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专著 > 优秀论著
陕南民歌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王阿民
陕南是陕西南部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总称。陕南三市北倚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流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这里山川秀美,气候温和、湿润,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南北过渡性色彩,而以南方特色为主。据考古发现,陕南的人文历史要上溯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所出土的诸多珍贵文物,大都反映了汉江南北文化类型的某些差异。这些文化遗址遍布秦巴腹地,见证了五六千年前原始村落星罗棋布,记载了先民开发陕南的伟大功绩。据方志记载;“自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后,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四川、两广移民……来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而今汉中市镇巴县的苗族山寨、安康市汉阴县的湖南移民清明寨,就是移民定居的真实例证。到目前为止,陕南各地的语音差异仍然较大,基本可以分为楚语、川语、秦语三种腔系,各地居民的语言音调,仍存有原籍的遗韵。
陕南三市周边与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甘肃交界,整个区域地大、面广,自然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既有群峰屹立,终年积雪的高山,又有地势平坦,水丰粮茂的平川,还有河流纵横,覆盖崇山峻岭的林莽、桑苗、茶园。再加上移民众多,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周边文化的渗透交融,特别是语言音调的差异,从而使陕南民歌无论是体裁、题材、内容、形式,还是音调、风格特点等方面,都十分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它以巧妙地比兴手法,优美的诗情画意,质朴自然的语言词句,清晰灵动的声腔旋律,艺术地再现了人们的生活情景,充分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望,并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其中有不少民歌,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毛泽东选集》862页)。而根植于生活的陕南民歌,也最能直接、深切地表达人们的心声。因而,丰富多彩的陕南民歌,以其不同的形式及特点,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地区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历史。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气候特点的多样性、自然物产的多样性、移民生活的多样性、生产方式的多样性、风俗习惯的多样性、崇拜信仰的多样性,以及周边文化交融的多样性,奠定了陕南地区广大民众精神生活多样性的基础。表达人们现实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民歌,也同样是琳琅满目,山歌、小调、号子、风俗歌曲、宗教歌曲一应俱全,无所不包。陕南民歌有史以来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生产劳动、休闲娱乐、节庆祭祀、婚丧嫁娶都是不可或缺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陕南民歌的现状及发展呈现一种枯萎之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l.演唱民歌的优秀艺人相继辞世,为陕南民歌的演唱与承传带来不利影响。艺人的辞世不但极大减弱了“民歌之乡”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对年青一代学习民歌造成很大困难。
2.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适龄青年外出打工,阻碍了陕南民歌的承传与发展。在陕南民歌中,80%是情歌,大量的情歌中、青年外出打工而无人演唱了。再者,民歌的演唱必须使用方言,民歌所唱的内容只有在人物、事件、当地景观、节令等都统一在一个环境时,才能真实、生动地表现出它的魅力。这也是人们为什么要到新疆去听《十二木卡姆》、到贵州去听《侗族大歌》的原因了。因此,民歌的承传与发展必须在当地的环境中就地进行。人与环境的分割,必然使演唱民歌的生活空间遭到破坏,与之相关的文化活动也因此而无法开展。
3.人们审美视野的拓宽,减弱了陕南民歌的吸引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传媒无论从内容和形式,都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年青一代,在审美观念尚未确立的情况下,最容易受到猎奇心理的驱动,去一味跟从流行的东西,欣赏民歌、学唱民歌的人数也因此而急剧减少。
4.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原始民歌的演唱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而丧失用途。譬如:抬石头用上了装载机、以拉纤为动力的船只装上了内燃机、打夯换上了电夯机,使各种劳动号子失去了展现平台;封山育林,生态环保使许多山歌没有了表现的对象。如:《送饭调》、《砍柴调》、《打锦鸡》等;新的生活观念使许多小调失去了听众的认同。如:自由恋爱使《哭嫁歌》失去认同;畅通的物资交流使《卖杂货》失去认同;妇女解放使《晚上看见姐脱鞋》失去认同;消灭剥削,人人平等使《长工调》失去认同等等。这都极大地减弱了民歌的原有功能和感染力。
5.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动摇了民歌的“重要”地位。我国是农业古国,民歌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农业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娱乐形式,浩如烟海的民歌所表达的内容与当时的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感情是和谐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急剧加快,以城市文化娱乐为主导的城市民谣、行业、部队、校园歌曲应运而生,扑面而来,在多种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一时间反映城市生活的流行歌曲迅速覆盖全国,与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民歌,被人们抛在了九霄云外。
笔者认为,上述原因是妨碍陕南民歌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使陕南民歌焕发新的活力,古为今用,应从以下几点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1.加强陕南民歌的文化遗产保护是当务之急。我国在“七.五”期间,被列入重点科研项目的十大集成,使大量的民歌资料得到收集整理,这远远满足不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采取全方位的保护措施,增补录音、录像、建立以民歌为专题的资料库、陈列馆;成立创新、研究机构;培训、表演机构,为民歌的继承与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2.开展创新,是陕南民歌焕发青春活力的重要手段。人们对陕南民歌的冷落,主要是因为歌词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所造成的。应该针对性地开展陕南民歌的翻新改造工程,其重点应放在新词的填写上。填写新词应加强它的趣味性、地域性、幽默感,以增强新民歌的感染力、吸引力。在音调的编写中,原民歌的曲调应尽量保持,即便要有大的改造,也应谨慎从事,谨防外来污染,破坏其风格的纯正性。
3.将陕南民歌编入当地的中、小学教材,是培养、壮大民歌传承队伍的有效举措。只有了解民歌,才能喜欢民歌。要让中、小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充分接触陕南民歌,全方位地了解民歌的文化内涵及演唱方法,学会用祖先的独特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对培养民族个性和民族自信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搭建演唱平台,建立激励机制,营造环境氛围,促进陕南民歌的繁荣与发展。大家知道,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十分热爱演唱自己的民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演唱与比赛结合得十分紧密。他们平常最普遍的演唱活动就是对歌,对歌必有输赢,歌者参与这种活动不但能互相切磋技艺,而且也能增强刺激与趣味感。我们应该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与方法,根据陕南的风俗习惯,创立自己的民歌赛事、节日,为歌手的演唱交流、施展才华搭建平台,为推动陕南民歌的继承与发展服务。
5.开展旅游、服务从业人员演唱民歌的岗前培训,让陕南民歌覆盖所有的接待场所。陕南民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将陕南民歌演唱引入旅游、服务市场,无疑对增强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情感交流、娱乐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虽然陕南民歌目前还处于枯萎之势,只要我们加强保护,积极创新与开发利用,采取措施培养人才,打造品牌,扩大宣传,那么,陕南民歌就一定能在继承和发展的进程中,在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中取得双丰收。愿陕南民歌这株艺术之花越开越旺,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