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专著 > 优秀论著
韩城行鼓及其自我保护
乌蓉
在2007年6月公布的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韩城行鼓赫然其间,成为25项民间舞蹈保护项目之一。它那独特的历史传承和地域优势,半游牧半农耕的文化融合特点,以及自诞生800年以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彼时彼地生活和民俗的变化而顽强生存的内在和外在样态,使它成为特有的广场艺术样式,具有民俗,审美,娱乐,祭祀,喜庆等多种价值,它和当地人民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血浓于水的血脉之情,从而具有“韩城名片”的美誉。
如同华县皮影包含折射着华州人的离奇人生,华阴老腔裹挟着老腔艺人的惊天歌唱一样,韩城行鼓挥洒着黄河子孙的豪迈喜庆和热辣之情。我们惊喜地发现,当某种民间艺术样式已经成为一个地域文化名片的时候,意味着这种文化样式被广泛认可。从其诞生之日起,它已打上了本地域文化的深深印痕。而这种地域民间艺术,因其生存发展的强烈渴望而强化了自觉的自我保护意识。韩城行鼓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证。
一、从韩城行鼓之演变看遗产的自我保护
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大约喻指把鼓挎在腰间,边行走边敲击之意。“挎鼓子”在韩城境内传布极广。“历史上,几乎大一点的村庄都有自己的锣鼓队,不论逢年过节,还是求神祈雨,总能听到激昂的锣鼓声。”
韩城行鼓历史悠久。据传,元灭金后,蒙古骑士在韩城敲锣打鼓,欢庆胜利,韩城群众沿街跟随竞相模仿,遂成为民间鼓乐。传统的表演,鼓手都要头戴战盔,腰束遮鞍战裙,击鼓时仰面朝天,成骑马蹲裆式,模拟蒙古骑士的神姿。即使在今天欣赏韩城行鼓的表演,仍能感受到这种超凡气氛:鼓阵排开,令旗挥舞,百鼓齐鸣,气势恢宏,酣畅淋漓的鼓姿,强劲刚烈的鼓点,似黄河咆哮,如万马飞奔。敲到得意处,鼓手们失去常态,如醉如痴,狂跳狂舞,醉舞醉镲是韩城行鼓的最高境界。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马背军乐的无敌豪迈,挥洒着游牧民族征战胜利后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韩城行鼓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祭神的鼓乐。这从其服饰的变化上可见其与时俱进的特点:鼓手们身上多了一件黄马褂,黄色历来是帝王之色,具有皇室气象,平日里受苦受难的庄稼人,只有在敲起锣鼓时,头顶坡式战盔,身披黄马褂,才能感受到做人的尊严,神圣之感油然而生,这时,在军鼓乐、祭祀乐敲击进行的过程中,鼓手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当家做主的感觉。如此,按老艺人的说法,一敲锣鼓就像换了一个人:跛子不跛,聋子不聋,风湿腰再敲都不疼,真所谓神灵附体,人神合一,“神”气十足。今天看韩城行鼓表演,你仍能从他们的鼓姿中感受到这股“神”气,这种“神”气,可视为儒家正统文化融入草原游牧文化的综合之气,主流文化之气——于自由放达无所羁绊中含有当家做主的自豪之情。韩城行鼓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充分汉化了,这是文化融和的过程,更是自我生存发展、自我保护的需要。
全国解放后,尤其是近些年,随着韩城行鼓外出表演与交流机会的增多,其表演内容更趋丰富,花杆队的引入是韩城行鼓的又一大亮点。鼓阵周围,几十位衣着鲜艳的姑娘,手执彩绸束扎的花杆,在鼓手旁摇曳舞动,在青铜与皮革的原始撞击中,加入婀娜的舞姿和翻飞的花杆,阳刚与阴柔相济,更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这种外在表演形式的变化,是韩城行鼓适应时代审美要求的体现,在不破坏原有恢宏阳刚表演之气的基础上,加入女子花杆队以形成刚柔相济,“声色俱佳”之特色,极大地满足了当代人的观赏心理,使这一广场演出形式增加了看点,成为声、色俱佳,具有多极观赏气象的民间艺术大餐。
韩城行鼓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生活的天然联系,其生命力体现在不断的丰富和衍变的过程中,正是其与时俱进的特点,使行鼓具有“活态”的因素。而这种因素,亦是其得以传承发展的根本要素。
二、韩城行鼓承载者的心理分析
我们知道,人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是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体现者和传承者,人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通过自身的口述、身体动作、观念等来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创造、交流和传递的过程。创造者与传承者是合一的、人与对象也是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传承人的要求也就更高。
