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专著 > 优秀论著

初探陕西灯俗文化及其传承与保护

陈喜炜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明)唐寅《元宵》
   
    灯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照明工具,我国的灯文化历史久远,造型多样。“灯”字是经历由豆—登—镫—燈—灯的演变过程而来。《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这种以豆为灯便出现了,当瓦豆真正演变为灯时,“登”便成了“灯”。随着铜灯的出现,灯乃写成“镫”,《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在周代,“镫”、“登”通用,战国时期“多枝树灯”的出土,证实了“镫”为象形造字。“燈”字在南朝编纂的《玉篇》中已有。“燈”字后来简化为“灯”。但灯不仅为照明工具,灯在出现不久,灯文化也随之而来。灯俗最早起源于对于火的崇拜。原始人发现了火之后,认为神秘的火能驱走一切妖魔鬼怪,相沿成习,便形成了“傩”这种持火驱鬼的习俗。后来又逐渐演变成元宵夜结彩张灯的灯俗。

    灯,谐音为“丁”和“登”。“丁”为成年男子,喻为“纳吉添丁”“人丁兴旺”的民俗含意。“登”,①由低处走向高处;②谷物登场,喻为“五谷丰登”。祈子是祈求种族生生不息,子嗣不断,人丁兴旺。登,《说文》:“上车也。”引申为上升,再引申为“增加”“增添”之义,《左传·昭公三年》:“皆登一焉。”注:“加也。”北方大多数地方直接在粮囤或其他储粮之器上置灯,取与“登”谐音之意,祈愿五谷丰登。若新妇室中箱柜、几案、床上床下皆有灯,祝添男女。它是灯俗的主要内容,在陕西区域内灯俗又有不同的求子、送子、多子、护子等多种寓意。在全国各地也广泛显现。在民俗文化发展中,人们给灯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人生礼仪还是岁时节令。灯成为老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千百年来,灯的独特民俗文化内涵,传递着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远古文化信息。

    一、陕西灯俗的特点与现状   

    1.广泛性

    俗话说:三十晚的火,正月半的灯。陕西民间习俗丰富多彩,而陕西灯文化广泛而独特,有观灯、赏灯、赛灯、躲灯,有送灯、添灯、游灯、饶灯、化灯、钻灯脚、放河灯、放孔明灯等。灯节前夕,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门前、堂上、大街、小巷到处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各式花灯。在十字街头,庵堂寺观等处,还搭起牌楼、灯棚,花灯高挂,雄伟雅观。形形色色的灯是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在除夕、春节、元宵节,婚俗、丧葬等民俗活动中成为祈子祈福、驱邪缅怀、喜庆祥和的象征。在陕西民间,每逢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人们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贺。这种“光”与“彩”综合的灯彩艺术,具有独特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它不仅使许多重要的节令习俗和人生礼仪熠熠生辉,而且还能装饰和美化建筑物,渲染气氛,使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交流感情,憧憬未来。

    2.传承性

    灯俗文化在陕西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世代相传,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但它的精神内涵没有变。那就是祈子、祈福、祈寿与祈财。人们以美好的愿望,来表达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如:放河灯起源于西周,起初为娱乐,后来与佛教相融,发展为有祷念生命内涵的放河灯。元宵节,起源于秦汉年间,据有关史料记载,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是从“敬神送年”这一民族风俗演变而来的。据文献记载,太乙祭典始于汉代。此活动汉代仅1天,到唐代已变为3天,传至宋代,风俗渐盛,长达5天,明代更是从农历正月初八点灯到十七落灯整整狂欢10天。清代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如今我们依然延续着老祖先留下的灯俗文化。

    3.地域性

    陕西各地灯俗不尽相同,有历史原因、有经济原因、更有文化原因,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使得灯俗文化丰富多彩,地域性独特。例如:陕北地区的“转九曲”,县与县之间民俗讲究各有不同,正所谓“十里一山水,十里一风俗”。绥德在转九曲的四角会点上篝火,以示驱邪。府谷县一带转九曲时,要围着老杆绕一周,用手摸摸,讲究“摸摸老杆,祛病延年”。再如渭南地区的富平县,有以摆字造句为主的灯舞。宝鸡、咸阳地区有给祖先坟上送灯的习俗。汉中地区有放河灯的风俗,据史书记载,此风俗传自两广、两湖地区。关中大部分地方娘家有给女儿追灯、给外甥送灯的风俗。关中西部及陕南等地新媳妇有躲灯的习俗,而西安周边不曾有。

