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专著 > 优秀论著
对汉调桄桄音乐的调式体系研究
唐瑜君
“吃面要吃片片子、看戏要看桄桄子”。这个谚语至今在中国的陕西省汉中地区还可以听到。此谚语据说已经有一百年以上的说法。
陕西汉中地区,位于秦岭、巴山、汉江上游地方,北面与秦岭、关中相接,西面与甘肃南部相邻,南面与巴山四川相连。现存桄桄剧样板的没中市、南郑、洋县地区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汉调桄桄这种戏剧,曾经盛行于该地区。桄桄戏在历史文化艺术活动中,无疑是本地区主要的精神娱乐文化活动形式之一。
一、汉调桄桄的概况
(一)汉调桄桄剧种
汉调桄桄是一种梆子声腔剧种,盛行于汉中地区。汉调桄桄,是明万历年前的“秦腔”传入汉中后,逐步融入当地的语言、民俗、文学、民间音乐、民风等综合因素形成的既有秦腔特点,又不是纯正秦腔的派生剧种。从《汉调桄桄音乐》一书中讲,有三种传说:一是元代有个蒙古族亲王,因犯罪被朝廷贬谪到汉中,当时随身带来了一帮人,这些人就是当时的戏班,他们唱的戏种,经后来的演变,便形成了今天的汉调桄桄;二是明代万历皇帝有个宠妃,她是洋县江坝人,皇帝为了对妃子的父母在家养老,专养的一个戏班,这个戏班经后来的演变发展成一种桄桄戏。三是秦腔剧种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汉中后,逐步形成的桄桄剧种。这些说法都需进一步考证。
1.地理因素
陕西汉中地区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地区。包括秦岭山脉腹中与南坡的广大地区。其中汉中、洋县、南郑是处于汉中的小盆地及汉江河谷地带,文化的特征主要是具有秦、蜀、鄂、甘的综合文化特征。在一百二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先祖的活动足迹。由于它处于民族交融交汇的特殊地区,文化习俗呈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各种民间小调、川音、酒歌、汉调、秦戏、秦歌等民间文化活动互相交流,使这里的艺术活动、娱乐活动、艺术产品呈现出北南结合,东西渗透,互为感染,形成了多元文化结构因素。如陕南的民歌与湖北、川、贵的民歌有极为相似相近之处。从调式到旋律,乃至内容都有相近之处。首先可以肯定,汉调桄桄是受到外地文化影响的剧种。
2.历史因素
汉中地区,在古代便是农耕文化发展较快的地方,这里的历史上,有过不少杰出动人的故事和文化发展的事迹。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商之地,生命栖息之地,西南交通的枢纽。也是中华文化文明发祥地之一。
随着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交融增加,南来北往的人的信息增大,从战国时期至今,文化的氛围特别浓,各种文化现象,无疑给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汉调桄桄,约在明万历年前产生。现根据出版物《汉调桄桄音乐》(南郑县文物局编)、手抄本《钵中莲》中记载的相关资料和实地情况考察,初步认定汉调桄桄的发展限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形成期、盛行期、衰败期及保护工作阶段。
形成期。据《钵中莲》中记载的“西秦腔二犯”,指秦腔的一些唱腔在明万历年间以前传到南方各地,特别是传遍了陕西,汉中市、洋县、南郑以及其他地方也有广为唱秦腔戏的情形;民间大都以自乐班体,自娱自乐的形式唱秦腔,大到整处大戏,小到秦腔的片断,可以说是到了家喻户晓的状态。这个阶段,也就是十四世纪初,兴起了汉调桄桄戏。据洋县志载,在明洪武四年(1364年),建成了城隍庙,结构为一楼三台式戏楼。这标志着桄桄戏进入了盛行期。
盛行期。据《汉调桄桄音乐》书中讲,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大批当地艺人有固定的演出、居住场所,汉调桄桄形成了自有的风格及乐社标准,已经不是原来原始的秦腔植移,而是从艺人的成长、竞赛、剧目以及表演方式,作了大的发展和出新。如艺人代表有双赛班申祥麟、江东班姚锁儿、范小惠等。他们为汉调桄桄的形成作了大量的贡献,也是标志性人物。
汉调桄桄的进一步发展。据《汉调桄桄音乐》讲,清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年-1908年)办了有二十多个科班,在洋县、城固、汉中、南郑等地方,分别以“同”、“庆”、“海”、“天”、“顺”、“忠兴”等为名。到了光绪末年,演出的班社竞达四十多个,演出的地方已经远远超出汉中地区,已达到甘肃、四川等地。由于汉调桄桄的内容不断的发展,艺术水准不断的提高,在风格及创作、表演的创新上,吸收了川剧、汉剧、晋剧、地方民歌、唐朝音乐、昆曲的音乐风格,在旋律上既有秦腔的基础,又增加了表演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手段,极大的发展和推动了桄桄音乐和唱腔的发展,在调式、调性上也有了新的色彩。