如上所述,韩城行鼓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的本土化了,它已从最初的蒙古骑士喜庆军鼓乐的性质,演化为后来的当地社火锣鼓的一种,秉承热烈喜庆的特色并具有祭神的神圣感。热烈、喜庆伴随着发自心底的自由放达和豪迈之气,使其同时成为农家人自我宣泄的最佳方式,即此,“老到九十九,小到刚会走,都要试试身手。”于是,这种民间样式就有了传承的基础。从其传承谱系上看,不外乎:师传、家传、祖传三种,师传属于徒弟拜师傅的传授样态,“拜师傅”有被动求学的因素,徒弟因喜好某种技艺而求教于师傅门下,希求通过拜师掌握此种技艺或谋生手段;家传大约以主动授艺为主,掌握技艺者属祖辈或父辈,他们觉得身怀绝技,又担心技艺失传或流失而决议由子女继承父业,其前提自然是所掌握技艺能够谋生或者自娱娱人;祖传在家传的基础上多了神秘色彩,其一脉相承之点在于它不可外传的唯一性。
当然,从韩城行鼓的大众性和参与性来看,其绝活可能体现在鼓谱的熟练运用,鼓、镲、锣的击打、舞蹈节奏的准确掌握上面,“据统计:韩城行鼓的鼓谱有20余种,在韩城市文化馆编写的《韩城市民间音乐资料汇编》一书中,其典型鼓谱有《老虎磨牙》、《钉圪巴》、《上坡》、《走锣鼓》、《司鼓子》、《摘豆角》等十多种,有表现气势的,也有表现技巧的。《老虎磨牙》是鼓手用鼓槌旋击鼓边铁钉,发出酷似野兽饿极磨牙的声响,《上坡》,则是鼓队用以合击以及鼓、铙分击的手法。”
可以粗略看出,韩城行鼓因其欢乐喜庆,祀神娱人的正面积极形象受到当地人民推崇,所以在传承上以积极踊跃为主,遂有了“不同年龄段的男女纷纷加入锣鼓队,使其具有广泛的参与性”的特点。而“产业化特色”日益明显。目前,涌现出众多技艺高超的“鼓王”、“镲王”、“锣王”,出外授艺。优秀鼓队的参赛演出,使韩城行鼓走向了“品牌化。”
韩城行鼓是鼓荡在黄河西岸的又一个文化绝响,当你驻足观看时,定会被其无拘无束,自由放达的演出样式所震慑,它所传达的是农家汉子心灵深处的自由豪迈和热烈奔放,在这里,往日的内敛压抑完全让位于舒展洒脱,当鼓乐响起来的时候,仿佛神灵引导着众生在纵情宣泄和歌唱,所有的抑郁苦难和不适在鼓声响处荡然无存,你会强烈地感觉到:快乐原本不需要理由,理由来自忘我的击鼓!这是鼓手们的深层心理,也是旁观者的美好解读。
三、韩城行鼓的成熟走向
韩城行鼓已日趋成熟。在韩城,起码有十多支民间锣鼓队以其成熟的技艺,不同的流派,活跃在韩城的不同演出场合中。几支突出的锣鼓队,已经走出韩城,在全国各地受邀演出,广受赞誉。技艺杰出的鼓手、锣手、镲手层出不穷,有的被当地百姓授以“鼓王”、“锣王”的美誉,这些队伍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
从此信息中不难看出,韩城行鼓是和当下人们的观赏心理发生直接对话的,至少它契合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看惯了花红柳绿,熟识了温雅谦和的人们突然被来自基层乡野间的天籁之音彻底折服,它是毫无修饰和遮掩的,如同素面容颜下的美丽姿容在粉脂妖娆中的特立独行。
韩城行鼓因其特征明显而在整个陕西打击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陕西锣鼓中的精华,是关中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发掘抢救保护韩城行鼓,将对带动和促进整个陕西打击乐的弘扬,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省政府和韩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各方对韩城行鼓做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颇有造诣的鼓手因年事渐高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另外是随着文化生活的多样化,人们对行鼓的爱好总体呈现淡漠趋势。
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我国民族民间艺术样式,均多少存在着与网络时代人们审美理想脱节的可能性,而韩城行鼓并未因其农耕时期的相对封闭因素而故步自封,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自我,使其最大限度地适应现代人的观赏要求,这正是其自我适应,自我传承,自我保护的最佳手段。
温家宝总理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韩城行鼓正是承载了黄河远古文明和蒙古游牧文明的文化综合体,因其人民的不离不弃、热爱有加,而使其文脉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