    4.现代性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代文化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文化。然而,传承了千百年的灯俗文化不像其他传统文化那样脆弱,它那庞大的根系顽强地扎根在民族灵魂的深处。不管时代在如何变迁,但灯俗的文化观念至今没有被改变。灯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很快地吸取了现代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元素,融入到灯俗文化之中,丰富和发展着灯俗文化。现在的灯节是一次花灯艺术的展览,各种彩灯争奇斗妍。在灯火阑珊处,人们可以欣赏到运用科技新成果声控、光控、磁控和电子遥控等具有现代气息,又有传统韵味的新型灯彩艺术。比如给儿童送的灯就有很多样子,把儿歌、音效、特技等统统用于灯艺,用新科技来完美文化内涵。随着新造型观念的出现,就有了“神六升空灯”“东方巨龙灯”“情侣灯”“招财灯”等新内容。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得“奥运福娃灯”进入我们的生活,日本动画片《奥特曼》的播出,使得“奥特曼灯”成为儿童热爱的玩具灯。冷冻技术的运用,把冰灯艺术带到许多地方。科学技术的运用,以全新的视觉震撼诠释着灯俗文化,使得灯文化大放异彩。

    二、陕西灯俗活动的参与形式

    1.血缘关系为主

    陕西灯俗文化很多与血缘关系有直接的联系,如婚灯、子灯、完灯、躲灯。这些灯俗活动与民俗讲究起到了凝聚和加强亲属及族群之间的情感联系作用。娘家给已出嫁的闺女送灯,临潼有民谣:“正月里来是新春,女儿拜年娘送灯;闺女礼拿女娃包,娘舅送的长命灯。”关中的民谚:“养女一门亲”。女儿成婚后娘家送灯三年,头年送“长命灯”很有讲究,大红灯笼三对,分大灯一对,中号灯一对,小号灯一对,喻老、中、青三辈人,寓意为辈辈有人。去送灯的人必须是三辈人,三家姓氏,要有老人、小孩,姓氏如:陈、刘、张三种不同姓氏一起去。送灯时要用有根有枝叶的活竹担着,到婆家门口时将灯点亮,不能熄灭。女婿家要设宴席招待送灯的亲戚。第二年、第三年添烛火。女儿有了孩子,舅要给外甥送灯到十二岁,外甥女出嫁时还要送“陪嫁灯”。

    2.群众参与为主

    以社区群体为主的灯俗活动,如陕北的转九曲,洛川的灯棚,汉中的放河灯,西安的城墙灯展等,都是全村、全乡、全县、全市为单位的活动方式。参与人多、规模大、时间长、气氛浓郁。对活跃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凝聚全社群的情感,加强人们的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一个很好的交际平台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灯俗活动的形式与意义

    人们将爱融于灯中,给灯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出了多种形式的灯俗文化。人们之所以把灯文化看得如此之重,正因为它有紧密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与从远古传留下来的吉祥寓意。它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被多种文化润泽渗透,如,道教、佛教及儒家思想,同时又被不断地过滤、筛选和沉淀,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而在民众的心里深层凝聚、浓缩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识,显示出多姿多彩绚丽夺目的文化形态。

    灯俗文化,自人之出生,至人之仙逝,伴随于人们的生活长卷中,涵盖了中华民族极为丰厚的文化内容。从风俗到礼仪、从神到人、从文学到娱乐、从实用到审美、从劳动到艺术……无不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文化、道德、意识与行为。灯俗文化,是我国百姓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灯俗活动的过程中,不只是对传统文化习俗进行回味与重温,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投入和制作这样一些活动的过程,获得一种对人生的美好体验,对传统的仁、义、礼、信更为圆满的阐释,对福、禄、寿、财、禧等理想追求,唤起更大的信心与勇气。传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经过筛选后得到再现和弘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群体的情感得到展现和宣泄,各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心理态势、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同时得到突出的集中的表现。在对人生的美好体验中,不但会有所思、有所悟,而且会使亲情、友情、乡情、民情得到净化和升华,进而使民族精神之境界得到提升。

    1.亲情的纽带

    陕西灯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送灯。送灯的深刻文化内涵是祈子、祈寿、祈福、缅怀亲人、驱邪保平安。给女儿送灯、给外甥送灯、给去世的亲人送灯,送灯中途不能断,寓意香火不断;如中断被说成是黑灯瞎火,意味着娘舅家,与夫婿家断绝香火,后继无人,后辈忘本忘族。灯俗送灯给亲人一个团圆,灯节观灯给朋友一个娱乐,灯会求灯给自己一份希望。灯山祭灯给祖先一个告慰。