汉调桄桄在这个阶段,也造就了一批自己的剧作家,创作了一批剧目,演出的内容除原有的剧目内容外,还有贴近生活,大家喜欢的剧目。如洪武年间,城固何炯若,根据石门隐士粱演的小说改编的《芙蓉剑》(又名《孟丽君》),清末秀才何清真根据二十四孝创作了一批剧目,又如:岳亮写的反霸戏《濂河玩景》,反吸毒戏《阿夫蓉》等,在创作上超出了其他任何阶段。桄桄戏在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喜好,空前普及,诸如:“吃面要吃片片子,看戏要看桄桄子,”的谚语便出于此阶段。
就在汉调桄桄发展的热火之中,形成了两大艺术派别:东路桄桄戏,西路桄桄戏。这种派别延长至今,仍然有这样的说法和分法。
这两个派别各自在演唱的发展中都有自己的绝活,在群众的生活娱乐作用上,给人民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对桄桄音乐剧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衰败期。由于各种因素,在20世纪上半页,外敌的侵入,战争的爆发,自然灾害,使经济陷入萧条、大多数人民生活困难,民不聊生。人们正常的生活难以保证,更谈不上看戏了。许多班社娱乐组织,相继解散。民间艺人也不断去世,没有去世的人有的还流落街头,成为乞丐之人,景象惨然。稍微年轻的桄桄戏艺人也都不再唱戏了,重谋生路。这种社会环境,对桄桄戏的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
据调研。虽然在困境中的桄桄戏社团,相继倒闭、关门,但还有一些忘我的人,坚持演桄桄戏。当时仅有六七个班社,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走街串乡,以搭台演出挣得微薄的收入来养团,坚持桄恍艺术的追求。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庚子(1870~1941年),方玉亭(1872~1933年)、王五德(1885~1943年)、程海清(1887~1960年)、黄玉华(1890~1971年)任中贤(1890~1979年)、张文祥(1894~1948年)、孙太正(1895~1959年)、谢兴隆(1895~1964年)、杜文书(1896~1981年)、刘泰样(1896~1964年)、杨桂芳(1899~1973年)、王兴寿(1900~1960年)、赵洪润(1900~1975年)等几十位老桄桄艺人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
桄桄戏剧种类,由兴起到兴盛再到衰败是一个自然现象,我们要科学地、客观地去看待它的发展过程。
3.人文因素
汉中地区是一个河川、山谷纵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从古代到今天,这里都充满了各种文化氛围。人们崇尚精神生活的需求,是有悠久的习惯。如唱花鼓、耍彩船、放灯、闹元宵、跳端公戏、对歌、赛歌、夯歌、拉船调;琴棋书画,样样具备。
汉中地区包括三国文化在内的,各种遗址、文物庙宇上千处,对当地的文化影响较大,有很多文人骚客对之发生兴趣。由于该地区经济交流多,人口成分复杂,文化的多样性也是较为突出的现象,民俗受关中、蜀、渝、鄂、甘、豫等人文因素影响,因此,这里的生活习惯,是具有多种因素形成的。有些地方如今还保持着古老的习俗。如许多的民歌即像湖北,又像四川等。
桄桄戏种的产生,正是在古文化、近现代文化、多种民俗文化、外区文化、地方因素等影响下形成,对于它本身来讲,是秦腔剧的渗入和传播,是它主要的人文因素。
(二)汉调桄桄的现状
汉调桄桄的现状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历史上,汉调桄桄曾经在农耕时代,对汉中地区的人文精神生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是人民群众渴望的精神娱乐的艺术追求。为民族文化的发展,独树旗帜,是民族文化的根本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上半叶,走向衰败,这是一个真实的情景,不能不让人深思。作为一种地方民族剧种,它的发展现状,令人担忧。目前的现状更为困难。
上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下,由地方政府成立了相应的专业桄桄剧团,先后把一些戏班、团社进行整合,把桄桄剧种保持了下来,是一个务实并有效的决策。但由于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老艺人逝世。很多绝活、绝技已经失传。如:耍獠牙、吹面灰、吹腔、唢呐曲牌、丝弦曲牌开场锣鼓谱失传。对今后的传承与发展是一种威胁。
文化团体,人才逐步减少。演员队伍萎缩,青黄不接的问题严重存在。高水平的演员缺少。设备相应不足,这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
环境影响。由于当今社会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期,更多的人可能没有志向来从事这种职业。更严重的是观众、戏迷的缺失。电视、电影以及其他现代科技文化艺术项目的发展较快,人们娱乐多样化的需求变化等,对这种传统古老的艺术形式的需求,逐渐消失。
