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专著 > 优秀论著

苗族独特的丧葬文化——以雷山县永乐镇西部加勇苗族社区为例

中国苗族网

  一、加勇苗族社区的范围和苗语中对死亡的若干解释
  
  加勇,也称欧勇南。位于雷山县永乐镇西部。该社区有十多个自然寨,即加脑、加勇、场坝〔苗语称东格〕、鲁浪、麻山、也的、排吉、羊乌、党农、和平〔苗语称为欧溪〕、也干、高洞〔苗语称为拜帝〕、中寨〔苗语称为氧告〕、排告、脚牛、长田坎〔苗语称港里带〕、氧拜你等自然寨。以上苗寨的名称大多是苗语音译。该社区是以短裙支系苗族为主体居民。故本文着重探讨短裙支系苗族的丧葬文化。以下简称苗族丧葬文化。由于地理及历史等因素,加勇社区的苗族丧葬文化,自有很多独特之处。苗族人士也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而关于死亡,加勇苗族社区却有多种说法:一;‘达’,相当于汉语说的‘死’。二:‘刚’,‘刚么’,类似于‘亡’。带有诅咒,痛骂之意。对于与自己仇恨很深的人或坏人的死,才用此词。三:‘木录’,意译为老去。四:‘阿辉阿萨’,意译为创造财富。指老人去世后会其灵魂保佑阳间的人荣华富贵。该词是亲友安慰死者家属时常用。五:‘放方’,意为离开人世。六:‘先布’,意译为做梦。是指英年早逝,而其亲属不愿称其死为死,而称为做梦。之后,家人谈到该死者时,也不叫其名字。而是用‘答先布’来代替。七.“郭议”。意译为睡觉。而委婉地表示死亡。一般是对自己血缘较近关系密切的人士的死就用此词。八;“骨”。对于好吃懒做人的死亡用此词。带有戏疠之意。九:“钩琼钩充”,对于罪恶滔天的人的死词。带有幸灾乐祸之意。十:“钩毒”。意思和“刚模”差不多。十一:“菊辖菊闹”。相当寿终正寝。­
  