    2.友谊的桥梁 

    陕西灯俗活动作为一种群众活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活动为纽带可以加强一个家族,一个村落,一个地域人们的团结。灯俗是文化观念世代相传的一个载体,是一条维系炎黄子孙情感的纽带,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一个或多个民族,一个或多个社会群体在一定时段聚集积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得到充分的体现;节日如同一个舞台,一个窗口,让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群体的整体素质、精神面貌乃至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流传至今的我国传统灯节,一般都深受儒家思想浸润,注重人际关系的密切与整合。

    3.信仰的载体

    灯俗活动中有的灯俗文化含有信仰意识,如:陕北地区的转九曲,是以道教太极图为原型的太极九宫图迷宫,象征天上九神,是祭祀太乙神和其他诸神,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祛瘟护生、子嗣繁盛。洛川县的灯棚是供奉观世音菩萨、财神关公,祈求多子、多财、平安。府谷、合阳、陕南地区的每年农历七月七放河灯有祭祀河神的习俗,祈求河神不要兴风作浪,保一方平安。

    4.文化的交流   

    灯俗活动有着较好的文化教育与知识学习的功能,可以给人们一个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例如:灯谜活动不仅使参与者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到历史、地理、文学、生物方面的知识,不但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而且还增强了灯俗的文化内涵。

    四、保护陕西灯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l.传承民族文脉

    灯文化是我们祖先创造的社群活动的独特形态之一,是人类文化大系的一个分支,其内涵应当是围绕年节而产生和展延的社群文化现象,它不但包括实物、信仰、心理、习俗、道德伦理等,还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一是手工技艺。如灯笼编制工艺、扎纸技艺;二是绘画价值。如手绘纹样、剪贴绘画、塑型美术;三是文学价值。如灯会活动中的唱词、口采;四是音乐价值。如灯会活动中的民俗音乐等,这些都在民俗活动中呈现出来。没有灯俗活动,就没有其中的灯俗文化。

    2.构建和谐社会

    现在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使人不光拥有物质财富,也要拥有精神财富。邓小平说:“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如今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做一件利在千秋的大事。灯节活动在家庭、家族、村落、社区、街道、县城等生活空间举行是个体与群体性公共活动,通过良好有序的公共活动,可以加强民众的公共意识、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创建人际关系的和谐。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生疏,灯俗有助于加强民众的和睦与团结。

    五、影响灯俗发展的几个方面

    灯俗文化虽然比其他的民俗文化发展的环境要好,但是其中也存有一些隐忧,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今后灯俗文化的发展。

    1.政策与观念对灯俗的影响

    在灯俗文化中最重要的活动群体是以血缘亲情为主体的族群。虽然灯俗文化不像其他非物质文化失传的那样快,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生人口减少,影响到亲属关系减少,基本上是一个或两个孩子,很多孩子也许没有了姑舅,送灯比起以前家里几个孩子来,自然没有多少热闹气氛,独生子女已经感觉不到“游灯”的乐趣。我小时候,村里同龄的孩子很多,正月十五的前几天,孩子们成群结队的在村间小路上游灯,嘴里高喊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突然有人说狼来了,大家一哄而散地跑回家,现在回想起来别有情趣。如今的孩子,家长为了安全起见,很少让孩子晚上出去玩,都是打着电子灯在家里转两下,乐趣全无。教育对人的影响很大,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是西方式的教育,以自然科学为主导,无神论及宗教信仰自由占重要地位,传统文化教育不多,很多年轻人对外国文化的兴趣高于中国文化,热衷于外国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如今兴起国学热,也许能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2.交通与经济对民俗的影响   

    陕北过去交通不便,文化交流缓慢,所以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整体得以保护。随着高速公路的建成,现代文化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口流动、商品贸易、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农村里的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很少参与集体的民俗活动,使得民俗活动在后备人员上让人担忧。我一个同学以前很喜欢参加村里的社火活动,由于父亲生病,家里经济困难,他认为到城里去赚点钱更实惠,何况过年期间工资更高,这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普遍想法。如今是网络时代,各个地方网吧云集,过年期间,年轻人都有了压岁钱,上网聊QQ、打游戏、看电影,参与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少。

    六、对保护灯俗文化的探讨

    由于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陕西灯俗文化在传承中也有萎缩的可能。因此,政府需要引导传统文化的回归,群众应该积极融入民俗活动中并起主导作用,知识分子要挖掘传统文化的经典,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艺人应把优秀的传统灯俗文化与新颖现代的科技形式相结合展示给群众。只有靠全民的继承发展,守护住灯的民俗,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1.政府支持——主导

    政府对民俗文化的支持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民俗文化的活跃程度。以古为例,汉武帝时,将上元作为重大节日,“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日,汉明帝时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的影响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官府百姓一律须于元宵节(其夜称“元宵”“元夜”)张灯敬佛,祈求国泰民安,今年国家调整了“五一黄金周”的假日,春节加一天,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定为法定节日,各放假一天,对于保护文化空间必将起到积极作用,进而带动其他民俗的发展与传承。

