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专著 > 优秀论著

民主改革与西藏非物质文化的变迁

西藏日报

   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对而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它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自然科学、宗教、艺术、语言文字、风俗等。西藏非物质文化是青藏高原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由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主改革前西藏非物质文化发展处在停滞状态

  历史上,西藏曾经历了比欧洲中世纪还要落后、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叶。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严重限制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使西藏文化日益走向没落和衰败。西藏几乎没有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设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占总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占有着西藏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和文化教育资源,垄断着西藏的物质精神财富,文化艺术只供少数上层僧侣和达官贵人消遣。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他们连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毫无保证,根本谈不上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人们丧失自身的自主意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西藏社会文化的正常发展,使藏民族文化陷入了自我封闭、萎缩、凋零的境地。广大民众没有人身自由,缺乏起码的生活资料,生存状况极差,所以对文化的精神需求极少,更缺乏文化创造的热情和活力,从而严重影响了西藏文化的发展。

  195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极端腐朽、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完成了西藏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深刻改变了西藏人民的命运。广大农奴和奴隶在政治、经济和精神上获得了翻身解放,成为保护、发展和享受西藏文化的真正主人,使西藏文化成为人民的文化,并为西藏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文化艺术的主体地位和服务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文化事业开始逐渐起步。民主改革的胜利完成,使西藏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社会发展的飞跃,开创了西藏历史的新时代。

  二、民主改革揭开了西藏非物质文化发展新篇章

  民主改革是现代精神文化进入西藏的起点。1959年后,在党的领导下,现代文化教育在西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最能反映民族精神的民族文化也在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下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1965年以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内容涉及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有效维护了西藏人民在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益,促进了西藏非物质文化的发展。

  1、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高达95%。西藏现有小学860所、普通中学93所、普通高中22所,有本专科院校6所,还有中等专(职)业学校10所。西藏西藏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其中70个县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文盲率下降到2.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4%,初中入学率达98.5%,高中入学率达63.4%,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26.7%。

  这些成绩得益于民主改革后国家对西藏教育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倾斜。民主改革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西藏教育事业,各项助学政策覆盖西藏各级各类教育,各族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从1985年开始,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2007年率先在全国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2012年又率先在全国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开启了西藏免费基础教育的新时代。

  20多年来,全国先后有20个省、直辖市的28所学校开办内地西藏班(校),有53所内地重点高中、90多所高等学校招收西藏籍学生,累计招收初中生36677人、高中(中专)生30370人、高校本专科生1.2万余人,为西藏培养输送了1.8万余名各级各类建设人才。目前,内地西藏班在校生总数18640人。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2011年统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6508人,其中,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技术人员达31487人。一批博士、硕士、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推动西藏发展的生力军。

  2、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得到极大发展

  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西藏实行藏、汉语文并重,以藏语文为主。目前,所有农牧区和部分城镇小学实行藏汉文同步教学,主要课程用藏语授课。中学阶段也同时实行用藏语和汉语授课,并坚持在内地西藏中学开设藏语文课。在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考试中,藏语文作为考试科目,成绩计入总分。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政府包括政府所属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和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程序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审理案件,法律文书也使用藏文。各单位的公章、证件、标识以及机关、厂矿、学校、车站、机场、商店、宾馆、餐馆、剧场、旅游景点和体育场馆、图书馆等的标牌和街道、交通路标等均使用藏、汉两种文字。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自1959年建台以来,始终以办好藏语广播为重点,目前共开办有42个藏语(包括康巴语)节目(栏目),藏语新闻综合频率每天播音达21小时15分钟,康巴语广播频率每天播音17小时50分钟。西藏电视台卫视频道开播后,专门开设藏语频道。2007年10月1日藏语卫视实现了24小时滚动播出。目前,西藏有14种藏文杂志、10种藏文报纸。

  藏文于1984年实现了信息化处理,并开发出与汉英兼容的藏文软件操作系统。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于1997年获得通过,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

  3、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1980年召开的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形成的《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明确提出,要认真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重视使用藏文藏语,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西藏自治区在学习和落实《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精神时,进一步提出对于西藏传统的文化遗产,要加强收集、抢救、整理、研究和传授的工作。

  2010年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扶持优秀藏语文图书、音像制品出版,加强西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不懈努力,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整理出版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作为重点科研项目予以资助,现已搜集300余部,整理出版藏文版62部、汉译本20多部,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格萨尔》成功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藏现已建立省、地、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形成了自治区、地(市)、县三级普查工作联动机制和工作网络。通过普查发现,西藏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06项,其中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61项,52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 222 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4名,自治区级民间艺术之乡19个。西藏自治区已经完成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等十大集成志的编撰。国家重点支持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校勘项目已经完成,有西藏古代社会百科全书之称的苯教《大藏经》得到了系统整理,并全部出版。西藏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族的传统节日确定为自治区的节假日。

  三、结语

  综上所述,西藏非物质文化发展取得的骄人成绩,离不开党和国家对西藏工作的亲切关怀, 离不开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西藏非物质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我们可以看到,相比民主改革前,西藏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要前进,社会要进步,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今天,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志不动摇,才能继续推动西藏实现现代化、推动西藏经济建设、推动西藏非物质文化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发展。(靳海波)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