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美术 > 绥德剪纸

绥德剪纸的历史渊源

绥德县文化馆

   绥德民间剪纸的产生和发展与不同时期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有千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祈福驱祸的民间风俗,与民族图腾文化、生殖崇拜等有密切的关系。如巫术活动的剪纸,杜甫《彭衙行》中的诗句“暖汤灌我足,剪纸招我魂”,就是描述了绥德、乃至陕北等地的招魂剪纸。
   
   绥德民间剪纸产生背景:
   
   一是审美观念。爱美是人生来具有的一种本性,剪纸用于美化装饰,在陕北也叫窗花,它与民俗生活密切相关,形成一种自觉的创作;初为家庭妇女爱美的独创艺术,后来发展成为有男性(人数极少)也参与创作的民间艺术。
   
   二是昔日绥德,自然条件恶劣。荒凉贫瘠的物产土地,十年九旱的气侯环境,缺医少药的生存条件;又处边塞要地,天灾人祸频繁,人民生活贫困……剪纸不仅是最经济实惠的一种美化装饰艺术,也是妇女祈福驱祸、追求平安幸福生活的内心表露。
   
   三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绥德?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寺庙众多、宗教活动频繁;同时,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史前文人遗迹、美丽的传说故事、精彩的历史事迹;为绥德民间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前人长期在境内生存活动,从黄河大转弯中得到启示,创立太极八卦图。以阴阳平衡、生育繁衍为主题的剪纸与生殖崇拜密切相关;大禹、禹姑(传说是大禹的妹妹,在此地传授农织)、关公等人物为主题的剪纸与祖神崇拜密切相关;这些绥德民间剪纸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也可以说是中国本源文化的一种符号。
   
   绥德民间剪纸作为陕西剪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漫长的历史变革,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独具陕北剪纸艺术的绥德剪纸风格。
   
   绥德民间剪纸起源早、发掘晚,一直埋没于民间,时至1985年,方作为一门民间文化艺术得以渐次宣传发展。1998年,县文体局组织人力对全县民间剪纸艺人作了摸底调查,建立了剪纸艺人档案,并对著名剪纸艺人的作品进行了征集,在博物馆院内建立了石狮、剪纸、刺绣等民艺民俗展馆。2008年由县文化馆组织人力,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另外全面的普查登记,并建立了完整的剪纸艺人档案,鼓励民间广大剪纸艺人将自己的作品打造成文化品牌产品,走向市场,不断发展。2004年和2010年国庆期间,先后由县总工会、书协联合举办了全县书法、美术、剪纸作品展览,有力地促进了剪纸艺术事业的发展。

   2009年9月,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陕西省是中国剪纸项目的申报主体,绥德民间剪纸是陕西剪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2010年6月12日——18日,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在陕西举办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中国剪纸艺术展”,绥德有三位剪纸艺人的作品入选,并有一人参加现场技艺展演,获得好评;还有许多艺人在多次重大参赛活动中获大奖,他们的作品远销美国、东南亚等地……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