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传统舞蹈 > 唐代乐舞

唐代乐舞的项目简介(图)

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傩舞《金刚力士》

春莺啭

白苎舞

   唐代乐舞(简称唐乐舞),盛行于我国隋唐时期,集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乐舞艺术之大成,并广泛吸收了西域及其他民族乐舞的优秀成分,主要以燕乐(即俗乐)的繁荣为特征,带动了演奏、演唱、舞蹈和理论的全面发展,呈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发展以唐玄宗时代为鼎盛,从“安史之乱”后转衰。

   唐乐舞与古都长安的历史一脉相承,与三秦的沧海桑田、山水人文休戚与共,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盛唐时期的艺术胜景。作为我国音乐舞蹈艺术的重要遗存,唐乐舞目前主要流传在陕西省西安市内及周边地区。

   唐乐舞的音乐,特指自隋唐以来繁盛的以“燕乐”为发展主流的歌舞音乐,如由声乐、器乐与舞蹈总合而成的唐《大曲》曲式;根据歌舞曲调改编的琵琶曲《霓裳》、《六幺》《凉州》等;以及全部由歌舞曲调构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唐《坐、立部伎》。
 
   唐乐舞的舞蹈,除了《十部乐》和《坐立部伎》大型的乐舞外,小型舞蹈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等教坊舞蹈。健舞包括有《剑器》、《胡旋》、《胡腾》、《柘枝》;软舞包括有《绿腰》、《凉州》、《苏合香》、《白纻舞》、《春莺啭》、《回波乐》、《踏谣娘》,及法曲、道调、胡部新声,如法曲乐舞《霓裳羽衣曲》等。

   唐乐舞见诸于史书记载的重要乐部名称有隋《七部乐》、《九部乐》、唐《九部乐》、《十部乐》和唐《坐部伎》、《立部伎》等。音乐的记谱方法有“古琴减字谱”、“工尺谱”。舞谱有敦煌发现的“唐人舞谱”二卷。古代因唐乐舞专设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教坊、梨园及乐师、教坊使和宫廷乐工、乐伎等。

   唐乐舞的主要代表性乐器有古琴、琵琶、筝、瑟、阮咸、箜篌;笛、管、排箫、笙、竽、尺八、笳、筚篥、角、羌笛、叶;钟、鼓、磬、方响、羯鼓、毛员鼓、瓯、缶、铎、拍板、云墩、木鱼等。

   反映和记载唐乐舞真实情形的实物有,大量的唐代墓葬壁画、乐伎俑、唐三彩仕女、乐器,以及后世仿制的大批表现唐乐舞的艺术藏品等。

   唐乐舞流传至今的主要作品有:《霓裳羽衣舞》、《秦王破阵乐》、《剑器》、《龟兹舞》、《面具金刚力士》、《观鸟捕蝉》、《华清宫》、《毛员鼓》、《白纻舞》、《香山射鼓》、《春莺啭》、鼓乐《鸭子拌嘴》《老虎磨牙》、《大唐礼乐》等。

   唐乐舞原本属于宫廷艺术,“安史之乱”后由宫廷散入民间,或因乐人年老被斥等原因脱离宫廷,回归民间,也有遁入寺院修行,将宫廷的乐舞技艺传至民间,使之得以流传。多年以来,唯一致力于传承与研究发掘唐乐舞,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并具规模和实力者,为陕西省歌舞剧院。

   唐代乐舞是中原传统乐舞和西域众多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的有机结合,它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文化,推动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流,反映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大唐文明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了我国古代音乐舞蹈艺术的最高成就,也为后世诗歌、音乐、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乐舞虽历经千年,欣逢盛世,却依然处在没有专门保护和系统性整理、研究、传承、发掘的松散、零星、无序式生存状态。作为弥足珍贵的中华艺术瑰宝,应尽快将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制度上、政策上、措施上予以有效保护,使之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