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传统戏剧 > 眉户

眉户的项目简介(图)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迟开的玫瑰》主题剧照

《迟开的玫瑰》第一场剧照

   眉户属曲牌体,又名“曲子戏”、“清曲”,亦叫“迷胡子”,广泛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晋南、豫西、川北和陕鄂交界处等地,以陕西关中最为普遍。
   
   眉户戏的声腔曲调,多是吸收明清时期关中民间俗曲而形成,大体经过了家儿戏和舞台戏两个发展阶段。清嘉庆、道光年间,出现的班社有杨运子班,后有党回儿班,光绪十二年,渭河以北出现杨老四的眉户班。光绪末年到民国初年,发展最盛,艺人传说“秦腔不敢和眉户对台”,仅凤翔县出现的眉户班社就达22个,沙凹班、西白村班、白家凹班、陈村班等,东府眉户亦有20多家,华阴的刑建堂班、竹峪口班等,华县的老观台班、北沙村班等。光绪年间,富平王敬一收编的《羽衣新谱》共录单曲词和联曲词240余首。清末以来,出现了东路、西路、中路、南路、北路五路曲子戏。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开始用传统的眉户戏表现现代生活,同时吸收眉户艺人李卜,增强了编导力量,并传艺带徒,培养出安治杰、海子、黄俊耀、贺原野、李刚、王志义、程式荣等一代眉户新人。民众剧团大胆创新,开始用传统的眉户戏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创演了《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等,从此眉户传向全国各地,为大家所公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陕西省文艺工作团改为陕西省眉户团,1955年并入我院,成立眉户团,先后吸收长安县艺人黄忠信、崔念昔等,并招收培养学员。60年代挖掘抄录传统剧目520余本,并整理出版《眉户音乐》《眉户清曲选》《眉户曲牌音乐》等,涌现出李瑞芳、吴德等第二代眉户演员。
   
   眉户的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富于表现深沉、凄楚和悲痛。戏曲服饰简朴,化妆粗线条。表演动作真实、生活化。整体风格较为现代。曲调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大调以唱悲伤剧情为主,小调以唱欢喜剧情为主。现在眉户的唱腔音乐精练到50多个曲牌。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和海笛相辅,后又逐渐加入二胡、打琴以及中西弦管乐器。打击乐器及锣鼓点,均借鉴地方大戏而稍有变化。眉户历来以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劳作、爱情、婚嫁、殡丧等方方面面的言情为基调,其传统剧目十分丰富,经20世纪50年代未60年代初挖掘整理,计有500余个,主要有《张连卖布》《五更鸟》《隔门贤》《老少换》《安安送米》《烟火状元》《二姐娃害病》等,根据演义小说改编的剧目有《古城会》《杜十娘》《刺字劝学》《火焰驹》《清风亭》《八件衣》等。建国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张连卖布》《杜十娘》《曲江歌女》《屠夫状元》等,延安时期和建国后创演的现代剧目有《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夫妻识字》等。

好年好月

九岩风

梁秋燕

两颗铃

   眉户曲调优美动听,艺术感染力极强,流传的地域很广,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使得它更趋完美,更具魅力,不仅在陕西境内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还向邻近的省份发展演变并流传,直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眉户的音乐形式属曲牌联套体,即将所叙故事情节用一系列眉户曲调串联起来演唱,以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它的形式比其它板腔体形式的剧种更为灵活多变,随着剧情的发展,喜怒哀乐的表现非常自如,而衔接也很流畅自然。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随着电视、网络等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眉户这一传统戏曲形式受到强烈冲击,市场疲软。同时,一大批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不少相继谢世,有些绝艺难以得到传承,后继乏人。在经费严重不足,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的艰难情况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尽其所能,以眉碗团为演出主体,每年不间断演出,推出了《杏花村》《漂来的媳妇》《臂塔圆舞曲》《九岩风》《留下真情》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目,其中《迟开的玫瑰》以其高度的思想性、观赏性、娱乐性成为里程碑式的精品力作,唱红大江南北,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誉,不仅将国内戏剧界各类奖项纳入囊中,而且荣登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同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坚持送戏下乡,服务大众,不断挖掘整理剧目遗存,收集眉户音乐、艺人相关资料,并以该院老艺人为主要力量进行学员培养,壮大人才队伍,以期对眉户的传承做出保护性发展。
   
   目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已经制定了眉户十年保护计划,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整体性保护制度和运行机制,做到合理有序,有章可循。同时,出版眉户音乐、艺术家传记等方面的系列丛书,音像资料。加强眉户传统戏排演、现代戏创作,壮大眉碗团规模,培养新生力量,使眉户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戏曲形式,力争眉户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此,对眉户进行非遗申请,争取政府的最大支持,将会对眉户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