    2.百姓参与——主体

    群众是灯俗活动的传承者。例如:2005年春节,我和同学下乡采风,参与了一次安塞县冯家营村正月十五的“转九曲”灯俗活动。这天夜晚,十里八村的人都来参加,男女老少齐出动,人山人海,锣鼓震天,彩灯闪烁,走在九曲阵中,令人神魂飘逸,心情荡漾,自娱自乐好不热闹。同学高兴地说:“这可比城里的年味浓多了,这次没白来,大开眼界。”2008年正月十五,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行六人,赶到洛川县普查灯棚民俗,但当我们晚上8点赶到县城时,街上车辆拥挤,人头攒动。但却找不到一家宾馆可以住宿,所有的宾馆、饭店、旅社都告知客房已满。打听后得知,客房住的都是来县城观灯棚的农村人。有的来祈子,有的来请财神关公,有的就图个吉祥热闹。后来通过文化馆的联系,终于在离县城大约10里路的农家乐住下。房东大娘说:“要是你们迟联系一会,恐怕没地住了,农家乐都满了,而今农村富裕了,偏远山区的村民早早就在宾馆饭店订好房子,携全家到县城观灯棚。”从中可以看出百姓参与灯俗文化的强盛势态。今年年前我当舅舅了,我姐姐提前说春节要给外甥送灯,我说娃还小又不会玩。我姐说:“那我不管,反正你得给你外甥送灯了。”从我自身经历的事情来看,灯俗文化作为活态文化,必须给它一个文化空间,让众多的人去参与,让每个人觉得,自己就是民俗文化的传承者。有了文化空间,传承民俗文化也就是自觉自发的事了。

    3.艺人创新——动力

    立足民族民间文化发展,努力追寻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与时俱进也是灯俗文化的发展活力。提倡新观念的民俗活动,带动老的民俗活动。传承是根本,创新是动力。如今,科技的迅速发展,文化的相互影响,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在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观念的变化使得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很多民族文化都因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而面临失传。很多编制传统灯笼的艺人,由于市场多样化的发展,传统灯笼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效益减少。还有很多年轻人因为编制灯笼费时费工又赚不了多少钱,不愿继承这门技艺,以致传统的手工灯笼濒临失传。加之纸灯工艺复杂、易燃易损等原因已经少有生产,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化生产的各种卡通造型的塑料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适者生存”,文化也一样。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文化融合,他们都以更新颖的面貌出现。韩非子说:“天下之事,变则通,通则久”。因地制宜、创新制作,正如古人所说,“借古开今”。我们不能停留在现有的地方,新的文化会注入新的血液。但古人又说“万变不离其宗”,灯俗的基本观念不会改变,但它要结合当代人的物质条件、审美要求和科学技术进行发展。由于传统的灯笼不能与时俱进,以至市场萎缩,使制作手工灯的村民收入逐年减少。为了让灯笼适应现代的节奏,艺人们将竹篾骨架改为铁丝和钢筋,将纸改为尼龙绸和软缎。如今传统的拗、结、扎、刻、画、糊、裱技法配上现代的照明和音乐,使得灯文化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并为群众所喜爱。用彩色灯泡制作出的各种豪华、精致的现代新花灯,更富有生活情趣与时代气息,成为古今结合的花灯艺术,新的工艺灯与传统的灯俗观念实现了新的结合。

    4.媒体宣传——渗透

    加强媒体对行为的引导。借用现代媒体的宣传力度,积极宣传保护灯俗文化的重要性,大力弘扬传统灯俗文化,把传统灯俗的影响力扩大,让传统观念深入人心,把丰厚的灯俗文化底蕴广播于民心。特别在青少年时期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的自豪感,不但学习自然科学,也要接纳人文遗产,从精神上融入民俗文化,从心灵的深处就要埋下“文脉”的种子。如今,网络、电视、书籍是很好的宣传平台,都会起到一定的影响。

    七、文脉相传

    送灯、玩灯可以异彩纷呈,灯的制作可以古今有别,但民族魂不能变,他是一个民族的体现。我们要在新时代物质条件下展现人们的精神面貌,用最先进的生产力来诠释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爱。灯是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物质载体;灯是民族地域风情的艺术呈现;灯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符号文化。灯俗是家族感情的一种纽带,民族聚合力的一种支点。灯俗中对生命的颂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灯俗文化薪火相传的永久不变的根。它从远古走到今天,其生命力的顽强,不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吗!继承与发展传统,我们将努力求索。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