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家级保护项目 > 第一批国家级保护项目 > 秦腔艺术

秦腔艺术的传承谱系

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

    陕西秦腔分布广泛,大致由东西南北四路秦腔,各路秦腔都有自己的师承关系,因而形成了众多的门派。各行都有自己宗师。

    樊云官(生卒不详)艺名小惠。清代乾隆时秦腔旦角演员。陕西大荔人。系“江东班”台柱,与锁儿、申祥麟齐名,并称关中“三绝”。

    姚  朱(生卒年月不详)艺名“锁儿”,小名素兰。清乾隆时秦腔著名旦角演员。陕西周至人。

    魏长生(1744——1802)字婉卿。清乾隆时秦腔著名旦角演员。四川金堂县人。13岁时到西安学戏,于乾隆四十四年二度入京,参加“双庆班”,演出《滚楼》一剧,饰演主角黄赛花,轰动京师,成为北京戏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后遭查禁,被遣送回原籍。数年后,南下扬州、苏州,对秦腔在该地的传播,做出重要贡献。清嘉庆六年,复至北京,翌年夏演出《背娃进府》,下场后死于后台。陈银官、王湘云、刘二官、郑三官刘凤官等皆伪为魏长生的徒弟。

    润润子(1850——1916)本姓张,行五,人称张老五。秦腔生角演员。长安县灵感寺人,中路秦腔张派艺术创始人。童年入“玉盛班”学艺,专攻小生。出科后在该班演戏,后又搭班“泰和班”,改学须生,纱帽、道袍、靠把俱佳。他的学生有李云亭、陆顺子等。

    雷大坪(生卒年月不详)陕西周至县人。工老生、大净。清光绪初年,他把秦腔的周至腔和礼泉糅台在一起,创造出新的西府秦腔。

    陈雨农(1880——1942)名嘉训,乳名德儿。秦腔青衣、花旦演员,导演,戏曲教育家。西安市人。早年入临潼“华清班”学艺,成名后组建“玉庆班”,并成为光绪、宣统年间关中第一名旦,后应易俗社孙仁玉邀请,带戏箱加入易俗社并担任教练和教练长,培养了刘箴民、刘迪民、王天民等一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党甘亭(1880——1931)名建棠,乳名群儿。秦腔花旦、刀马旦演员,导演,戏曲教育家。他11岁登台,名震关中,故有“胎里红”之美誉。1913年加入易俗社任教练,培养了刘箴俗、张秀民、种玉华、田畴易等秦腔旦角表演名家。

    刘箴俗(1903——1924),秦腔旦角演员,陕西户县人,易俗社第一期学员。师从党甘亭,在汉口演出时,允称与梅兰芳齐名,有“北梅、南欧、西刘”之誉。

    王天民(1913——1972),秦腔旦角演员,易俗社地六期学员。初学小生,后改旦行。师承陈雨农、党甘亭,被誉为“陕西梅兰芳”。

    李正敏(1915——1973)秦腔旦角演员,陕西长安人。先入“正俗社”学艺,师承党甘亭,后经辛勤创腔,成为一代宗师,被誉为“秦腔正宗李正敏”。他的唱腔被称为“敏腔”。传人有杨凤兰等。

    孟遏云(1923——1982)秦腔旦角演员,九岁登台演出,是近现代西安秦腔舞台上最早的坤角演员之一。被业内人士认为是“由乾旦到坤旦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制高点和里程碑”。

    肖若兰(1934——1996)秦腔旦角演员,西安市人。梨园世家。八岁登台演出,即被称为“八岁红”。代表作有《柜中缘》、《游归山》、《三滴血》、《火焰驹》、《于无声处》等。她的唱腔善于用装饰音,是当代秦腔旦角肖派唱腔的创始人,传人有李淑芳等。

    马友仙(1944——)秦腔旦角演员,咸阳市人。9岁即登台表演,16岁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功地塑造了《白蛇传》中的白云仙、《谢瑶环》中的谢瑶环、《窦娥冤》中的窦娥、《红灯记》中的李铁梅、《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十五贯》中的苏戌娟等人物形象,是当代陕西秦腔旦角的代表性人物。她的唱腔高亢圆润,亮丽饱满,是“马派唱腔”的创始人,传人有安娜等。

    王文鹏(1884——1953)乳名双喜子,陕西长安人,秦腔须生演员。   

    刘毓中(1896——1982)字秀山,陕西临潼人,工须生。16岁时(1912)考入西安易俗社第一期学艺,成为文武兼备的著名须生演员,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劈门卖画》中的白茂林、《烙碗计》中的刘子明、《三滴血》中的周仁瑞等。先后创办过“秦钟社”、新声科班,又在晓钟剧校、陕西剧专等任教,培养了一大批秦腔弟子,成为一代宗师。

    田德年(1890——1978)秦腔净角演员,陕西长安人。14岁时考入本县郭杜镇香积寺“德庆班”学戏,先学小生,后改大净。他能演出百余本(折)戏。他的唱腔,最能体现秦腔“黄钟大吕”的特色,是秦腔净行的宗师级人物。

    晋福长(1890——1965)秦腔丑角演员。

您是第 位访客!