要毒打,突然它张开大嘴“哞——”地嚎了一声,一口气把人们吹出了百十里。
  
   第二天,等人们从很远的地方走回来时,西河和南河的交界处耸立起了一座大山。
  
   原来,在人们的祈祷下,弥勒佛已经把这件事告诉下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哪里肯信,正在天宫中和弥勒佛争执,突然,那牛的鸣叫惊动了他。他拨开云层一看,果然不出弥勒佛所言。原来是牛魔王的儿子在凡间作乱,甩下一根定身针,就把这牛定在了那里。
  
   谁知这条牛被定在那里后,身子不能动了,但它还不安分守己,白天脖颈一耸,大口一张,就把川道里的庄稼吸进了肚里,晚上再细嚼慢咽。使得年年颗粒不收,黎民百姓有家无粮,到处逃荒要饭,过着妻离子散的生活。
  
   后来,从很远的地方来了兄妹两人,就召集黎民百姓回村安居,并发誓一夜就要在这牛头上修一座塔,以此来镇压这条作恶的牛贼。
  
   一天晚上,月亮已经看上了树梢,妹妹才开始抱砖,哥哥开始砌塔,不一会儿就筑起八层。不管兄妹二人怎样拼命,砖块垒了一层又一层,塔身再也不增高半寸,兄弟两人很纳闷。渐渐天色就亮了,他们一看还短一层,起忙就在塔顶上扣了一口中铁锅,塔盖成后,牛头被压住了,再也吃不上川里的庄稼。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山上山下一片太平盛世的美景。九九重阳那天,人们集会庆贺丰收,就把这座山称为——“卧牛山”。
  
   现在,当你站在清凉山上,极目远望,精心观察,你仍然会发现,那牛的头翘首在延河和南河的交界处,脖子打了个曲儿像支拉弯的弓,疲乏地低头,隆起的脊背高高地超出脖颈,像一面凸起的大鼓,尾巴从延河的转弯处一直延伸到黄蒿湾沟里。过去,传说曾经伤害人民的“卧牛”,今天,却屈服于人民的脚下,耸立在牛头的宝塔,永远成为亮在人们心中的金塔。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