  二、苗族丧葬程序
  
  一:洗身穿衣。老人去世后,其亲属用热水为其洗身,然后给他〔她〕穿上寿衣。移至堂屋停放。便于人们吊唁。在灵床前摆放一张桌子,用米升盛满稻谷放在桌上。孝子手持烧好的三根香〔苗语称为鸯,传说是亡灵的粮食〕向死者磕头三次,然后把香插在稻谷上。并烧几张钱纸。此后,直出柩前香不断替换,不能熄灭.煮一点米饭用白布包好,称为克格那,即包午饭。没有包午饭前,在主家是不能吃饭的。二:报丧。把死者移到堂屋后,放鞭炮和铁炮,向世人宣告家有丧事。社区的人们闻讯后自发前来守灵和帮助料理丧事。即使与主家有矛盾也不计前嫌,不遗余力地帮忙。三:择日。请先生选择一个利于主客的日子为安葬日。苗族人最忌用酉日。认为酉日太猛,不利于平安。日子选定后,分派若干人去向正亲正戚们通知丧讯,并告知安葬时间。四:制备棺木:若死者年龄不是很大或者家庭经济困难,一般都没有预备有棺木。待人去世后,才砍自家的杉木,邀请几个木匠制作棺木。在这种情况,木匠们一般不收工钱,最多收少许礼信。若死者是已婚女性,其棺木要做得大一些。尤其是棺盖之雄头要高要厚。这一方面是尊重母亲,也预防娘家人说三道四,这是舅权的一种体现。五:“他拜仪式”。由巫师主持。主家、女婿各出一只鸡,血缘较近的宗族筹集少量钱米。巫师念念有词,告诉死者:“你一个人独自去阴间,不要把阳间的灵魂也带走”。举行“他拜仪式”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减少灾难,健康长寿。六:吃离别饭。由死者的亲属在出柩之后,上山之前在灵柩旁陪死者吃饭。通常是三五个人陪吃。陪吃时,在灵柩前摆放一个碗一双筷几片肉。表示死者与家人最后一次吃饭。七:选地和挖墓穴。死者家属及寨老一道去选一个风水宝地。苗家人选地很少看风水书籍,自有一套评判标准。选出地之后,由一长者用几粒米洒在地上。并告诉死者:“×××,这里是你的打溜队仿,是你的打农队哉,是你花重金所买,是你安居之处”。八:送葬。送葬前,先用两根大杠架在灵柩两侧。用几根棕绳把大杠与灵柩固定好。在灵柩两头捆绑两根子杠。另外用长几十米两根大棕绳捆灵柩。每根大绳的一头捆在灵柩一侧,一头则留给众人拉。捆好灵柩后。由巫师发丧,旨在于抬灵柩过程中平平安安。送葬时,由一老人在最前面不断纸钱。苗语称为“麻贡”,即买路。几百人在前面拉大绳。十几人在后面抬灵柩。若干个芒筒卢笙队在后面吹奏芒筒芦笙。而正亲正戚们则不断放鞭炮和铁炮。在道路平坦的地方,拉绳和抬棺的人可自由开玩笑。而爬陡坡时,拉绳的人必须团结一致用力往上拉,而抬棺的人则用力往下拉。总管在一边喊口号:“透勒!敢机透勒!”拉绳的人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一拉一放,一放一拉,反反复复。一会有儿把抬棺的人及灵柩拉上坡去。这过程有点像拔河。不同的是拉绳的人必须团结,而抬棺则要有很强的体力和智力。把灵柩送到墓穴旁,先把孝子的外衣放在地上,才把灵柩放下。孝子跪在地上,双手合十齐,三鞠躬并说:“多谢三亲六戚,老老少少不辞辛劳把我家老人送到山上!”。众人齐呼“快起快发”,既接受主人的感谢又祝愿好运早日降临主家。众人帮主家搬石头便于砌坟,又在墓地旁跳芦笙。九:下葬。坟穴挖好后,众人员把灵柩放进墓穴。孝子把死者的遗体放正,整理其衣物。用瓦片垫死者头部。拿装有芭芒草的竹筒盛一点泉水给死喝。把死者生前常用的一些工具像征性的交给死者。在这一过程,由一亲属手执伞遮死者面部,不让阳光照射。众人帮助把棺木盖好。孝子用宝剑在棺盖两头两侧各砍一,每砍一刀告诉死者所砍之处分别为日出日落大门小门的方向。砍棺完毕,孝子跪在棺盖上,告诉死者:“你把我养大,今天我把你安葬。”然后,东西南北各挖锄。孝子起身后众人齐力把坟砌好。在这一过程,放铁炮,吹芦笙。十:喊魂回家。安葬死者的第三天凌晨,家属捉几条鱼,邀几个几个兄弟到坟边喊坟。先,在坟边烧火。并叫死者的灵魂来烤火。又烧鱼给灵魂吃。事毕点燃一束香叫灵魂回家。途中不断对灵魂说“***木在木,木在木”。到岔路口须跟灵魂说清楚。在路上遇人也不问。担心灵魂害羞。持香者不准回头。事先安排有人在家守候并关好门。喊魂队伍回到家门口时,持香者就问在家的人:“×××来到家没有?”屋内的人回答:“到了”。持香者又问:“他〔她〕什么来?”屋内人回答:“他〔她〕德飞德善劳〔意为带荣华富贵〕”。于是把大门打开,把香插在神龛上。表示灵魂到家。
  
  三、把死者安葬十多天后要举行“送饭吃”仪式
  
  苗语称该仪式为“把那努”、“巴欧髓你后”、“德那恰年拟”。类似于山外的追思会,但又有所不同。苗族的传说人死后有三个灵魂。一个在坟边。一个在家。而有一个灵魂要到阴间的“堵阿吹,在八浓”去跳芦笙和铜鼓舞。去目的地路途遥远。途中有一个叫“派黑”的怪兽。假若不及时送饭给亡灵吃,他〔她〕会饥饿无力而被怪兽吞吃,十分可怜。更严重的是途中有九叉路口,若没巫师引路,亡灵就难以走到“睹阿吹,在八农”,来世就不能投胎成人。故要邀请巫师及亲友来送饭。一般亲友们都带糯米饭、鸡、鱼、水果、肉等礼物。仪式有几个步骤:一巫师把死者的生平事迹、功过是非、死因病因等编成歌唱出来。二:吃主家的饭。巫师代表死者交待家人一些家事,并说不要过度悲伤,须搞好劳动生产。三:引路。巫师引导死者过冷坳、氧麻牛、加配、麻鸟、草平、榕江、柳州等地。亡灵要走的路是沿着祖先迁徙的路线往回走。若死者系某领域知识精英或技术精英的过“党樟厘”关卡时,须拿一只鸭与阴间守关人员谈判〔苗语称为棉党樟厘〕才能通关。三:巫师把亲友们带的礼物逐一“良丹”给死者。“良丹”时,死者的儿子和侄子们陪吃。巫师代替死者唱歌逐一感谢前来送饭的亲友。“多系姆大录,多系姆拉娃,到德姆娘,…………”祝福亲友们平安幸福,前途美好。四:清八农.邀请亲友们代替他们家的已故老人的亡魂喝酒。五:巫师代替死者与亲友们互唱离别歌。还没有唱完,亲友们已泪流满面。六:著牛道。巫师两手各持一根板凳,有节奏地互相敲击。亲友在后面跳。七,:巫师把亡灵送到远在东方的“堵阿吹,在八农”后,就唱告别歌给死者。再铁心肠的人也会嚎啕大哭。整个仪式一般需要十多小时。故巫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遗憾的是整加勇社区只有三个巫师能够做“送饭吃”仪式了。并且年事已高。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口传心记,对于传承有一定的难度。几十年后,该社区还能否进行“送饭吃”仪式实在让人忧虑。­
  