汉调桄桄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国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当前,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氛围呈现多样性,新的文化生活需求,必然导致多样性文化服务。中国政府提出非物质文化保护,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这因为,新的时代产生,必将消除过去时代。新的文化品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传统的文化往往是毁坏性的功能。但传统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根基,必须加强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根。
当前,当地政府已经着手对南郑县桄桄剧团进行扶持,培养学员,举行桄桄戏公演,对洋县助资,成立了木偶(东路桄桄)自乐班。整理剧目资料,排演新剧,对老艺人进行登记支持。这些措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要真正的保护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的一个难题。
二、汉调桄桄的保护与传承
汉调桄桄是以汉中地区的地方语言,加打击乐器木梆子而得名的一种以秦腔元素为主,并运用地方民歌小调、佛家音乐、道家音乐、昆曲、四川音乐及戏剧综合元素,形成的一种兼歌舞,唱、做、念、打文乐、武乐都有的戏剧种类。
我们首先要注重汉调桄桄音乐传统调式习惯的原始性保留。
任何一种文化的历史价值性展现,都是越原始、越古老的艺术越有价值。因为,历史的东西永远也是昨天的事情,它是一个永恒的固定格式,不可能回到昨天,针对历史价值来讲,不能有半点的改良和破坏。只能是保养和修复。
1. 原有的作品不能改编
对历史遗留的作品和民间资料,在乐器使用、演唱方法及板腔设计的原始性方面不能随意改动、变化。反之,便是造假。
2. 对已有的音乐资料调式,进行有效的整理和核实
加强它固有的调式体系研究,更好的挖掘原有的调式成分。因为,我们几代人传承的戏剧,肯定已有人为的改编和记谱的误差。因此,对于它的正确性和历史原始因素的承传,要深入的研究考证,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合理的结论。对于古老文化艺术实际,要保持原貌,这是一个很难做到事情,尤其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采取对现有的艺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寻访、采集,使出版物和现有的资料更加准确完善,才是真正的出路。
3.保护艺人
继续对现在的老艺人,做更多的传承性工作安排,把老艺人组织起来,对现有作品的资料,在一些不十分明确的观点上,让老艺人们给予指出和核证,对错误的观念进行有效纠正。
4.资料保护机构
建立专门的资料保护及相关机构。目前的资料的真实与否,正确性程度、原始材料多少,都应建立专门的资料库。包括艺人档案,学者观点、研究成果、现有资料等,必须加强细致的科目管理。
5.资料补救
加强对已经丢失、消失的资料进一步搜救,发现线索,为历史性、区域性的资料完善做好补救。
汉调桄桄的调式尽管是单一性的表现形式,但从它的文献及剧目资料的内容来分析,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元明清,近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劳动生活、人类爱情生活等都无所不有。做好传承与发展是我们重要的目标。
必须尊重传统剧目历史性的原始传承。因为,传统剧目是这个剧种固有的基础和根,在传承中既要有历史观,又要有鉴别的意识。必须—点一滴地传承,加快原始剧目的传承,已经成为一项紧要的工程。
汉调桄桄在调式呈现形式上,是单一性的调式成分。在表现宏大的题材方面,音乐调式的戏剧性动力缺乏,特别是作为一种现在还存活的剧种,我们必须立足于为当前社会服务,这就既要有保留原始,又要有发展的原则,要把单一性的调式因素,逐渐发展为多样性的调式思维,增加它的听觉效果,在唱腔的设计上,进一步丰富它的调性色彩变化。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因为,汉调桄桄仍然还活跃在今天的舞台上,必须丰富汉调桄桄音乐唱腔调式设计思路,要在原有的调式基础上,广泛地吸取中国多样性调式成分和元素,在调式发展方向上,可向多调性和混合调式发展,也可以向复调发展。在调式结构上进行改良,丰富多彩的调式模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调式观念,更好地为当代人服务。
参考资料
[1]《汉中志》。
[2]《洋县志》。
[3]《城固志》。
[4]《南郑志》。
[5]《汉调桄桄》,(南郑县文化文物局编)。
[6]陕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汉调桄桄资料。
[7]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的部分剧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