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专著 > 优秀论著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陕南民歌保护与发展
王峙钟
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特色迥异各有千秋。它源自于先民们的血脉与精神世界之中,它把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久远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口口相传等非物质形式固定在特定历史场景和人文积淀当中。为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不断输送出具有深厚宽广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钙元素,因而它又是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历史的文化符号。作为时下已提上保护日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链接内容形式之一的陕南民歌,保护意义如何?为何保护?保护的深远历史意义和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以及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笔者依据自己几十年的切身体验,特提出以下看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陕南民歌特点、现状与存在意义
保护陕南民歌,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它是一种表现形式独特又来自于民间的文化载体,也是民间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绚丽的奇葩。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艺术宝藏。
(一)陕南民歌的特点
陕南民歌是发端起源于民间,体现民众心声而即兴创作的口头文学模式的歌谣,它有别于北方民歌的悲壮纯朴,字句音韵间无不体现出陕南民歌独特的靡丽细腻、婉约饱满、妙趣横生的地域特色;它来自于没有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那些民间艺人,将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能糅和而成的流行乡里的民歌。
(二)陕南民歌的存在意义
1.进行自娱自乐,烘托各种特定生活时期的不同环境,达到自我情感的尽情宣泄和精神层面上的愉悦放松,活跃文化生活的目的。
2.联络彼此情感,相互交流各自款曲,尽情抒发胸臆。
3.表露自然人的心声,描绘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自己的要求和希冀,真实地反映民众的生活情况和感情世界。
4.鼓舞民众生产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缓解疲惫困顿压力,恢复体力能量。
5.倾诉生存中的喜、怒、哀、乐和忧患苦难,揭露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阴暗现象,预示某种变故和动荡的因果。
6.忠实地传扬与记载某段社会历史中重大事件始末和主人公的命运归宿,展示时代沿革变迁中经纬交织的演进脉络。
7.真实地再现一定的社会历史生活,民族风俗习惯,地域风土民情。
8.传承民族民间优秀的文化基因,传播先民们的各种人文气息,保留先民们的精神财富和根本。
9.抑恶扬善,劝诫训诂,讽刺挞伐,起到警示心灵教化民众的作用。
(三)陕南民歌的生存现状
民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除少部分在流传过程中经人记载形成了文本,绝大多数都只能存活在民众脑海之中。陕南民歌也经历了先民即兴创作的口头流行时期;“文革”前的鼎盛时期;目前的濒临绝迹时期。而造成这种已濒危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八种。
1.“文革”破坏殆尽
在那场“史无前例”大革文化命的浩劫中,民歌手成了牛鬼蛇神沦为“四旧”备受折磨,身心俱遭重创,即使幸存者也是劫后余生恍若隔世胆战心惊,几十年谈歌色变无人敢提。
2.歌手老化亡故
岁月无情,生存艰辛,运动频仍,人人自危,任何人都难敌荣枯的归宿,因此造成歌手青黄不济,渐次一茬一茬老去或亡故。
3.商品大潮冲击
在新的社会格局调整下的转型时代,席卷而来的商品大潮汹涌澎湃,对民族民间原生态的文化起到了霸道的取代。那一浪高过一浪的巨大冲击力、诱惑力,很快使原本就缺乏营养的民歌陷入灭顶之灾。形式陈旧的民歌表达也变得好似那么的不合时宜,远不及人们手中的遥控板来得那般的迅速便捷,那般的选择多元又令人眼热耳赤、心跳加速、脉搏加快、神走魂飞。
4.外来文化侵扰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同时也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充分享受高科技文明成果,自当无可厚非。但打开门窗的同时,既有外面世界的精彩也有民族文化自身陈积的致命软肋,自然就显得十分的无奈、被动与尴尬,同时也有“苍蝇”和“蚊子”趁隙而入。由于社会没有下大力气充分准备真的“狼来了”时的应对策略,民族民粹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外来泡沫性质快餐形式的浮躁而又浅薄的各种所谓“文化”侵扰、掠夺、霸占、替代,甚至抢注和公然做了“申遗”手脚,铸成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5.文化滑坡
人们总习惯于在政治理论口号中,动辄便是这文化那文化,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却被沦落为边缘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多成镜花水月,文化的真正概念已日渐式微,群众文化队伍老化并亦呈青黄不接趋势,一大批为文化事业付出毕生心血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欲继承传接群众文化工作却又感无望,社会也没有提供这的环境。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做坚强后盾,没有后来者继续接力棒,没有奖掖、晋升、提拔等激励措施,却让他们义不容辞任劳任怨地承担着本该全社会力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副沉重的担子。这种现象,是不可思议的,也是社会的不负责任。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按游戏规则运作,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高喊空谈什么保护。
