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文学 > 古豳国传说

古豳国传说的基本内容(图)

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姜嫄后稷的传说

   彬县县城小南门外的凤凰山麓下,有一块地叫履迹坪,相传是姜嫄履巨人迹的地点。

   说上古时期,有个叫姜嫄的女子,是上古有邰氏的女儿,(历史记载是帝喾的元妃,后稷之母。)姜嫄在春天里来到城南郊外,这个地方就是彬县人传说的履迹坪,姜嫄来到草坪上,看到有巨人的足迹,就踏着这足迹走过去,心里觉得很快活,肚子里好像有了孩子一样动弹哩。回家后满十月生了一个儿子,姜嫄觉得这个小孩是个不祥的,就把他丢在隘巷里,隘巷里正好过来一群牛羊,牛羊走到小孩跟前都绕着走而不踩踏小孩。姜嫄又把小孩抱走扔到平林里,结果平林里打柴的人多,没办法就扔到沟渠的冰上,结果乌鸦鸟雀都跑来用羽毛和翅膀温暖他,有只母狼还跑来给他喂奶姜嫄觉得这孩子很神奇,就抱回去养大他,并取名为弃,这个孩子从小爱种庄稼,长大后当了尧帝的农官,成为农业始祖,尧把邰地封于他,他是我国最早种稷和麦的人。后人就称他为后稷,现武功旧县城东门外有一块砖砌长方形平台,叫教稼台。传说它就是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

   传说后稷是出生在彬县隘巷内的元真观里。生弃的那块地方,每逢下雨或飘雪,就显出血红色,人们就找了块与床一样大的石板盖在上面。说也奇,这块石床,雨下在上面就流了,雪落在上面就化了。不知哪个朝代,为了保护这块圣地,在石床的四角,人们立了四根粗壮端直的木柱,在木柱上面又盖了座天宫式样的玉皇楼,覆屋重檐下高悬“天威之尺”的匾牌。后来柱子倾斜了,即用砖把木柱包起来,在中间箍了个拱形的砖洞。在玉皇楼的南面,建有一座三面出水的戏楼,北边建有后稷祠,内塑后稷座像一尊。每年古历正月初九,三月初三,十月十五,这里都集会唱大戏,人来车往,锣鼓铿锵,异常热闹。

   后稷有“教民稼穑”的功劳,人们都纪念他。他的母亲也受到了尊崇。在彬县城东泾河对岸的水北沟内,东边的半山坡上,现存有一座直径二十二米,高十八米的圆形封土堆,墓前曾有清乾隆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在墓碑上留的题刻“姜嫄圣母墓”五个大字。此碑七十年代失落。

   讲述者:王安民( 69岁)白兴家(66岁 )

公刘的传说

公刘墓、摄影:朱民乐

公刘雕像、摄影:程鹏高

   周文王的十代祖先叫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彬县人叫人祖爷,说是后稷死后夏朝已经建立了,夏朝的皇帝慢慢地不重视种种庄稼了,后稷的后代就失去了农官的地位,带着家人从武功一代又跑到彬县、庆阳一代了,公刘是个老实厚成人,带着家族在彬县建立一个国家就叫豳国,修建了宫殿屋舍,他在豳地创业,厚待国人,领着国人修田、种谷、打猎,沿黄涧、过涧人都住满了。

   (公刘墓传说之一)
   彬县这一带埋人时,墓崮堆总是一头大,一头小,活象一条鱼。公刘去世后,周人把他埋在龙高原上土陵村的陵滩里。这座坟墓远看象个土丘,近看象座大山,在坟头上走一趟,得个大半晌。传说,公刘墓修在“珍珠串线”、“金盆养鱼”穴上:一座座山包是珍珠,把连绵的土岭线一样串过来;附近的山峁峁、沟壑壑,都与公刘墓相关,长岭象根根旗杆,山原象面面旗帜;远处有龙山、龟山、蛇山、虎山,峁沟有十八罗汉、七十二将,这数不清的山岭都绕着公刘墓这个轴心转。

   为公刘下葬时,周人为了不让老先人受苦挨饿,就在陵里撒了大量的五谷杂粮。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崇敬,建陵用的土,都从乾县取回,一点一点蒸熟晾干,整整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才把国人撒的杂粮盖住,埋成一头大,一头小的鱼形坟墓。洒下的五谷杂粮一老没出土,意味着公刘收下了整个粮食,周人就都放心了。
 
   几千年来,人们为了纪念老祖先公刘,埋人时坟墓仍遵照公刘墓的样子,下葬时都要插茔穴,起墓,撒五谷杂粮。据说土陵村的人,都是公刘墓守陵人后代,有好文、喜武、爱稼墙的遗风。
  
讲述者:王宝群 男 24岁 香庙乡南芦村人 农民   整理者:郑智贤

   (二女祭公刘)
   从公刘墓往南走,下面有个渡口,叫石桥头。坐船过泾河上了南岸山腰咧,平处有两座土垄拔地而起,如同人工砌的土城。旁边有一眼清泉哩,日夜不歇地流淌咧,口径、深度都是一尺左右。

