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专著 > 优秀论著
如何保护好洛川民间美术
郭莉
陕北洛川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们居住。洛川境内出土的文物十分丰富,有战国的燕王职剑;大量秦汉随葬器物,尤以绘彩釉陶最具特色;北魏的石碑和石佛;盛唐石窟等。文物资料及遗址遍及全县各个角落。剪纸、刺绣、面花、皮影、秧歌、鼓舞等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中国蹩鼓之乡”陕西省文“老秧歌之乡”。
洛川源面广阔,在历史上人们习惯居住窑洞,受外来经济、文化影响很少,这种特殊的乡俗民风,形成了洛川质朴典雅的民间文化形式。其中洛川民间美术品既有中原文化的精细华丽之美,又有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粗犷浑厚之美。在陕西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根植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洛川人,以至于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洛川民间美术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民风习俗、神灵崇拜,也有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花草、鸟兽、人物等寓以吉祥的意义,比较接近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剪纸中的“髻娃娃”,刺绣里表现爱情生殖繁衍“蛇盘兔”“石榴娃娃”,麻绣中表现民俗活动的“蹩鼓”,这些作品构图随意,造型大胆色彩鲜艳,装饰性强不受专业规程影响,能充分表达出作者思想情感。无论是剪纸、刺绣、农民画、还是泥塑、都显示出一种清新的韵味。洛川现有民间美术种类有:农民画、剪纸、刺绣、布制品、陶塑、面花、木雕、石雕、麻绣。其中农民画、麻绣是改革开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洛川群文工作者挖掘、整理、创新的美术种类。列举其三介绍如下:
(1)洛川现代民间绘画又叫农民画,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洛川现代农民画,讲究装饰性,构图美观大方、采用线与面的构成形式,画面想象大胆夸张;色彩运用强对比、古朴浓烈;内容具有强烈直观感觉、浓厚的生活气息突出主观印象,散播着泥土的芳香,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和艺术风格。不少优秀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88年洛川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2)洛川刺绣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施针用线和配色上不拘一格,以服从各种主题之需要,用针较粗,色彩鲜艳,绣制针法细密,构图讲究,饱满对称,有均衡感,充分体现了黄河文粗犷豪放的装饰特征。民间刺绣至今为洛川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用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多民族,多层次艺术熏陶,这种艺术闪烁着一种母性的慈爱和责任心。
(3)洛川民间美术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陶塑,被文化部誉为“中华一绝”。洛川陶塑虽游离于民俗活动之外,但其观念、语言、手法等仍都归民间美术系统。洛川陶塑目前从事的人数极少,是在面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制作中融入面花的造型样式和艺术语言。而陶质本身又接近原始,有纯朴自然之风,这种陶塑是用黏性的黄泥巴捏塑,然后烧成陶,经陶窑焙烧,呈红色,洒水后呈灰色,还烟后呈黑色。红、灰、黑三色相间的大小陶塑,看上去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原始陶塑意味。
可以说洛川民间美术是一种“活态文化”,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勤劳人民的智慧符号,这些符号随着社会进程,时代沿革发生位移、断层和消亡,这种进程不可避免,洛川非物质遗产项目——民间美术的情况也不例外。
对于怎样保护洛川民间美术,目前洛川还处于起步阶段,参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保护过程中,明显存在着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概念模糊不清。这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探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修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等因素制约和改变了民间美术的发展,艺人不再是依赖于民间美术品谋生,从事者越来越少,洛川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究竟如何保护我认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在洛川民间美术保护中要提倡“以人为本”,组织具备一定专业人员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由专家全程参与。通过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人才培养,掌握保护、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能,顺利开展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工作内容包括认定、记录、分类、建档等。在增强文化馆专业非物质文化保护人员的基础上,要加强艺人的保护,因为艺人是民间美术传承的载体,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民间美术保护、发掘进度和发展,应对他们的成绩多加鼓励和表彰,尤其对掌握绝技的艺人,更需在思想上重视,避免人亡艺绝的遗憾,在经费上给予适当的补贴,使其在生活条件上得到保证。通过宣传,培训、吸引和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提倡以一带众,以少带多的原则,对洛川濒灭种类(陶塑等)优秀技艺加以重点保护和发展,同样,对于从事非物保护研究的专家应给予尊重和特殊津贴补助,以便他们悉心地进行研究。
二、洛川民间美术的保护需要建立有效资金保障体系,政府组织管理,也可通过政府、民间各种渠道,对洛川民间美术保护给予有力的经济支撑。否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工作就无从谈起、且容易造成一系列问题;如洛川文化馆馆藏资料设施落后,展厅设备陈旧,导致已普查的图文资料没有展示的机会,大量民间美术实物散落民间,濒临灭绝的手工技艺得不到及时抢救,好作品不能出版,原来收集、整理的剪纸、刺绣已褪色,虫蛀等损失严重,面临重新失去的危险,使之洛川民间美术发展迟缓。保护弘扬工作无法开展,保护成为空谈。可见政府组织,强大的资金体系是保护洛川民间美术最重要的条件。
三、洛川民间美术的保护中要确保资料的真实性,要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法。通过采访,摄影、摄像、录音、记录等,把应抢救及保护的对象,全方位地记录下来。按照洛川民间美术传承的规律,发展发生的历史沿革以及所用道具和技艺程式,风格特点,造型手法等普查记录它们产生的全过程。如洛川传统民间美术——面花,从配比和面、配色、捏花、蒸和插花都有自己的一定的规律。将可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并入册形成理论研究资料,研究材料编制成文予以出版,并借助展览,媒体和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严格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关要求,结合洛川实际,做到普查真实,研究资料完整和资料无遗漏,让洛川民间美术在保护中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在意识形态上要认识洛川民间美术面临的危机及对进行保护的迫切性。不能挂在嘴上,而是在行动上要付诸实践,工作中注重效率,进程才会出效益。针对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洛川县人民政府2007年专门制定了十年保护计划,文化的发展是发展经济的动力,应开展以洛川民间美术开发为龙头,带动全县其他产业发展的机制。结合市场需求,做好洛川民间美术精品系列的研究、开发工作,特别注意保护好精品,创作新品。使洛川民间美术更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形成具有洛川地域特色的艺术文化。
洛川民间美术保护的确立,建档,研究,弘扬振兴是艰巨的历史使命,要把这种工作由过去的不自觉行为转变为现在的主动行为。我们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洛川民间美术这种民间的文化资源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