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专著 > 优秀论著
土端公之道具与道义试说
郝明华
端公,《辞海》是这样解释的:①唐代称侍御史。《通典·职官元》。“侍御史之职……台内之事悉主之,号为台端,他人称之为端公。”②旧时称巫。《潜书·抑尊》:“蜀人之事神也必冯(凭)巫,谓巫为端公。”③宋时称公差为端公。《水浒传》第八回:“原来宋时的公人,都称呼端公”,根据词条解释,“端公”一词至少有两个概念,一是服务于古代吏治体系的“行政人员”;二是指专事于人与神鬼之间通报信息、搭桥铺路、协调关系、推动合作、和解以求和谐的巫 之人。其实,在汉族系语族中“端公”一词非常普遍,也不难理解,并无必要在此徒费笔墨以赘述,但就“土端公”一概念的提出,就不得不进行解析,所谓“土”其实并非对称于“洋”之意,而是就流传区域而言的,就是指活动于川、陕、鄂边境接壤之大巴山区域中的端公,他们与此区域外的端公在事神事鬼活动中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履行的职能的趋同性,以及法事功能的趋同性,巴山端公区别于其他的重要之处在于部分道具署造的选材及传承对象的选择,这常常让他们以为自豪和骄傲,时时有“我为正宗”的感觉。事实上,巴山端公应该与古巴人生活有一定关系,故笔者将巴山端公称为“土端公”以区别于其他。
端公的起源。欲探端公的诸多内涵,必廓清端公的渊源。根据研究所掌握的资料,我以为大致可以公为两类,一是民间说,一是典籍说。民间传说版本很多,颇具神秘色彩,多让人迷惑难解,其中,也有部分具备人性化特色,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富有民间故事的特质。这里试举一例。传说在封建帝王时代,有一个极其富有的财主得了一种怪病,骨软腿酸,行走不力,神志恍惚,不思饮食,类似于我们可以见到的久病痴呆者,家人及乡邻猜测为鬼魂附体亦或偶因不恭亵渎了神灵而获惩戒,遍求良医却医而无果,病情一日比一日加剧。财主家有各行长短杂工,其中有一放牛孩子,素常不善言语,忽一日在山上杀掉了一头黄牛,用牛蹄作卦具,牛角作号,牛皮披衣,脸涂牛血,一付狰狞面孔回到财主家中,当庭如泣如诉如号如啕跳将开来,言词大多含混不清,细听却能感悟到这种意思,孤魂野鬼快快离开,否则将捉而食之,四海龙王,东方正神及玉皇大帝请降慈悲,让财主魂魄归体富贵平安。初财主及其家人心生恐惧具含气愤,但拿这样一个“疯癫”之人也没有办法,就随他去了。财主本已万念俱灰,也没什么乐趣可言,在家人的搀扶下,观看放牛孩子的踊跃与唱唸,这样一日复一日到第七日,孩子精疲力竭晕在地,财主却身手敏捷地上前将孩子抱了起来。当孩子苏醒之后,财主当众夸奖,“端公是一位好相公”。财主的病患就此病愈。许多当地端公几乎却视这段传说为其渊源。并以此阐明端公的道义:以恶驱鬼,以诚邀神,以心奉事,以娱乐人,说到底就是一个“真”字,因为他们同样讲究心诚则灵。典籍记载相对比较完整,脉络比较清晰。在典籍中,这种行业被称作“傩”(端公只是一种地方称谓)傩产生的时间大致可以上推到夏朝,据《山海经》记载;夏朝帝滞十二年,商族首领亥,赶着牛羊去有易国(今河北易水)因途中有不洁之事,被有易国王绵臣杀掉。亥的儿子微(即上甲微)“假师干河佰,以伐有易”。打败有易,杀了绵臣。为祭礼父亲,上甲微创建了“裼”即“五祀”,褐,《说文解字》说:“裼,道上祭”。五祀有五种对象;门、窗、井、灶、中堂。微在将父亲的尸体运回的过程中,每宿一地必先净其基,即将所寄的环境进行整治,驱散鬼魅,敬奉神灵,以保行程安全。饶宗頤说:“按易即裼与傩同”。东汉郑意注《礼记·郊特牲·乡人裼》“裼或为献,或为傩”。《说文解字》则说:“傩,行人节也”在周代,傩便被宫廷设为一种礼制。并被规定为一年举行三次,(春、秋、冬)《礼记·郊特性》:“乡人傩,孔裼礼子朝服立阼。存室神也。”可见傩事活动,很早就浸入民间了。那么,傩与端公又是如何放到一块的呢?这应该是传统文化相互涉递相互影响的结果。在氏族社会,狩猎活动中的法术(专指女性,能掐会算,凭咒语圈定猎物)脱离女系氏族后,巫逐渐被觋所代替,但在习惯环境中仍被称作巫。巫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称谓,在大巴山即称端公(在其他地方称傩戏)。