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传统手工技艺 > 陕北窑洞建造技艺

陕北窑洞建造技艺的项目简介(图)

宝塔区文化馆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山大沟深,万壑纵横。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而这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

    中国人向来把新郎、新娘结婚后第一晚的同居叫“入洞房”,并且将人生最幸福的事也概括为“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的佳话。这充分说明了陕北窑洞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久远而深刻的历史意义。陕北是人文初祖的发祥地,轩辕黄帝的陵寝在黄陵县,黄帝时期,人类就是穴居的。陕北窑洞的历史与人类文明是与生俱来的,那是彪炳千秋的产物。

    《易·系辞传》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博物志》云:“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说明窑洞从原始穴居发展而来,有悠远的历史渊源和浓厚的文化积淀。陕北曾称“鬼方”,是取其“荒凉落寞、绝少人烟”之义,就与这里的生态环境、生存环境戚戚相关。而陕北又称“土方”,也是与他们得以生存居住土穴息息相关。土方意即“住在土穴土窑中的人”,而陕北恰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所有者,黄土也。先民们取“土方”为方国之名就是顺利成章的事了。窑与土有关,与黄有关。黄土是窑洞的物质基础。在陕北,与“黄”联系的有黄土、黄河、黄帝。黄帝与黄土高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司马迁称他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联系到五行,中央为止,只能说明黄土在居住中的伟大贡献,因而衍出土和黄在方位文化和色彩文化中的信仰来。

    陕北窑洞主要是适应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下产生的特色建筑。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也选择了窑洞。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辩证法则,似乎隐藏着不可言破的玄机。在我国先秦历史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建筑居住形式的就是窑洞居室。徐仲舒先生在其《黄河流域穴居考》中指出:“陶与窑洞,古谓陶今谓窑,穴是窑洞,复是半穴居”。所以“陶复陶穴”标示的是以“减法”营造的现代土窑的出现。“陶”通“掏”,因掘而成洞,故又通“窑”。“陶”“窑”皆从“缶”,即今之窑洞。“复”更明确了是从山坡往里掏成的窑洞,有人说,“复”还表示双室连成的“吕”字型窑洞,即今之套间。这更合于焦循《孟子正义》中所解“营窑当是相连窟穴”之说。由此可见,窑洞是古代先民最早的居住形式。而且“吕”字布局早在父系氏族后期的尧时就出现了。

    窑洞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俗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土窑、接口窑、砖窑、石窑等主要类型。土窑是陕北窑洞的原始形态,冬暖夏凉和省料省钱的特点符合了贫苦陕北人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石窑已逐步取代了土窑,这些被称为“百年老窑”的历史陈迹诉说了曾经的艰难与辛酸。延安,是新中国的摇篮,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岁月里,党中央曾经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延安的土窑洞成了中国革命的总后方和指挥中心,经历了十三个春秋,革命由延安走向全国,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延安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一个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窑洞。陕北窑洞是历史的见证。石窑的精华集中于姜氏窑洞庄园,它磅礴大气,建筑设计巧妙,施工严密,布局合理,成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砖窑适合于煤炭富足而石料缺乏的地方,但其使用寿命相比石窑要逊色许多。而薄壳窑则是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

    陕北人在不断改变着窑洞,窑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陕北人,陕北人离不开窑洞,窑洞也离不开陕北人,在这块贫瘠土地上生活着的陕北人,在窑洞的废兴变化中创造了具有陕北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人。陕北文化有黄土的深厚,也有大漠的宽广,还有黄河的奔腾,更有长城的威严。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黄土高原上星罗棋布的窑洞,似满天星斗点缀在沟、梁、塬、峁之间,是陕北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识利用改造黄土的智慧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土窑洞大量废弃,接口窑开始“退役”,石窑、砖窑随之兴旺甚而高楼大厦争比高低。这说明陕北的窑洞建筑艺术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它一直是黄土高原人最佳的居住选择。“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这是世界建筑界对中国窑洞的赞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