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传统戏剧 > 同朝皮影戏

同朝皮影戏的历史渊源

大荔县文化馆

   同朝皮影戏是大荔、朝邑一带早期流行的民间小戏剧种,腔调为“碗碗腔”演唱。产生的年代无文献可考;相传有二,一曰为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时整天啼哭不止,于是少府用自己的身影止住了太子的啼哭,后秦始皇令雕刻师仿照人的样子雕成各种形状的牛皮人的窗前表演,以逗乐皇子。二曰相传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为引太子玩耍,把桐叶剪成人影,在灯光的照耀下映在窗户上,嬉戏取乐。据晋代千宝的《搜神记》、宋高承的《事物记源》记载,当时均有影戏出现。又据《朝邑县志》、《沙苑志》、《重修华县县志稿》载:“时腔即碗碗腔,来自同(今大荔)朝(朝邑)一带”其名称来源传说有二,一说主要节奏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另一说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名“阮儿腔”。到明末以来逐步发展,清乾隆年间各种唱板已基本齐备,并广为流传,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之一。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