大巴山的土端公实际上是一个名样化的结合体,它借鉴了巫觋的法术,借用了公傩礼的服饰和脸谱,融合了五祀的内涵成为一个精通百样的“万能法士”。如果说大巴山的端公因为糅取众道而丰富了自身,仅此而已,那么它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从它使用的面具来看,无非头冠“五福”神像,面具含周代传说“方相氏”的孔武威猛以及十二兽的狰狞之外。其独特之处还在于部分道具材质的选择和传承对象的选择上。就道具而言,这里列举两件即可见一斑。一是司刀、一司刀造型如一网球拍,分前后两个部分。前端为一
五 倡
十二油司
匕首型
本命·游魂
大铁圈,铁圈扣大中小规格不等的十九个小铁环,其中五个大铁分别代表五倡(智、学、文、命交五个穷鬼),中型二个,分别代表本命与游魂,十二个小铁环代表十二油司(民间地位最低的术士)。后部为一内向匕首形。构造并不十分奇特。但材质的选择却让人颇费思量。打造这种道具的铁有其十分特殊的来源,即高崖悬岩之上的悬棺木板腐烂后的铁钉,据说这些悬棺大多装殓的是麻风病患者的尸体,采取的时间一般是子夜时分鬼魅最活跃的时段。这种选择有两个意愿。一、拥有者应具有牺牲精神(不怕失足而死,不怕染病而亡),这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二、这种材料本身就具有恐怖的氛围,使用效果当然很“灵”,正符合端公“以恶”治恶扫除白瘴的精神。另一种道具被称作“令牌”,一个长约十厘米,长宽等同约四厘米的木质长方体。这种木质的原树被称为“鬼惊条”,世上非常少见,即便有也生长于悬崖峭壁,来之不易。据端公们讲这种木质有十分奇特的功效,无论多么顽劣凶恶的鬼都会闻味而退。但是采伐这种木材的过程是十分曲折的,时间应选择在冬季,出发前要节食奉香忝敬山神,因为只有悬崖峭壁才有这种东西,因此,不仅有道路艰险还有深山老林中豺狼虎豹的威胁,即便躲过诸如此般自然界的威胁,也不一定能采到这种材料,因为还有一个有缘无缘的问题。就以上所述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即巴山端公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文思,万事求真,强调真人、真物、真性、真行、追寻行业的真品性,反对假物替代瞒天过海。在传承谱系上,巴山端公也具特殊的抉择,一是一脉单传,传内不传外,就是只能传约自己的儿子而不能传给女儿,而且只能传一人。如果端公本人没有儿子,有女儿也不能传,要么就此断系,要么就得过继别人的孩子,这孩子必须谨守行内的各种规范,否则便会接受“天谴”。二是“密藏性”就是承传人不得打听“师父”教传范围之外的任何内容,因此,有许多端公并不知道三代明上的祖师是谁。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维护这一行业的神圣以及确保承传人的“万念归一”。这实际上就是巴山“土端公”的道义。它是中华文化诚实守信,真诚执著的真正体现。
笔者对巴山“土端公”部分道具传承关系与道义探究,不仅有偏颇之嫌,但是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该在普查工作的条目性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展开细部分的研究,在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即物质性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中揭示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内涵。通过去伪存真的筛选过程,达到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的目的,这对弘扬传统文化,张扬民族精神建立民族自信心,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理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