   据父老乡亲讲说,这两座土垄和一眼清泉,记载了一段悲壮的故事哩。原来人祖爷公刘去世咧,他的两个女儿心跟刀子搅哩一样,就用前襟包了土,带上酒壶,跑到唩河边,想过河来封土祭奠哩,端不端就在这时景,唩泾河猛然间涨了水,当下要过河就没向咧。

   公刘的两个女儿放声大哭了半天,只好望着父亲的坟茔,把土倒在平地上咧,把酒泼在山腰咧。

   说来也奇,到了第二日,倒土的唩地方长出了两座城状的土垄,泼酒的唩地方形成一眼清亮的水泉子,人都说人祖爷女儿的精诚感动天地咧。

   讲述者:王崇乐   整理者:郑智贤

   (公刘墓传说之二)
   咱彬县唩人祖爷墓(公刘墓)名大着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提起这墓还有一段神话哩。

   早年间,人祖爷墓坑里,埋了好多人世间稀罕的东西,金鸡、金马、玛瑙、珍珠都有。原来这些东西都是陪葬品,后来这些东西修炼成功啦。每到晚上,金鸡就“喔喔喔”打鸣;金马啦着金磨轰隆隆地转,不停地磨白面,磨呀麻呀,磨出的白面都堆在墓崮堆上。这样,墓冢就越来越大,把原来一马平川的河套地快占完咧。人都当这墓长哩,整天唉声叹气。有一个放羊的人,一天晚上到陵上寻羊哩,黑灯瞎火地进了陵眼,才看清了。墓坑里吆磨子的女人见他进来了,就把他推出来,扔出一把笤帚,那人拾起来一看,笤帚是金的。人家想捂他的嘴,可放羊人不贪这小便宜,把这话给人都说了。这一下人都求土地爷,土地爷也没法子,只好把这事报告给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知道事由后,就决定把这些宝贝收回来,好好一片川道地么,陵一下都占完了,叫黑头百姓吃啥哩。这么决定了,就派精甲神下凡去收宝贝。精甲神领命后,到半夜三更时分驾了一片祥云,悄悄落在西山上,从怀里掏出一面宝镜,对着墓崮堆一照,只听“嘎崩”一声,天摇地动,墓冢裂开了一条缝。精甲神从西山跳进墓坑里,牵出金马,驮上所有宝贝,攀上西山,又把怀里的宝镜掏出来,对着墓冢一照,“轰”地一声,墓又合在一起。精甲神这才牵着金马,踏着祥云,回到天宫去了。

   宝贝被精甲神收去后,陵墓也不长了。土地爷便给村里人托梦。第二天人们一看,见土地爷说的是真的,就烧香拜天,给玉皇大帝献猪献羊,都说玉皇大帝是个大好神,给陵边边住的人把饭碗保住了。从唩以后,人祖爷唩墓再也没长过。

   讲述者:王崇乐   整理者:巩光道

   (古公亶父)
   由底店向南走,约一里路是散桥村;过了散桥,再走三里又是头桥村;从头桥再南行一里路,就到了二桥村。

   传说先周的时景,周太王(即古公亶父)因为狄戎人三回五回来欺负要东西要牲口又要土地,太王为了平安就要从豳地往岐山迁。众百姓感念太王的恩德,都搭伙成群地要随太王去岐山。太王反来复去地劝说,留下一少部分,大部分还是随着走,一直走到了头桥。周太王下马对跟随而来的百姓说:“各位父老兄弟们,大家莫要为了我背井离乡去岐山,还是回去吧!”众百姓听了,一品腔齐声说:“古公,我们情愿随大人去岐山,决不回去!”太王怎么劝说也不顶事,只得往前走。

   到了二桥,太王对众百姓劝解:“乡亲们,大家还是回去吧,不要因我一人而让大家吃苦!”众百姓还是不回去,太王一看这情景,就说:“大家都这样,我今日也不去岐山了,咱们一搭回豳地吧!”

   太王便拔转马头往北走,走到离底店不远处,太王跪在路上对众百姓说:“父老乡亲们,狄人的侵扰,让大家因我受了不少罪;再说,大家随我到了岐山,一时也无法安顿这么多人,我怎能忍心把当地百姓攒走呢?父老乡亲们,大家还是回去吧!就是到了岐山,我亶父也不会忘掉一个父老乡亲!”说毕放声痛哭,众百姓也伤心落泪,大家挥泪话别。后来为了纪念贤明的周太王,就把太王与众百姓分别的地方叫做“散桥。”

   咱彬县一带,有个怪习俗:人都把婆把奶叫妭(音拔)哩。其实嘛,唩树有根,水有源,这习俗有讲究哩!

   一上南山有个古公城,唩是先周古公亶父治理豳国的时景用土夯成的。后来狄人侵入了,豳地不安宁咧。古公是个非常贤明的国主,为了周人的生存,没和狄人打仗,就东迁岐山咧。

   古公迁咧,许多周民都跟上走咧,留下的人中老人、娃娃和妇女是大多数。年轻力壮的妇女白日要上地做活哩,婆婆们就在家里照管娃娃。娃娃的爸都去了岐山咧,娃娃就整日哭着要爸哩。为了哄娃不哭,娃娃们叫“爸”,婆婆就应。时景长咧,人都习惯,把婆婆叫“妭”的习惯就沿袭下来咧,一直叫到如今。讲述着王安民(69岁)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