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音乐 > 澄城鼓吹乐艺术
澄城县民间鼓吹乐的历史渊源
澄城县文化馆
澄城县春秋时属晋为北徵,西汉景帝二年设徵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设立澄城郡。
澄城县地处物产丰富,依山邻水的丘陵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的不断积淀,不知从远古什么年代开始,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和特色鲜明的鼓吹乐曲目。但由于历史上的频繁动乱和大量的移民来这里定居,又伴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文化的交融荟萃,经历代民间艺人的创作发展,使得广为流传的民间鼓吹乐形成了委婉细腻、粗犷豪放的独特风格,呈现出以老东路色彩为主体并融西路之长的东西过渡色彩。它将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贵遗产,汇入华夏古老民间艺术的历史长河之中。
就其民间鼓吹乐的演奏方法来说,主要有以海笛、笙、管、笛为主伴之锣鼓等打击乐器的民间鼓吹乐和以唢呐为主伴之锣鼓等打击乐器的民间鼓吹乐两种,前者多以曲牌连缀的形式演奏一些大型的鼓吹乐套曲,民间称之为“细乐”,具有委婉细腻和庄重平稳的演奏风格;后者则多演奏一些唢呐曲牌,民间称之为“粗乐”,演奏风格粗犷豪放而铿锵有力。它们至今仍然以其固有的演奏形式服务于民间婚丧寿喜的各种礼仪活动之中。
澄城县的民间鼓吹乐活动发展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已有相当的规模,据业善乡南伏龙村民间老艺人何天正和雷家洼乡堡城村老艺人何康劳说:“解放前,我县业善乡秦家坡村的大财东秦福山亡故时,乐人达六十余名,而且是一个班子,拉奏乐器有板胡、二胡、提琴(京胡)、四弦、二股弦、低胡;弹拨乐器有三弦、月琴、八码洋琴、木琴、琶琵等;吹奏乐器有嗡、喇叭、唢呐、海笛、笛、笙、箫、管等;演奏的形式和内容都很讲究,还有代代相传的古谱(所见为工尺谱)。当时他们能演奏不少大工曲(套曲),如《摆马枪子一枝花》、《封相夺魁》、《醉仙亭》、《遇仙殿》等,艺人们的演奏技巧也很高,象《大开门》、《水龙吟》、《青天宫》等一些常用曲目依其用途的不同都能用正、反、梅、车四种调式演奏。在民间鼓吹乐活动空前活跃的今天,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有价值的传统乐器、演奏形式和优秀曲目未能得到继承而相继失传了,这是人们感到非常痛心和惋惜的。
若追溯澄城民间鼓吹乐之源,我们在调查过程中至今没有发现有何资料记载,也只能在过去立于民间宅园门前的汉魏风格的拴马石雕刻和民间传说中寻出端倪,如“回回三弦”、“胡卒琵琶”;另据传金兵南下时,驻扎在当地的一些村庄演练兵卒和两军对垒作战,辄击鼓动乐以鼓舞将士斗志,每当打了胜仗,并击鼓动乐而舞,此后,鼓吹乐便在当地的一些乡、村流传下来。通过以上文物和传说足以证明,民间鼓吹乐活动在澄城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