  四、苗族丧葬“德殿扬”仪式
  
  苗族在死者离开人世二十七天或二十九天要为其举行“德殿扬”仪式。“德殿扬”就是带去走亲戚的意思。在苗族传统观念中认为,死者是男性的,其灵魂跟其儿子。死者系已婚女性的其灵魂跟儿媳。在没有举行“德殿扬”前,儿子〔儿媳〕不能去亲戚家做客。若有要事非去不可,就快去快回。因为在这期间对方家的已故老人的灵魂不许新亡灵进他们家,只能门外等候。很可怜的。若不得以,在客人家吃饭就拿一点酒到门外祭一祭。“德殿扬”后,亡灵就拥有“通行证”方便自由。一般选择关系最密切的亲戚作为走的对象。走时须备一定数量的糯米饭、米酒、肉等礼物。点燃一只香对灵魂说“×××今天我们去×××家做客”。一般两个或四个人。持香者走在最后,且常告诉死者走亲团路过的地方。走到亲戚家时告诉死者“我们已到亲戚家了”。亲戚家邀其家庭成员来设拦门酒迎接“走亲团”,表示灵魂“走”到亲戚家。吃饭时,插一根香,盛一碗饭,一碗酒,几片肉,置一根板凳,表示亡灵与众人分享盛宴。亲戚家的家族还邀请“走亲戚”队伍去做客。住一两天之后就回家。离别时对亡灵说“×××,我们回家去,去我们自己家我才‘涛欧调度’多木”。〔注:涛欧调度意为烧火热水〕。亲戚及其家族回赠糯米饭、肉、若干挑稻谷给“走亲团”并一起护送亡灵回家。整个过程不能让香熄灭。回到家后,把香插在神龛上告诉死者回到家了。一长者用亲戚赠送的礼物祭给亡灵,希望他〔她〕好好守护家园,保佑子孙安康幸福。在某些情况下,没有亲戚愿意接纳亡灵去“走”。或主家不想打扰亲戚的就在即将满月时带亡灵去赶场。在赶集日早上对亡灵说:“×××我们去赶场去吧”到集市后,在饭馆买一份饭菜,祭一下亡灵。回家时也喊亡灵回家。整个过程不烧香。“走亲戚”或“赶集”结束,整个丧事就全部结束。家人开始新的生活。­
  
