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舞蹈 > 绥德踢场子

绥德“踢场子”的历史渊源

绥德县文化馆

    据有关资料考证和从民间艺人的调查中,对“踢场子”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下列的大概说法。

    “踢场子”是陕北秧歌的派生产物,兴起于明末清初。为了反抗封建礼教的压迫和婚姻制度的束缚,表达人们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闹秧歌时一些有编才、会几下拳脚的艺人便根据新婚男女生活中的一些相互熟悉了解、挑逗调情,打闹嬉戏的情节,粗略地编创了一种即唱即说还夹有踢飞脚,放大叉等武功表演的“对对戏”(一男一女两人表演)。后来艺人们在继承前人“对对戏”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增强了舞蹈性和技巧性,逐步演化为一种只舞不歌的重点抒发内心情感的独具风采的民间舞蹈。
   
    1942年新秧歌运动之后,陕北民间“踢场子”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完全摆脱了陈旧的表演内容,更加丰富了舞蹈的动律变化,集中表现陕北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后的喜悦和欢乐情景。

    文革时期,民间艺术打入冷官停动十年,改革开放以后,“踢场子”这种民间舞蹈又恢复了它的生命力。现今在绥德每逢文艺活动,“踢场子”是最普遍而又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表演。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