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音乐 > 子长唢呐
子长唢呐的历史渊源
子长县文体事业局
子长唢呐主指杆长尺三、尺二五的大唢呐。它是陕北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料记载,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据说从波斯(今伊朗)和阿拉伯一带,于金元时期经西域龟兹一带传入中国(唢呐是波斯原名suynā而的间译,龟兹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本县一带)。后经改造与发展,被我国称之为“喇叭”、“大吹”。清代用以“回部乐”,取名“苏尔奈”。所谓“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唢呐,“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唢呐(民间称为大唢呐),即我们现在的陕北大唢呐——子长唢呐。
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唢呐在明代已经发达,并被我国民间之泛使用。明代最早有王磐的《咏喇叭》之《朝天子词》,借“喇叭”讽刺1510年阉寺弄权作恶。之后,名将戚继光(1528—1587年)将唢呐用于军中。他在《纪效新书》之《武备志》中曰:“凡掌号笛,即是唢呐”。明代后期,王圻著《三才绘图》曰:“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民间多用之。”由此可知,唢呐流传我国,仅以明代算起,至少也有五六百年历史。由此,我们亦可推知陕北唢呐和子长唢呐的历史发展情况。它的兴衰,大致呈下列状况:即子长有唢呐以来至二十世纪“文革”前为维系期,“文革”十年为扼杀消亡期,之后至八十年代为复苏振兴期,九十年代为开放期,进入21世纪后,子长唢呐处于被取而代之的濒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