  五、苗族丧葬的礼节
  
  一:离不开芒筒芦笙。在丧葬期主家和客人都吹奏芦笙追悼死者。苗语称为“补你哪录”。吹奏的原因是:〔一〕,芒筒和芦笙是苗族同胞生活的一部分。苗族人又认为在阴间有“打杆队牛”即芦笙场。阳间的人吹奏了,死者在阴间拥有芒筒和芦笙。才能够快乐。〔二〕,芒筒和芦笙声音宏亮,让主家少冷清些。〔三〕,芒筒和芦笙有很多丧葬调,可以表达人们的哀思。在丧葬期,每次吃饭前要吹奏一下,才能吃饭。在进客当晚人们则通宵顺时针绕棺跳芦笙舞。送葬时也吹奏。到坡上后仍然跳芒筒芦笙舞。下葬时也吹。客人向主人告别时以吹芒筒和芦笙的方式告别。只是不同的时间段吹的曲调有所不同。主人和客人吹的曲调又有所差异。二:祭牲。苗族传统观念认为死者在阴间需要猪和羊喂。更需要水牯牛到阴间参加斗牛比赛.同时也需慰劳前来治丧的人员。故需要宰杀猪和水牛、山羊。杀水牛祭亡灵是苗家最高规格的葬礼。往往是经济实力雄厚或人丁十分兴旺的家庭才在葬礼中杀水牛。选水牛是非常讲究的。要求“雾沙雾水”,即牛之五官没有缺陷,‘献’没有差错,四肢正常。否则会给主家带来厄运。杀水牛时前,用白纸制一个有铜鼓图案的,苗家称为“游把”的头饰给牛戴。把牛拉到斗牛场游一圈。然后鸣枪三次。才把牛杀了。把'游把'高挂在粮仓上永久保存改革开放后,加勇社区饲养水牛少之又少。就罕有人家在葬礼中宰杀水牛。该社区正统的短裙支系苗族也不杀黄牛祭奠亡灵。认为杀黄牛会“析克”,会使亲戚关系淡化。猪则不可缺少了。所杀的猪大部分由主家自备外,往往其女婿和外子、内子等亲戚赠送给主家。而没有抬猪而关系又密切的亲戚则赠送山羊。上世纪九十年代山羊价格暴涨之后,就很少有有人赠送山羊,而改送小猪或若干斤猪肉。对于赠猪者主家要回赠该头猪的一支带尾猪腿。若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他所赠送的猪没有杀。可用其它没有尾巴的猪腿代替,但要向客人说明清楚。否则客人要么生气要心灰意冷。说明后客人也会予以理解。对于赠送其它礼物的客人,主家也适当的回赠。向主家赠送猪羊等礼物,是对死者的尊重,更是对主家在治丧过程中造成的巨大经济负担予以援助。而回赠礼物则是一种感恩。三:舅公礼。若死者系已婚女性。需砍一只带有尾巴的猪腿给舅家。该猪腿的规格为:〔一〕:本次葬礼所宰杀的猪中最大的一头的一腿。〔二〕砍该猪腿时必须以猪肾的中间为中线。即该猪腿必须有半个肾。若对方认为,家属对死者及娘家尊重足够,收到猪腿后会把猪尾连带一两斤肉砍下回赠给主家。并说:“以后我们世世代代通婚,双方都人丁兴旺荣华富贵”。若对方不砍回猪尾,就表示对方不想与主家继续通婚。这样双方的关系也就就淡化。假若主家不给舅家赠送带尾猪腿,会受到舆论的强烈谴责。从此舅家也不认这门亲戚。这是舅权的又一体现。苗语称为“溜多睹鞑内”。四: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悼念与尊重,主家当年不能办其它喜事如起房等。改革开放前,三年内男不婚女不嫁。现改为一年。五:在死者死后至没有安葬前是不能洗脸的.
  
  六、苗族丧葬文化所折射出的精神
  
  一,尊重生命。二,团结友爱,构建和谐。在加勇社区丧葬中,很早就打破民族与宗族的界线。在治丧过程中,程序繁多,需要投入很多物力人力。若没有团结一致根本无法完成。而加勇苗族社区自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比较完善的治丧体系。设有内外总管、厨师团、炮手、饭匠、灯光、打井队、财务、迎宾、上酒、收洗等。主家全权委托给治丧团。治丧团无偿服务且责任心极强。治丧团成员大多包含苗汉民族很多家族的成员。社区内各自然寨都有不成文的规定:每户家庭需向主家赠送一挑柴和若干蔬菜。拉灵柩的大棕绳和大杠往往由几个自然寨的群众自筹资金并投工投劳制造。并有专人管理。苗汉文化互相影响。如在汉族的葬礼中也吹芒筒芦笙。而苗族的葬礼中也吹唢呐〔俗称八仙〕。互相交融又保持独立。三:尊重祖先,怀念祖先。苗族由东方迁徙到黔东南。很多礼仪仍然按“勾工务尼”定下的古礼来操作。苗族老人的愿望是死后灵魂能回到东方故土的“堵阿吹,在八农”去。四,对未来充满憧憬。苗家人在历史上多灾多难。总是希望明天更加美好。在葬礼中也自然也不例外。苗族人相信祖先庇佑自己。五:感恩。老人对自己有养育之恩。除了在他〔她〕有生之年孝敬以外,其死后也好好照顾。使其得以安息。当然加勇社区的丧葬文化也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如以前守孝期为三年改为一年等。该社区丧葬文化的“吹芒筒芦笙”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该社区的芒筒芦笙队常应邀到山外演奏。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兴社区经济有很大的作用。(姚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