6.政府失语短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利举措可为,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热心的志士仁人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与实践努力。但政府在几十年来却忽略了对这项关乎国运民昌长治久安事业的密切关注。在一系列重大决策上只注重春种秋收式的眼前经济利益,热衷于政绩工程的短视行为,对社会上频频发生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毁灭却失语甚或视而不见。许多地方竟悖逆天理人伦、国法民心,明目张胆地推波助澜、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更不消说能正确对待伸手难及利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了。
7.经济因素制约
文化需要经济杠杆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需要源源不断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悉心滋养和呵护。然而有关方面对文化的专项投资却是微乎其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早成断奶态势。一些民歌手参加活动还得自费,专家学者参加学术研讨活动连最起码的费用单位也拒绝报销,搜集整理创作研究抢救挖掘出来的各类“非遗”艺术资料难以付梓,研究成果发表与学术评奖尚须反向交费。
8.社会重视失衡
我们时常看到,但凡发生自然灾害或瘟疫或其他活动举措,社会各阶层从上到下总会层层动员施以援手,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此重要的艰巨事业置若罔闻,多年来任其自生萎缩或眼睁睁地视其消亡,竟没有一个官方的或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组织,仅由为数不多已呈老态的文化人拼力支撑和固守这块“非遗”保护阵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陕南民歌的内容、归类与表现形式
(—)陕南民歌的内容
1.集中反映时事政治的。
2. 集中反映特定历史的。
3.集中反映劳动场景的。
4.集中反映爱情生活的。
5. 集中反映私密世界的。
6. 集中反映儿童情趣的。
7. 集中反映劝善教化的。
8.集中反映喜怒哀乐的。
9. 集中反映红色革命的。
10.集中反映当代社会的。
(二)陕南民歌的归类
陕南民歌从宏观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即兴创作的单纯质朴的自然型民歌;一种是多段组合的弹词小调型民歌。但也有收其分为三类:传统民歌、红色民歌、当代民歌。
(三)陕南民歌的表现形式
1.茅山歌或锣鼓草
茅山歌采用四六句式,独唱或二人对唱或一唱众和。锣鼓草是乡村民众在劳动时,为活跃紧张疲累气氛提高劳动效益,以锣鼓铙钹头前引路,在人们对歌间隙作以伴奏。
2.哭嫁歌
姑娘出嫁前夜与出嫁时所唱,借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对兄妹的不舍对亲友的眷恋之情,对未来生活的良好祝愿和希望。
3.孝歌
老人去世的孝家子女或亲友,在丧葬“闹夜”时对亡灵追怀萦念的心声倾诉,用对唱或一唱众和形式进行,间隔以响器伴奏过门。
4.酸歌
在民歌中占有一定比例,多为个人情绪的表露,或二人私密世界的情感宣泄。
5.傩歌
安神位时或为祖先立碑祭扫时或送鬼驱邪时所唱的迎神曲、颂扬曲、咒曲,通常由阴阳先生或巫师巫婆吟唱或轮流哼唱,铜钹伴奏过门,麻鞭亦即拂尘为辅助工具。
6.号子
为人指路或提示或警示的一种口头说唱艺术形式,采用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以及诙谐的借代手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陕南民歌保护、发展与可行前瞻
(一)笔者对陕南“非遗”中的民歌保护措施
1.坚持几十年广泛拜访健在的民歌手,搜集大量各类民歌。
2. 参与勉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撰整理,对《勉县民间歌谣集成》的筛选归类整理,已刊行发表。
3.利用组织节庆文娱活动,运用民歌表现形式产生积极互动功效。
4.利用乡村干部集会,组织民歌拉唱。
5. 结合自身文学创作,有意识地穿插民歌,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并使文章多次获奖。
6. 组织歌手在当地古镇逢场时举办全阜川区民歌演唱会。
7.在当地丧葬“闹夜”民俗活动时,组织歌手进行“孝歌”演唱。
8.接待新闻媒体来陕南茶乡进行风光拍摄时,精心组织茶歌对唱。
(二)陕南民歌的发展与可行前瞻
1. 开办“非遗”保护院校或专业专科,培养专门管理人才。让民歌进课堂,从儿童抓起。
2. 出台“非遗”保护法令法规,用法律形式固定保护地位,提供强硬后盾和保护平台。
3.建立“非遗”保护基金组织,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和国际援助,以及社会捐赠,举全社会之力为“非遗”保护事业供血输氧。
4.国家应对“非遗”保护提供优厚专项财力支援,建立保护基地或成立协会,层层设立保护中心明确陕南任务目标与保护内容。
5.政府积极主动介入保护工作,用行政手段依法干预,用政府行为主动承担“非遗”保护重任,为“非遗”依法保驾护航。
6.唱响“非遗”保护主旋律,充分认识“非遗”保护的历史责任感和岁月紧迫感。
7. 为民间艺术家和“非遗”保护专家学者们整理出来的“非遗”文本或著作的出版提供方便。
8. 在报刊等媒体开设民歌等“非遗”性质的专栏,刊登“非遗”类文章如“新民歌”,培养认知意识。
9.刊用影视媒体展播“非遗”保护节目,激发民众参与意识,加深教育力度。
10.结合旅游开发,打好“非遗”保护中民歌这张战略王牌,并开发成具有陕南浓郁地域特色的影碟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