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传统舞蹈 > 保宁堡老秧歌

保宁堡老秧歌的项目简介(图)

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扭秧歌 朱建飞摄

保宁堡老秧歌演员合影   朱建飞摄

  在榆林市城区西12公里处的芹河乡前湾滩村有一个庞大的庙宇群叫保宁寺。寺中神位诸多,堪称佛道杂处、僧道同居,不同神位在不同的时间有其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在各种祭祀活动中最为壮观的唯保宁堡老秧歌。
   
  保宁堡老秧歌从何时开始,具体年份不详,有待考证。《陕北文化研究》载:保宁堡老秧歌原来叫“社火”,也叫“踢鼓子(秧歌)”,“社”与“舍”同音,是“舍灾舍难”之意。明代朱元璋落难时先广散酸梅后改用社火驱除瘟疫,说社火闹起来,鼓声传四方,凡听到鼓声将免遭瘟疫,后人为了舍灾舍难,就闹起了社火。按照保宁人的说法,保宁堡老秧歌等民俗祭祀活动从未间断过,由此推断,从明朝起保宁堡人就已有闹秧歌的习俗。
   
  保宁堡老秧歌的初衷和本意是谒庙祀神和传达神祗的旨意,在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保宁堡老秧歌不仅是谒庙祀神而且带有明显的祝庆祈福和更加强烈的文化娱乐色彩。
   
  保宁堡老秧歌以民俗祭祀活动为特色发展至今天,具有“规模之大,村舍之多,内容丰富,演员独特,服装、道具、步伐最为传统”的特征,在海内外享誉盛名。保宁堡老秧歌以保宁寺为依托,以保宁堡为中心,涉及榆横两区(县)8个乡镇,232个自然村,土地面积达1498.04平方公里。保宁堡老秧歌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由原来的谒庙祀神秧歌,不断发展为集谒庙祀神、沿门子和演大场为一体的老秧歌。
  
  保宁堡老秧歌的演职人员来源别具一格,有“神点孝力”和“许愿孝力”两种,且演员均为男性。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神点要演员的固定日子,十一月十五日神点演员和许愿演员到保宁堡进行秧歌排练,大约在十二月十五日结束,这是学秧歌阶段。从第二年正月初二至正月二十三为演秧歌阶段。在此阶段中,正月初二秧歌出行前和正月二十三回堡时都要举行谒庙祀神活动,其它时间每天白天沿门子,晚上演大场。从神点演员到学秧歌、演秧歌,历时长达五十五天之久。
   
  保宁堡老秧歌的角色主要有拨浪鼓2名,日照(伞儿)2名,火蛋2名,踢鼓子12名,包头14名,蛮婆蛮汉各1名,毛猴地方爷各1名,共36名。服装、道具、步伐严格保持着传统的地方特色。
   
  保宁堡老秧歌在保持、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以保宁堡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保宁寺龙灯社区文化共同体,在区委和区政府的竭心关怀下,通过一代代保宁人的传承发展和不断创新,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