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美术 > 朝邑剪纸

朝邑剪纸的项目简介(图)

大荔县文化馆

迎新春剪纸

白蛇传游湖

  大荔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是黄河、渭河、洛河三河汇流之地,这里地肥水美,在商周时期,为古芮国及古同卩  国所在地,历代都是关中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戏曲艺术久负盛名。这里是梆子腔的发祥地,同时皮影戏“碗碗腔”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明、清时已处于极盛时期,戏曲艺术的广泛流传,为朝邑剪纸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农妇运用她们唯美的观察力和超强的记忆力,吸收了当时皮影人物的造型,把当时逢年过节才能看到的皮影戏,用剪纸的手法把它搬上了自家的热炕头,使他们在窗户上天天能看到皮影戏。据说,明万历年间,同州府朝邑县南阳洪村一农妇,剪得一手好剪纸,为时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伺读学士马自强赏识,遂将其所剪剪纸带入宫中,晋献皇妃。皇妃贴于窗上,引得后妃宫女纷纷观秀,竟也轰动朝野,从此朝邑剪纸名声大振。经过历代传承,流传至今。
    
  大荔朝邑一带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戏曲艺术广泛流传,农妇们运用她们的聪明才智,吸收当地皮影中的人物及场景造型,用剪纸手法,舍弃了皮影中的繁密装饰,突出线条美与人物的情态美,用不同的表现纹路,如:狗牙、马牙、树叶、梅花、月牙、花瓣等形式,采用疏密对比、方圆对比、点线对比等手法,把长不过两寸的人物组成一幕幕的戏曲场景,惟妙惟肖的展现在窗户之上,这些隽秀、细腻的剪纸,诠释了她们对人生的理解、生命的诉述及真善美的追求。剪纸艺人从人物的外形、表情、心态多角度地体验和体察角色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露在她们的剪纸作品中。如:嘴尖皮厚的窑婆,嘲谑诙谐的小丑;招摇过市的纨绔子弟;一身呆气的书生,老态龙钟的翁叟,含情脉脉的淑女;英姿飒爽的武旦;捧笏祝拜的朝臣;威武勇猛的武士……,一幅幅两寸长、一寸来宽的小纸片儿在它们的游刃之中变成了一个个性化的活人。把诸如:《白蛇传》、《李彦贵卖水》、《王良卧冰》、《拾玉镯》、《天仙配》等戏曲故事,定格在家家户户的窗棂、家什和老百姓的心灵上,用来诠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生命的诉述及真善美的追求。
    
  朝邑剪纸吸收皮影戏的人物造型特点,所有人物均以侧面表现,造型小巧,高不过10cm,宽多5-7cm,线细若棕丝,以隽秀、细腻为主要特点。朝邑剪纸多以几幅组成一组,由戏曲中的人物场景为表现对象,一组剪纸少则一人,多则三、四人,同时配有场景,把戏曲中一幕戏做为一场景来表现。色彩单纯,朝邑剪纸用纸多为黑色,其它彩纸为配纸,黑色剪出的戏曲人物沉稳、古雅,传统意识深长。剪法多样,形式有:狗牙、马牙、小狗牙、树叶、梅花、月牙、格子、三角、花瓣、心形、波浪、踞齿、米点等形式。镂空疏密有致,对比强烈,线条飘逸,形态优美,富有节奏感。
    
  朝邑剪纸是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对当地戏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它强烈的美学艺术形式,反映了当地的民间审美情趣,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表现形式。朝邑剪纸除了传统的花草、树木、动物图案外,大量的是戏曲故事人物场景,剪法多样,集各种形式于一体,采用疏密对比、方圆对比、点线对比等手法,富有强烈的美学艺术形式,对研究民间美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是黄河、洛河、渭河沿岸民风、民情、民俗的反映,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谱系为:第一代:姚清素,女,1916—2003年,文化程度不详,由母亲传承,学艺时间1925年,户家乡西大壕营村人;赵玉英,女,1920—2006年,文化程度不详,由母亲传承,学艺时间1931年,伯士乡高城村人;第二代:周呈祥,男,生于1931年,高小文化程度,由母亲传承,学艺时间1950年,伯士乡吴王村人;第三代:雷春生,男,生于1942年,初中文化,由母亲传承,学艺时间1959年,陕棉十三厂人;赵秀茹,女,1943—2001年,文化程度不详,由母亲传承,学艺时间1955年,伯士乡吴王村人;王晓霞,女,生于1942年,小学文化程度,由母亲传承,学艺时间1959年,沙底乡洞北村人。
    
  近年来,我们积极组织当地群众、艺人参加各种赛事展演活动,为省编写《中国剪纸大全》,我县提供了大荔地区的全部资料,划定了洛南、洛北两个区域的不同特色,重点对朝邑、沙底、高明、双泉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摄制了400多张图片,收集了100多件实物,整理了1万多文字,为〈中国剪纸大全·大荔卷〉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使朝邑剪纸已被省市许多专家认可。08年7月份,朝邑剪纸项目参加了渭南市举办的首届文化旅游节,传承人王小侠受到了副省长的高度赞扬。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