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传统戏剧 > 洋县皮影戏
洋县皮影戏的基本内容
洋县文化馆
洋县民间皮影(灯影)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综合性民间戏曲艺术形式之一。其表演形式与木偶相似而不相同,它有戏箱轻巧人员少的特点,每个班社5—6人即可演出一本戏。艺人分王为四大类:一、签手,二、拦门,三、笛手,四、坐槽,以上称其为“四柱”。他们大都一专多能,吹、敲、拉、弹、唱,门门精通。操作影人的签手兼唱,敲鼓的拦门兼胡琴伴奏或碗、板敲击;吹笛子的兼唢呐、海笛;坐槽的兼伴奏胡琴等。
被签手所操作的影人为牛皮或驴皮制作,影人角色分生、丑、净旦四大行当,雕刻精致,造型逼真。影人肩部用一竹签支撑其全身,双手处各有一根签子,签手通过这三根签子操作,使其影人表演走马乘船,战地斯杀,以及行走坐卧等动作。另有用牛皮雕刻的宫殿、帐营、亭台楼楼阁、车马轿船以及花鸟虫鱼和飞禽走兽等布景道具点缀其中,色彩鲜艳,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演出形式简单,所到之处就地取材。一张方桌上放置一台拌桶,四角用竹杆或栓子搭建一个小舞台,台口张起生丝制成的“亮子”(纱幕),后面点燃油灯,通过光线投影原理,将其近贴于“亮子”上的影人呈现给观众。签手根据不同角色操作其动作,加至优美地旋律和婉转缠绵的唱腔,高台教化,寓教于乐,很受群众欢迎。
洋县皮影戏的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它包括唱腔、呤诵调、击板和曲牌四部分,它的唱腔有规整的一板三眼的“慢板”,有一板一眼的“二六板”,又有板无眼的“紧二六”,还有无板无眼的“滚白”等。唱腔中的数板和部分韵白属吟诵调;击乐有闹台锣鼓、板头击乐和动作击乐。曲牌音乐包括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从音乐本身规律看,它与关中道情、户县灯碗腔以及商洛道情在板腔骨架结构、旋律音型等方面有着内在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吸纳了汉中音乐音调以及汉调桄桄戏中的某些击乐鼓点和民间乐曲中的个别唢呐曲牌,然后按自己的语言特点和戏曲需要加工改制。洋县皮影腔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演变,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调和板式,使其具有浓郁地地方特色。
洋县民间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花柳林》、《竹林会》、《葵花镜》、《蛟龙驹》、《九连珠》、《诛妖剑》、《洞庭源》、《红莲灯》等,大都是人物众多,故事情节曲折的传统戏,以叙述故事见长。历史题材方面的剧目也占一定比例,如《昭君和番》、《秦段争亲》等,同时也上演一些反映旧时代生活的小戏,如《当柜箱》、《女贤良》等。
洋县民间皮影戏所演剧本与流行于汉中区域的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等剧本几乎无一相同,即是剧目名称相同,其内容和唱调却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唱腔的板式和旋律。因此,洋县皮影戏不仅有它的地域性亦有它的独特性。
洋县民间皮影演出剧目内容有汉代以前的剧目26本,汉至晋41本,唐至五代39本,宋代27本,元代16本,明代44本,清代24本,共计217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